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段儿童哲学教学实践研究
2021-07-14张荣全
张荣全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以图画书为载体的小学低段儿童哲学教学实践,充分利用学校的图画书教育教学资源和课程成果,并积极与儿童哲学课程进行深度融合,进行小学低段儿童哲学绘本的选编、儿童哲学主题的确定、儿童哲学教学策略的开发与研究、儿童哲学教室的营造、教学模式的探讨,不断提高教师的儿童哲学教学实践能力与素养,提升儿童的思维品质和思考能力。
关键词:小学低段 儿童哲学 教学实践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20世纪70年代李普曼教授在美国创设与实践儿童哲学以来,儿童哲学的价值与意义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从小学低年级开始进行儿童哲学的启蒙,教会儿童学会思考,21世纪以来也成为国内外研究与实践的热点与共识。国内由于介入儿童哲学的时间较晚,对儿童哲学启蒙的校本教材开发大多停留在经验的基础上。而在儿童哲学读物的文本选择上,大多为哲理小故事、寓言、儿童诗,或者渗透到各自学科中去,而对于小学低段儿童最喜欢的图画书为载体的儿童哲学研究涉及较少,由此而开展的儿童哲学教学实践研究更缺乏。
曹文轩说:“好的图画书是离哲学最近的。”它最大的特点在于,它充分利用图画语言的特殊象征性、寓意性,连缀成一个富有哲理的童话式或寓言式故事。其形象性、直观性等特点对少年儿童具有天然的吸引力,而且图画书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价值与思维发展价值。因此,带有童话和寓言色彩的图画书是小学低段儿童进行哲学启蒙的极好资源,同时以此为载体的儿童哲学教学实践研究,将具有积极的探索与引领价值。
二、研究意义
本研究以合肥市屯溪路小学滨湖校区低学段学生为对象,主要通过文献法、行动研究法和个案分析法,进行儿童哲学教学实践的探索与研究。以儿童哲学的视角来审视图画书的价值,并进行文本剖析策略与路径探究;积极探讨以图画书为载体的儿童哲学在小学低段的教学策略和创新实践意义,使图画书和儿童哲学进行深度融合,力求从小就呵护并发展儿童的科学探究精神、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以及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合作能力,全面发展儿童的核心素养。
三、研究目標
(1)确定小学低段儿童哲学教学主题,探究出选编小学低段儿童哲学图画书的原则与标准,整理出书目。
(2)开发以图画书为载体的小学低段儿童哲学教学策略,不断提高我校教师儿童哲学教学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有效提升儿童的思维品质和思考能力。
四、研究内容
我们主要研究以图画书为载体的小学低段儿童哲学的教学实践研究,并以合肥市屯溪路小学滨湖校区小学一、二年级为个案。我们充分利用我校的图画书教育教学资源和课程成果,并积极与儿童哲学课程进行深度融合,采取小切点、低学段、多学科的方式进行小学低段儿童哲学绘本的选编、儿童哲学主题的确定、儿童哲学教学策略的开发与研究,教学模式的探讨,以及与社区和家庭的深度融合。其主要内容如下:
(一)确定小学低段儿童哲学主题,精心选编书目
本课题组成员首先利用研读文献、集中研讨、个人反思和邀请专家指引的方式,从儿童与自我、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等三大领域,来细分小学低段儿童哲学主题。然后分成四个时段:一上,一下,二上,二下。三大领域在每个时段又细分为三个小主题,一共36个小主题。在确定小主题时,我们采取先个人拟定,再小组审议,最后全组质疑论证的措施。在确定小主题时我们要整理并总结出选编的原则与标准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主题要充分考虑到具体时段孩子的身心和思维发展状况。
(2)主题要充分发掘并丰富每个领域的思想内涵,从儿童多角度来确定小主题。
(3)每个领域下的小主题之间要有充分的关联,合理的逻辑说明。
(4)每个领域下分学段的12个小主题的确定要有充分理论依据和说明。如儿童与自然领域下主题划分。一上:季节、色彩、冷暖;一下:孕育、生长、生命;二上:宇宙、远近、大小;二下:环境、科技、关系。我们这样确定的理论依据是:①遵循儿童对自然的认知来建构主题;②儿童由切身感触自然变化,转而去思考自然生命的起源;③儿童的眼光逐渐由自身、身边的变化转而去仰望星空;④最后儿童去思考自然和我们的人类生存有什么关系。
(二)积极创建儿童哲学教室,探究基于图画书的儿童哲学教学策略
本课题在学校一、二年级低段共16个班级全面实行,将儿童哲学纳入学校的课程计划中,与学校低段原有的儿童图画书阅读课进行整合,每周开设一节儿童哲学课。通过儿童哲学理论学习、专家引领、外出观摩学习等方式积极创建本校的儿童哲学教室。通过典型案例研究、撰写儿童哲学教学论文、编选儿童哲学案例集等多种方式,积极探究出在小学低段以图画书为载体的儿童哲学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
在多次的课例研究和探讨中我们基本形成课堂流程:初读故事—提出问题—确定核心问题—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点评小结。此外,我们为了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鲜活性,鼓励大家丰富学习文本的资源,注重多元文本资源的整合,积极采取“图画书+”的模式,可以加故事,可以加音频,可以加视频,可以加游戏等,来建构课堂教学内容,不断提高儿童哲学课堂的效率和趣味,不断发展儿童的理性思维和创意性思维等。
(三)深度发掘图画书的儿童哲学价值,提高教师的儿童哲学素养
(1)细致选编图书,充实教学资源。2018年2月至4月,在完成最终小主题确定下,我们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资源和网络资源积极寻找小主题下的图画书。根据大家在选编书目时遇到的困难,采取小组分工—组长初审—修改调整—组内讨论—大组论证—修改调整—最终确定的流程。在个人挑选主题下的图画书时,我们及时制定了选书的基本策略:海选粗读,了解大意—分析比较,精读五本—全面考量,确定三本—图文收录,整理成档。我们也确定了选书的基本依据:①注重年段儿童身心及思维发展特征;②注意文本内容是否适合低段儿童;③注意选书的层次性,避免重复。为了便于开展教学,我们选好了书,编撰了书目,还需要为每本书撰写300—500字的图画书简介,并且把图文制作成教学PPT版式,方便老师开展教学。我们已经完成100本选编书目的文本故事简介,100份教学PPT教学课件。
(2)深度儿童哲学解析,确定解析原则。儿童哲学课堂教学实践的前提是对图画书要有充分的儿童哲学解读,因为对文本的解析水平和能力直接决定课堂的思想宽度和思维深度。为此,2018年3月到6月,我们确定了解析的三个原则:由主题延伸到问题;由文本关联到儿童,由思考反省到生活;我们采取样例学习—自我尝试—小组分享—组长评改—整理成册,分散到每个时段,以此来完成。
总之,本课题组成员在前期的选编图画书上,认真研读儿童哲学和图画书理论和实操专著,积极参加儿童哲学的工作坊、论坛等学习,不断提高教师的儿童哲学素养和图画书中儿童哲学价值的文本解析和教学技能。
参考文献:
[1]彭懿.图画书——阅读与经典[M].南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06.
[2]高振宇.儿童哲学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1.
[3]松居直.我的图画书论[M].季颖译.长沙:湖南少儿出版社,1997.
[4]M.李普曼.教室里的哲学[M].张爱玲译.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
[5]亲近母语研究院.儿童与哲学[M].南宁:接力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