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议考古学和“中国”的结合

2019-04-03周昕萌

青年时代 2019年5期
关键词:考古学大众化中国

周昕萌

摘 要:1950年第一代考古学大师苏秉琦先生提出考古是人民的事业,考古学由最初的闭门研究,到当前广泛利用媒体与通过课堂教育等形式向公众传输考古学知识,目前国内尚未有对公众考古学理论的系统研究,对考古学与中国大众化的结合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讨论考古学的兴起,与中国大众化社会实践的结合,探讨文物考古发现,研究与利用中建立中国考古学的应用。

关键词:考古学;中国

考古学于十八世纪七十年代兴起于欧美国家,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后,中国公共考古学出现,中国考古大众化是中国考古发展史中的重要部分。1921年瑞典人安特生发掘河南仰韶村标志着中国考古学的诞生。随着时代变迁,考古学不断调整自己的定位,中国考古学发展中学科理论与技术不断提高,是考古学面向社会的过程。中国与考古学的结合是考古大众化的过程,受到社会条件的影响,其起源发展与考古学相互制约,需认真分析总结。

一、考古学的初心探析

人们通常将宋代以来的金石学视为中国考古的前身,中国考古学之父李济曾作出研究,发现八百年前的中国器物学有所退步,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主旨是取地下材料补正纸上材料,属于正经补史的范畴。

1928年,傅斯年缔造了中研院史语的现代学术机构,傅斯年认为史学的研究对象是史料,考古学在提供大量新材料中发挥新工具的功能。

史语所建立伊始,傅斯年聘请李济为史语所考古组主任,李济未经专门的考古学训练,但其深谙发掘地下古物的科学价值的道理,搜集人类历史材料,供史学家采用,其理念是“扩充材料”的具体诠释。梁思永加盟史语所,规范了考古学研究的资料采集整理与研究的关键步骤,中国考古学是用新方法获取新材料研究中国老问题的学科[1]。

1928-1937年间,史语所考古组在殷墟进行了多次发掘,殷墟的基本材料仍为平常的陶片等,李济不满足于仅充当材料的提供者,希望考古界是材料的使用者。李济的《安阳》是一部用考古土材料书写的殷商历史,其利用可观的考古资料编辑较为可信的中国上古史,最终出版了《中国上古史》。

留学法国哲学学者徐旭生投身古史研究中,徐旭生在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下创设了考古组,选定宝鸡斗鸡台遗址进行发掘。徐旭升相信一部理想的中国上古史必需将文献,遗物与传说材料综合书写,根据可靠的地下遗物遗迹,描述中华民族的史前文化。徐旭升在抗战期间完成了其著作《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此书较少涉及考古材料,上世纪90年代,苏秉琦晚年著作《中国远古时代》是真正意义上扎根考古材料的古史重建。

张光直认为中国考古学如最初在其他史前遗址进行大规模发掘,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可能会走出历史学的范畴,一些西方学者认为,中国考古学是沦为维护传统的证史工具,中国考古学的两个源头是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所考古组创办者勾画出的古史重建愿望,第一流的历史学与考古学者立意高远,中国考古学当务之急的不忘初心,为重建可靠的古史贡献力量,避免学科陷入技术化的泥沼。

二、考古学与中国的结合发展

中国公众考古学已完成从知识普及到公众介入阶段的转化,公众与考古之间的关系发展成为政府、公众与考古学家三维立体的互动关系。我国公众考古学正处于起步阶段,要实现公众考古学科学化的目标,需对学科进行系统的研究。

公众考古学是连接考古学与大众的桥梁,考古学家要熟练运用地层学,公众考古学家应具备更开阔的视野,强大的社会责任感。公众考古学与考古学有不同的目标,公众考古学对当今社会的关注,使考古学走向公众。

如何处理考古学与公众的关系是考古学科发展必须涉及的领域,公众考古学必须处理好公众与考古学的关系。公众考古学目的之一是使考古学走向公众,常见的传播手段有电视、网络等媒体。公众传播的必要性在考古业得到了认可[2]。

公众考古学不能给予公众填鸭式的灌输,需对介绍内容进行斟酌,引导公众对考古学有正确的认识。考古研究成果也是公众传播中具有争议的内容,考古界有义务公开其研究成果,是社会民主化的必然要求。

公众考古学侧重于考古学与国家机构的关系,考古界希望借助政府的力量,将考古遗存保护上升为国家行为,考古田野发掘是在隶属国家的土地上进行,考古发掘报告的发表依赖于政府的支持。

现阶段我国管理文博事业的官方部门应属于国家文物局,各省文物局业务受国家文物局指导,易造成经济建设与遗址保护产生矛盾,公众考古学是一种政府行为,应协调经济发展与考古发掘之间的关系。

三、结语

中国考古学大众化发展同步于中国考古学,最终形成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公众考古学。李济等一批考古学开创者的社会责任感推动了考古报告的产生,20世纪末的新生代考古学家继承优良的传统,使我国公众考古学进入了公众介入型文化资源管理新阶段。考古学大众化发展包含了考古学对自身社会意义的不断调整,考古学与中国结合的未來必然是大众化普及化的趋势。

参考文献:

[1]文农.《中国考古学:尽到自己的心》简介[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8(02):86.

[2]郭海宁. 中国科学考古学诞生微探[D].重庆师范大学,2016.

猜你喜欢

考古学大众化中国
“何以广州”的考古学观察
认知与传承:东西方考古学理论差异比较——以新考古学为例
辽代圹墓的考古学初步观察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考古学是知识创新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