双克氏针加压固定法应用于骨性锤状指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2021-07-15王冰魏玉锋李守玺张亮银
王冰 魏玉锋 李守玺 张亮银
甘肃省白银市第一人民医院手足显微外科,甘肃 白银 730900
锤状指属于临床外科常见的疾病,由手指末端指伸肌腱Ⅰ区断裂所致,从而致使患者末节屈曲畸形且伸直受限;临床将锤状指又区分为腱性锤状指以及骨性锤状指。在疾病发展的推动下,极易对其身心健康、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可见,对此类疾病患者开展科学、有效的治疗措施至关重要[1]。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遵从“平衡序贯法”分组,择我院2017.2-2020.3内的79例骨性锤状指患者分为对照组(42例):20例男,22例女,年龄18-62岁,平均(40.23±18.56)岁。观察组(37例):25例男,12例女,年龄19-62岁,平均(40.15±19.52)岁。借助SPSS 22.0软件分析两组资料,P>0.05。
1.2方法 对照组:经典石黑法治疗:指导患者取平卧位,实施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患肢置气压止血带,驱血,将止血带进行加压(35 kPa);后沿患指远指间关节背侧作2cm的“S”形切口,依次切开皮肤以及皮下组织等,确保伸肌腱充分显露,松解伸肌腱后对断端肉芽组织进行清理,确保远节指骨为屈曲位,使用1枚克氏针(1.0 mm)打入中节指骨头。远指间关节过伸,后在骨折块复位后使用1枚克氏针(1.0 mm)纵行贯穿远节以及中节指骨。在C臂X线机透视下对骨折复位情况进行确认,满意后松止血带,彻底止血,关闭切口。
观察组:双克氏针加压固定法治疗:常规清创,对创缘进行修剪,若患者存在复合性外伤,先对其他复合性外伤实施完善,严格以患者创口情况为依据,根据手术设计切口,保障局部皮肤血运,确保末节指骨基底部骨折部位充分暴露,后向背侧掀起骨折块,小范围的对骨折块进行剥离,确保其移至解剖位置即可,避免对骨折块血运产生较大影响;借助小刮勺将骨折断端血肿实施清理,直视下对骨折进行解剖复位。止血钳夹骨折块,借助一枚克氏针(0.8mm)从解剖复位后骨折块背侧入手,至远端末节指骨远端,突破表面,近端骨折块处的克氏针贴近指骨并剪断,只留远端的克氏针在皮外。固定骨折块后伸位远节指间关节,借助一枚克氏针(0.8mm)自远节指骨斜行穿入,直至中节指骨即可。借助X 线透视,确保骨块对位情况,克氏针过关节并做好固定,缝合创口。术后2d常规抗炎、预防感染治疗,固定患指并做好换药;术后2周拆线[2]。
1.3观察指标 临床疗效;显效(治疗后局部无压痛,可以主动开展屈伸活动,关节活动无受限、无疼痛),有效(治疗后局部偶有疼痛,但屈伸活动开展受限,伸直活动受限幅度在10°-25°),无效(治疗后局部疼痛严重,屈伸活动明显受限,伸直活动受限幅度超过25°)[3]。
安全性;从骨感染、固定物断裂以及愈合延迟三方面进行对比[4]。
1.4统计学方法 统计软件:SPSS 22.0,建数据库并分析,研究所涉及的计量资料借助完全随机设计的“t”展开检验并作出处理,研究所涉及的计数资料借助“x2”展开检验并作出处理,数据遵从正态分布原则,以“P<0.05”视为研究存在统计学显著。
2 结 果
2.1临床疗效 观察组显效26例,有效10例,临床疗效高达97.2%,明显比83.3%的较对照组高,P<0.05。见表1。2.2 治疗安全性 观察组患者愈合延迟1例,固定物断裂1例,发生率仅为4.6%,明显比对照组22.5%的发生率低,可见治疗安全性高。P<0.05。见表2。
表1 临床疗效
表2 治疗安全性
3 讨 论
在末节指骨基底部撕脱骨折(外伤导致)等因素的作用下,致使骨性锤状指发展成为临床外科常见疾病,多数患者以“患指末节屈曲畸形、无法主动背伸活动”等症状为临床主要表现。若不及时对骨性锤状指患者实施处理,极易导致其锤状指畸形遗留,导致患者远节指间关节功能丧失。目前临床治疗该病,多以手术为主,旨在恢复患指伸肌腱止点与末节指骨之间的连续性,对末节指间关节屈曲畸形进行纠正,从而确保主动伸指功能有效恢复[5]。
此研究结果示:观察组临床疗效高达97.2%,明显比83.3%的较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患者愈合延迟1例,固定物断裂1例,发生率仅为4.6%,明显比对照组22.5%的发生率低,可见治疗安全性高。P<0.05。证实了对骨性锤状指患者实施双克氏针加压固定法治疗的价值。提示,克氏针加压内固定治疗骨性锤状指具有以下优势:(1)克氏针加压内固定术具备“操作简单、效果优良且费用低”等优势,因此适用于大部分手外伤患者。(2)具体操作无需暴露太多创口,而克氏针仅通过骨折块,可有效避免比年扩大切口,从而有效减少对皮肤软组织造成的损伤,进而降低皮肤血运障碍以及患指坏死风险[6]。
综上所述,对骨性锤状指患者实施双克氏针加压固定法治疗价值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并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