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方中草药组方“中囊消”防治中华蜜蜂 囊状幼虫病效果观察
2021-07-14邓位喜马啸天吴廷昌刘廷江韩建伦
邓位喜 马啸天 吴廷昌 刘廷江 韩建伦
摘要:中华蜜蜂囊状幼虫病是由中华蜜蜂囊状幼虫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性极强的蜂病,典型症状为“花子脾”,病死幼虫内含乳白色液体、呈囊袋状,尸体无臭味。通过开展中草药组方试验以筛选出最佳治疗方案,结果表明,中草药试验1组治愈率为26.83%、有效率为56.10%、死淘率为43.90%;中草药试验2组(中囊消)治愈率为51.22%、有效率为78.05%、死淘率为21.95%;中草药试验3组治愈率为24.39%、有效率为48.78%、死淘率为51.22%;对照组治愈率为9.76%、有效率为29.27%、死淘率为70.73%。中草药试验组与对照组的治疗效果间差异极显著(P<0.01),但以中草药试验2组(中囊消)的效果最佳。
关键词:中草药;中囊消;中华蜜蜂;囊状幼虫病;防治效果
中图分类号:S8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73X(2021)04-0005-03
中华蜜蜂囊状幼虫病(CSBD)是由中华蜜蜂囊状幼虫病毒(CSBV)引起的一种传染性极强的蜂病,典型症状为“花子脾”,病死幼虫内含乳白色液体、呈囊袋状,尸体无臭味。遵义地区自1974年就有中华蜜蜂囊状幼虫病流行的记载,虽然经过多年人工干预、自然淘汰等措施得到较好控制,但部分县(区)每隔3~5年又会流行1次,仍是当前威胁中华蜜蜂产业发展的主要传染病。为探索利用中草药防治中华蜜蜂囊状幼虫病,笔者通过收集当地蜂农中草药防治验方进行优化后开展试验,取得了较好效果。现将其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在遵义地区选择8个发病蜂场进行试验。
1.2 试验蜂群分组
按照中华蜜蜂囊状幼虫病典型临床特征进行初步诊断,结合实验室检测确诊,确定发病蜂场8个,每个蜂场随机选择分组,设置中草药试验组(1组、2组、3组)和对照组,将发病蜂群进行治疗试验分组(表1),其余受威胁蜂群作为预防试验蜂群(表2),分别按照不同的中草药组方进行分群。
1.3 中草药组方
通过向本地长期从事养蜂工作的蜂农征集防治中华蜜蜂囊状幼虫病临床使用有效的中草药组方,参考资料进行优化,组成以下3个中草药组方参与试验。
组方1:半枝莲16 g,五加皮 30 g,金银花 15 g,桂枝 9 g,甘草6 g 等。
组方2(中囊消):贯众20 g,虎杖15 g,千里光15 g,金银花12 g,半枝莲16 g,地锦草12 g,一支黄花15 g,板蓝根15 g等。
组方3:金钱草18 g,青蒿15 g,金银花12 g,车前草12 g,半枝莲16 g,桂枝10 g等。
以上中药组方煎煮浓缩为500 mL浓缩液(6脾/箱2 d的剂量),加入白糖充分溶解搅拌均匀,含糖量为60%~65%,静置即得浓缩药液,根据蜂群强弱确定药液用量。
1.4 治疗方案
1.4.1 中草药组方治疗组 按照中草药组方进行治疗,并执行“消毒、换脾、断子、换王、隔离”等常规处置措施。
1.4.2 对照组 按照“消毒、换脾、断子、换王、隔离”等进行常规处置。
1.4.3 疗效评价标准 痊愈:治疗3个疗程(21 d)后,患病蜂群精神抖擞,幼虫发育恢复正常,蜂群群势维持在75%以上。有效:治疗3个疗程(21 d)后,幼虫停止或逐渐减少死亡,病态基本消除,发育趋向恢复正常,蜂群群势维持在50%以上。无效:治疗无效果,蜂群群势减少到50%以下(不含50%),蜂群死亡或淘汰。
1.5 预防处理方案
1.5.1 中草药组方预防组 按不同的中草药组方预防用药,并执行“消毒、换脾、断子、换王、隔离”等常规处置措施。
1.5.2 对照组 按照“消毒、换脾、断子、换王、隔离”等进行常规处置。
1.5.3 效果观察 按照中华蜜蜂囊状幼虫病临床诊断标准对蜂群进行观察,确定是否发病。
1.6 数据分析
采用SPSS軟件,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选择Duncan′s方法进行组间多重比较,结果以平均值±标准误表示。
2 结果与分析
2.1 治疗效果
表3结果表明,通过中草药组方治疗3个疗程(21 d)后,中草药试验1组痊愈11箱、有效24箱、无效18箱,治愈率26.83%、有效率56.10%、死淘率43.90%;中草药试验2组痊愈21箱、有效33箱、无效9箱,治愈率51.22%、有效率78.05%、死淘率21.95%;中草药试验3组痊愈10箱、有效20箱、无效21箱,治愈率24.39%、有效率48.78%、死淘率51.22%;对照组痊愈4箱、有效12箱、无效21箱,治愈率9.76%、有效率29.27%、死淘率70.73%。将中草药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效果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差异均极显著(P<0.01),但以中草药试验2组效果最为明显。
