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考古硕果累累
2021-07-14
2021年是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百年,具有重要的纪念性意义。百年以来,特别是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考古学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建设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做出了巨大贡献。大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系统建构了中国“考古学”学术体系、知识体系和概念体系。这一体系主要由断代考古、区域考古、专题考古等方面构成,在整个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工程科学、技术科学体系中,考古学拥有其独特的知识体系、知识地位和知识影响力。百年来,考古学者以自己的辛勤劳动,发掘、研究,撰写了数以万计的考古报告、论文和著作,创建了一个全新而浩瀚的学术知识体系。中国考古学还涉及与东北亚国家朝鲜、韩国、蒙古、俄罗斯遠东地区、日本以及东南亚、南亚、中亚等地区国家的历史文明交流发展的考古学研究。今天,中国考古学也是世界考古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起源、农业起源、文明起源、丝路考古等领域,中国拥有在考古学方面与国际考古界进行对话的充分条件。可以说,中国考古学已经是世界考古学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考古学的大量成果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的史学系统,基本上建构了史前史,重构了先秦史,在中华民族起源、中国农业起源、文明起源、城市起源和各种文化现象的起源、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及早期发展史、夏商周断代工程等学术问题上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同时,在秦汉以后的历史学和其他相关学科体系中,考古学对城市史、陵墓史及丧葬史、美术史、物质文化史(如陶瓷器、青铜器、玉石器、漆器、金银器、竹木牙骨器、玻璃器、染织品等)、科学技术史、建筑史、中外关系交流史及外贸史、服饰史、饮食史、农业史、工业史、货币史、宗教史尤其是原始宗教史、佛教史和道教史、交通史、兵器史、度量衡史、民族史、古文献学、文字学、区域史特别是区域文化史、历史人文地理学、古环境学、古人类学、文物学、民俗学等若干领域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甚至是不可取代的作用。
三、考古学成果为中国的文化遗产体系,包括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性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遗产、文化景观遗产、线路遗产、文献遗产等的体系建构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的大多数世界遗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风景名胜区、文献遗产,甚至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都包含了中国考古学者的劳动。通过中国考古学家和其他相关的学科学者的合作与艰辛劳动,已经建构了中国文物保护单位体系、大遗址及考古公园体系。截至2020年,中国已拥有130多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5000多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万处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及数十万处县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50处国家大遗址和200个左右的考古遗址公园。三普发现的全国文物点达77万处。这些文物保护单位的时代、文化性质、文化价值的挖掘与认定无不凝聚着广大考古学者的智慧劳动。
四、考古学为中国的博物馆事业特别是国立博物馆藏品的持续增加、博物馆数量的不断增加及质量的提高、考古遗址类博物馆建设等发挥了关键作用。目前中国拥有4000多座国有博物馆,收藏着各类文物标本1亿件以上。在所有综合类、历史类、遗址类及部分美术类、科技类博物馆藏品和展品中,大多数都与考古发掘有直接关系。
五、中国国家考古学事业体系不断得到完善,为考古学的持续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个体系包括以大学为主的人才培养体系;以国家和各省市考古研究院(所)、大学考古力量和部分博物馆考古机构以及国家省市考古学术团体组织为主要构成的考古学研究组织机构及研究队伍体系;由文物考古报刊社和出版社及专业网站等构成的考古学术阵地及公共考古体系;由科技考古和出土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机构组成的考古科技支撑体系;由各级文物事业管理机构、文物法规及执法机构等构成的考古资源管理体系等。
六、中国考古的学术成果在文旅事业融合,在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结合,在城市城镇建设、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建设,在国家软实力和国家文明形象建构,在国际学术合作交流等方面都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此外,近年来,中国考古学者还积极走出国门,走向“一带一路”国家开展联合考古,推进文明互鉴与现代文化丝路建设,践行和平外交理念。
我们在总结成就的同时,更要听到未来的呼唤。2020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23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长篇讲话,对中国考古学的未来发展提出殷切希望:“第一,继续探索未知、揭示本源;第二,做好考古成果的挖掘、整理、阐释工作;第三,搞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第四,加强考古能力建设和学科建设。” 今天,中国考古学事业的人才规模还偏小,专业偏窄,与考古学发展需求之间还不相匹配。从过去的百年中寻求考古学学科发展规律,汲取经验和启迪,进而探索如何确定未来开拓与创新的方向和路径,这正是我们回顾中国考古学百年成就的主要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