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1+X课证融通的改革实践*

2021-07-15陈新元陈庆强谢晟祎刘羽

福建轻纺 2021年7期
关键词:学时办学网络安全

陈新元,陈庆强,谢晟祎,刘羽

(1.福州墨尔本理工职业学院 信息工程系,福建 福州 350121;2.福建工程学院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8;3.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教学科研处,福建 福州 350181;4.福州墨尔本理工职业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福建 福州 350121)

1 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肯定了中外合作办学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作用。作为教育部批复成立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我校人才培养目标与合作院校的教学标准接轨。

我校课程分为外方合作院校(以下简称外方)专业课、英语课、通识教育课和中方专业课4个大类,目前存在学时紧张的问题,原因如下:⑴根据《教育部关于当前中外合作办学若干问题的意见》(教外综〔2006〕5号),外方专业核心课程的门数和教学时数应当占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全部课程和全部教学时数的三分之一以上;⑵为保证外方英语教学的课程实效,我校语言中心构建了EGP、EAP和ESP结合的英语课程体系,强调英语学习;⑶中外合作办学培养的国际化人才是中国的国际化人才,必须具备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通识课程不可忽视;⑷专业设置必须符合教育部颁布的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开设足够的专业基础、核心和扩展课程。

四大类课程都需要学时,但总量却有上限。因此,课程设置和学时分配是亟待解决的难题。本研究采用课程匹配的思路,即对中方专业课进行改革,令其同时匹配外方课程标准中的考核要素,即:同一门课既体现本土化的人才培养要求,又与国际化标准接轨,避免类似内容既开设中方课程,又引入外方课程,从而降低学时需求。

为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令课程与企业岗位真实需求接轨,我校申请了网络安全运维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中级)项目试点(以下简称网络安全认证),尝试对“计算机网络安全”开展1+X课证融通的改革研究。

此外,本研究尝试在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开展理工类专业课程(仍以“计算机网络安全”为例)课程思政的研究。

2 相关工作

国务院授权,国家发展改革委等联合发布的《“一带一路”的愿景与行动》明确指出:“‘一带一路’需要深化沿线国家间人才交流合作”。人才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支点和关键[1];战略框架的深层推进,离不开高素质的国际化人才[2]。程莹等通过数据调查和统计分析对我国高校国际化状态和趋势进行了探讨[3];陆根书等总结了我国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问题和发展对策[4];林金辉等分析了中外合作办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5]及实现可持续的前提[6],并从师资、生源、课程、教学条件、教学环境和教学管理等基本元素出发探讨质量保障的基本路径[7,8];唐振福等在明确中外合作办学评估主体和责任的基础上对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进行初步设计[9]。

目前中外合作办学学时紧张的相关研究较少,因此本课题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分析我校办学现状和问题,设计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外方课程的内容有相当部分与我国的专业教学标准重合,中外方分别开展专业教学导致不必要的学时开销,因此考虑课程匹配;外方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实践与我国经济社会的现实需求不完全匹配,不能盲目照搬;中方专业课程学生接受度较高,教学设计和调整更灵活,能更好地适应本土化人才需求,因此需要将外方专业课程的标准化要求映射到中方专业课程中。

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构建职业教育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中提出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即“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旨在通过育训结合,课证融通,培养出产业亟需的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

1+X 证书制度是国家促进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评价模式改革以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唐以志等[10]论证了1+X对于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意义;邓泽民等[11]以我国顶层教育与劳动证书制度为出发点,分析了职业技能证书对于认定学生能力水平的作用;李寿冰等[12]分析了1+X中级证书培训与职业教育专业教学对接,将认证纳入课程体系的可行性,对涉及的关键要素和教学模式进行梳理;杜怡萍等[13]分享了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课证共生共长”模式精准服务信息通信产业需求的教学成果;本研究尝试将课证融通贯彻到具体课程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

课证融通需要将职业认证与人才培养融合,以岗位需求为核心,以技能培养为主导,通过课程结构优化、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和手段升级,提升职业教育服务能力,从而增强学习者的职业技术技能水平和综合职业素质。