2.2 预防试验效果
表4结果表明,通过中草药组方预防性用药3个疗程,第21天观察,中草药试验1组发病29箱,发病率15.59%;中草药试验2组发病10箱,发病率5.38%;中草药试验3组发病57箱,发病率30.65%;对照组发病68箱,发病率36.56%。将3个中草药试验组与对照组预防效果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中草药试验1组和2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其中以中草药试验2组对该病的预防效果最好。
3 小结与讨论
(1)中华蜜蜂囊状幼虫病是中华蜜蜂囊状幼虫病毒(CSBV)引起的一种传染性极强的蜂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受气候、温度及群势等因素影响,幼虫在每年初春和秋末冬初发病率明显较高[1,2]。遵义地区中蜂易发的中囊病为其“烂仔病”的类型之一,典型症状为“花子脾”,病死幼虫内含乳白色液体、呈囊袋状,尸体无臭味,挑取不能拉丝[2]。成蜂无明显症状,但会出现群内混乱、不护脾,工蜂爬在箱壁、箱角结团等现象。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慢性病,呈经常性、局部性暴发的特点,严重影响中华蜜蜂生产安全和中华蜜蜂资源保护[3,4]。研究表明,在中华蜜蜂饲养密集和有意蜂混养的地方,中囊病阳性率较高。生产中要及时了解蜂场周围意蜂饲养情况,推进中华蜜蜂保护区建设,降低意蜂对中华蜜蜂的不利影响,促进中华蜜蜂产业健康发展。
(2)中国中医药使用历史悠久,是世界上最大天然药物生产基地。中草药具有抗菌、消炎、抗病毒等广泛的药理作用,对中华蜜蜂囊状幼虫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筛选出的中草药复方“中囊消”组方包括贯众、虎杖、千里光、金银花、半枝莲、地锦草、一支黄花、板蓝根等,试验结果表明防治中华蜜蜂囊状幼虫病的效果明显。贯众为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味苦,性微寒,有小毒,有驱虫、止血、清热解毒的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其主要含有间苯三酚类、黄酮类、萜类等成分,具有抗肿瘤、抗病毒、抗菌等作用[5]。千里光、金银花、板蓝根等均具有抗菌抗病毒作用。板蓝根、虎杖等多种中草药可抑制囊状幼虫病毒、蜜蜂彩虹病毒等[6,7]。板蓝根为主的中草药制剂对中华蜜蜂囊状幼虫病有很好的抑制效果,治愈率和保护率分别达到96.2%和100%[7,8]。这与中草药复方制剂“中囊消”试验结果是一致的,因此研制具有抗菌、抗病毒及提升免疫力的中草药组方,对于控制中囊病的发生流行是可期待的。
(3)规模化中华蜜蜂蜂场应树立防重于治的理念,通过抗病选育、保持强群、饲料充足等措施加强对中华蜜蜂囊状幼虫病的预防。发病后要严格执行“消毒、换脾、断子、换王、隔离”等非药物防治手段,控制中华蜜蜂囊状幼虫病的流行,降低损失。
参考文献:
[1] 张雪琦, 孙丽萍, 赵冬香, 等.中华蜜蜂囊状幼虫病发病及防治研究进展[J].应用昆虫学报. 2020, 57(4): 806-813.
[2] 张 炫, 陈彦平, 和绍禹. 蜜蜂病毒学研究进展[J].应用昆虫学报. 2012, 49(05):1095-1116.
[3] 张国只, 韩日畴. 蜜蜂囊状幼虫病研究进展[J]. 中国生物防治,2008(S1):130-137.
[4] 曹 兰, 沈克飞, 张邑帆, 等. 蜜蜂囊状幼虫病病毒的基因型分析[J].动物医学进展. 2012,33(1): 41-44.
[5] 周洪锐. 中草药提取物抗病毒作用的研究进展[J].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12(5):6-8.
[6] 袁丽鹏.绵马贯众间苯三酚类成分提取分离及抑菌活性研究[D].广州:广东药科大学,2016.
[7] 陳建新,曾振灵,杨运云,等.绵马贯众抗禽流感病毒药效部位的液相色谱-电喷雾串联质谱分析[A].中国有机质谱学第十三届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C]. 广州:《分析测试学报》编辑部,2005.
[8] 贾莹莹, 赵晋彤, 韩香玉, 等.中药绵马贯众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概述[J]. 亚太传统医学. 2017(10):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