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型对冲性颅脑外伤患者经单侧外伤大骨瓣减压窗手术与双侧减压开颅术治疗的对比研究
2021-07-15徐增良
潘 峰 徐增良
胶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山东 青岛 266300
重型对冲性颅脑外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重型颅脑损伤类型,有很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因此采用有效的治疗方式可以减少患者的死亡率,以及术后并发症[1]。本研究主要探讨重型对冲性颅脑外伤患者单双侧减压手术治疗的效果,具体分析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我院2017年4月到2019年5月收治的重型对冲性颅脑外伤患者中选择6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30例进行经单侧外伤大骨瓣减压窗手术,为单侧组,另30例进行双侧减压开颅术治疗,为双侧组。单侧组患者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龄21-64岁,平均年龄(42.36±4.49)岁。双侧组患者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22-63岁,平均年龄(42.52±4.37)岁。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经过颅脑CT检查确诊;患者及其家属对手术方式不同了解,签字加入研究;研究经过病理委员会同意和批准。排除标准:患者的生命体征不稳定;患者的肾脏功能有障碍;患者语言交流有障碍。基线资料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单侧组患者进行单侧外伤大骨瓣减压窗手术:仰卧位,头呈45°角偏向对侧,然后将侧肩垫高。保持骨窗面肌在12×12cm,从颧骨弓向上部位进行切口,按顺序经过耳屏前1.5cm、耳廓、顶结节、失状线中线,终点为前发际。放射状剪开硬膜。大小和骨窗接近,然后用快速清除血肿组织,控制颅内压。然后采用修补材料将硬膜扩大,然后缝合,增强颅内生理密闭性。然后进行逐层缝合,在硬膜下残腔或者皮下放置引流管,引流袋需要和头部保持水平。
双侧组进行双侧减压开颅术治疗:患者取平卧位,将头部抬高,经过颧骨弓沿着冠状缝画线,定位切口位置,骨窗前到额头顶部,然后到乳突位置,保持15×12cm,取下整块骨瓣,以“十”字形过矢状窦将硬膜切开,矢状窦结扎后剪开大脑镰至大小和骨窗接近,完全将血肿及相关组织进行清除,确认后对硬膜缝合并行逐层缝处理,常规放置引流管,保持与头部水平位置。
1.3观察指标 (1)治疗效果[2]:比较患者的治疗效果,显效为患者颅内压得到良好控制,肢体功能基本恢复;有效为颅内压基本稳定,有轻度缺陷,可以正常生活,具备一定工作能力;无效:颅内压降低不明显,功能障碍个人无法自理,处于植物状态或者死亡。计算总有效率,总有效=显效+有效。
(2)颅内压:在手术后1d、术后3d和术后7d的颅内压,然后进行比较。
2 结 果
2.1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双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单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
2.2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颅内压比较 双侧组患者术后1d、术后3d和术后7d的颅内压明显低于单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颅内压比较
3 讨 论
重型对冲性颅脑外伤发病原因多为外部暴力所致,近年来这种疾病的发病率逐渐增加。临床上主要采用手术治疗的方法帮助清除颅内血肿帮助恢复患者正常的生理功能[3]。
本研究主要探讨重型对冲性颅脑外伤患者经单侧外伤大骨瓣减压窗手术与双侧减压开颅术治疗效果。本研究结果指出,双侧减压开颅术对患者的治疗效果更好,术后可以有效降低颅内压。单侧外伤大骨瓣减压窗手术的骨窗位置稍微偏高,骨窗面积较小,清除血肿前必须对硬脑膜进行剪开处理风险较大,在手术当中容易出现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容易出现二次伤残[4]。双侧减压开颅对脑血管压力的缓解效果明显,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再灌注损伤的风险,改善患者脑供血不足的现象,可以保证脑组织血压正常供应,手术效果大大提高[5]。
综上所述,对重型对冲性颅脑外伤患进行双侧减压手术方案治疗可以提高治疗效果,有效降低患者的颅内压,应用前景广,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