1+X 网络安全项目认证标准由中科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牵头制定,面向IT互联网企业、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等的信息安全部门或安服部门中从事网络安全运维的工作岗位。网络安全项目(中级)标准包括4个工作领域,9个工作任务和50个职业技能要求,体现企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

2017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健全高校课堂教学管理办法”。课程思政理念包括挖掘专业课的德育内涵,促进构建课程体系和育人体系,是对传统思政教育载体上的拓展、内容上的丰富和方法上的创新。

邱仁富等[14]、何红娟等[15]和杨涵等[16]研究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区别和关联,以及发展变化的内在逻辑和建构策略;高燕等[17]分析了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也有许多研究探讨了专业课甚至是自然科学课程融合思政教育的问题、解决思路、要点和实践路径[18-22];刘淑慧等[23]提出了“互联网+课程思政”的建构模式,肖安宝等[24]则将雨课堂在线教学平台应用于思政课翻转教学并评估实效。

本文后续课程改革实践章节分为课程概况、中/外方课程匹配、课证融通、思政教育和课程生态建设共5个部分展开阐述。

3 课程改革实践

整体方案如图1所示。

图1 课程改革方案框架

3.1 课程概况

我校“计算机网络安全”课程是信息工程系计算机技术与应用和云计算应用技术等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48学时),目前已具备开设该课程的硬件资源、师资力量和相关软件配置,上述专业的外方培养方案中,存在类似的课程(ICTNWK),因此将该课程用于课程匹配/映射实践。

我校专业课设计以“模块—项目”为单位,从整体角度对知识点、技能点以及各项素质的重要性和关联关系进行评估,加强重难点的教学设计,根据知识脉络强化模块内各项目的衔接,模块内容构成略。

3.2 中/外方课程匹配

将外方合作院校课程标准中的知识/技能指标(knowledge/performance criteria)根据其重要性、难度和要求掌握层次落实到我方的课标/大纲文件中,如表1所示,其中O、PO和EO分别指代Course Outline、Practical Outline和Examination Outline,即课程大纲、实验大纲和考试大纲。

表1 外方指标匹配

采用提问、调查、作业或诊断性测验等形式确定学习主体的不同知识和技能水平(学情分析),并结合其性格和学习特点制定、编排针对性的教学过程和内容;对前置课程中存在的薄弱点提供辅导/提升通道;选择先行组织者材料;设计问题情境的呈现和导入方式;分解细化过程中的技能目标,分析相应的认知策略和心智技能等支持性条件。

借鉴外方的教学理念和实施标准,确定师生交流方式、教师反馈模式、课堂管理方案和强化形式等,充分利用内外部的教学条件(如教学平台、数字资源、实训室等),选择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线上+线下、翻转课堂、小班辅导、小组项目、学术讲座、课间交流、课后答疑等)方法(讲授、讨论、质疑等)和信息媒介(在疫情影响下重点考虑视频会议、在线教学等远程教育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认知能力、探究精神和创新思维。

将上述要求指标逐一在具体的评价/考核内容中落实,利用考勤、课堂表现、作业、实践报告、小组项目、形成性/总结性测验、综合实训等形式,综合设计多种类型下有代表性的、以技能为导向的(强调行为、条件、标准和结果)、体现难度分布的题目,开发主次分明、分析与综合评分结合的评价机制,确保过程/结果性材料从不同层次满足外方的考核指标,评价模板略。

3.3 课证融通

1+X 认证培训可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与职业素养,更好地适应企业岗位需求。我校“计算机网络安全”课程与网络安全项目试点契合度较高,可作为课证融通的研究案例。前者学习学时为48学时,后者建议培训学时为120~160学时,因此将部分认证内容匹配到该课程,计划未来扩展为课程群与该1+X认证的融通。

根据岗位需求的热门程度和发展趋势,以及不同岗位的典型工作场景和任务提取核心技能要求,深入企业调研,同时请合作企业的技术专家审定工作领域,以对应的项目为单位,以岗位需求为骨架重组课程,编制符合我校办学特色的活页式教材;通过实践案例循序渐进开展知识教学和技能培养。

以“ARP攻防安全”相关内容为例,在教学大纲/教案中覆盖相关指标,落实到模块2的项目2中,大纲中的具体目标分解如表2所示,教案设计略。

表2 项目“ARP攻防与安全”1+X标准的指标分解

进一步构建评价指标矩阵,在明确相关内容/条目难度和所需时间的前提下,进一步向用人单位进行知识/技能重要性的广泛调查,确定其要求掌握层次,在此基础上将抽象的1+X技能认证标准分解为知识/技能/素质要求并细化,落实到不同的课程评价量化指标中,如表3所示。

表3 1+X评价指标落实

3.4 思政教育

融合思政教育,结合学科文化的熏陶,加强科学思维和职业素养的引导,培养具有中国特色,三观和意识形态端正的国际化人才。整理相关思政内容并挖掘其内涵,根据其特质选择恰当的场景和教学方法将其融合至课程教学中。

3.5 课程生态建设

课程周边生态是广义上的课程,本研究将重点放在教学梯队建设、师生沟通机制建设,以及学习数据分析与评估机制建设上。

⑴ 教学梯队建设(目前已建立年龄、职称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

开展教师培训,形成角色观念,即提供指导服务、执行课堂管理、开展思政教育等;拓宽中外教师的交流渠道,定期开展中外教师集中式教学研讨,形成常态化的交流互访,从而了解彼此的教学管理模式,提升教学管理水平,更新教学管理观念;通过学生评价、自我评估、同行互评和上级监督的方式,评价教师的思想政治水准和职业操守,为教师自我改进提供参考。

⑵ 师生沟通机制

拓宽学生反馈意见的渠道,如多部门参与的学生座谈会、学习委员QQ群、不定期随机访谈学生等,多方位收集学生反馈意见;完善意见分析和价值发掘机制;借鉴外方标准改善现有评教机制,细化评价指标,如学习资源的丰富度、相关性、更新速度等;任课教师与辅导员和教学管理人员积极沟通,进一步构建教学反馈联动机制,如辅导员定期约谈存在学习障碍的学生,督促学生重视学习等。

⑶ 学习数据分析与评估机制建设

使用Metabase开源框架统计分析数据,评估学习情况并进行可视化展示,采用雷达图反映学生在各个项目上的知识/能力/素质评分和相对水平,外围树图则对应细化的知识点/技能点/素质,其长度表示在整体模块中的重要性,由内向外,颜色由深至浅,深色表示第一轮教学后学生取得的成绩,偏浅的颜色表示经过后续讲解/辅导/练习/自主学习提升的部分,最浅的颜色表示尚未掌握/达到的内容/层次。此外,使用堆叠柱图反映教学各环节的时间分配,各模块/项目/任务的学习资源比例,以及评价指标的比例构成和变化情况;动态折线图/散点图反映学生的学习进展/学习热点;使用盒图体现不同班级/小组内部的水平分布;社交网络图发现优秀学生和高影响成员;词云展示课程关键词等,辅助教学评估。

4 总结与展望

课程建设和改革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本研究以“计算机网络安全”课程改革为研究对象,根据中外合作办学的基本规律和整体趋势,结合我校现状,通过中/外方课程匹配,解决学时紧张的问题,借鉴外方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开展符合国际标准的专业教学;引入1+X网络安全认证,以项目为单位重组课程,使专业培养与企业需求接轨,实现课证融通,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岗位技能为导向,以国际标准为依据培养高素质的国际化技能人才。未来计划进一步量化验证本文方案教学实效。

猜你喜欢

学时办学网络安全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下的学时发放标准的探索
——以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为例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新量子通信线路保障网络安全
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时数调查研究
上网时如何注意网络安全?
学习不是“刷学时”
网络安全监测数据分析——2015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