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书香生态圈本文系合肥市研究

2021-07-14殷玲玲吴未然

安徽教育科研 2021年13期

殷玲玲 吴未然

摘要:整本书阅读对孩子们一生的成长具有深远意义。如何对小学生特别是农村小学生有效地落实“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策略,我们成立了课题组进行研究。一年多来,我们努力构建书香生态圈:营造读书生态圈,打造阅读指导生态圈,塑造阅读评价生态圈,不断突破整本书阅读困境,实现学生的整本书阅读良性循环。

关键词:读书生态圈  阅读指导生态圈  评价生态圈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对“读整本的书”做出了明确的表述,可农村小学生整本书阅读现状却令人担忧。如何破解兴趣难维持、书源难选择、时间难保障、评价指标难统一等难题?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一步步突破难题,初步掌握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办法。

一、营造读书生态圈

(一)营造阅读氛围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我们首先应该营造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让学生时时沉浸在浓郁的读书氛围中,为他们的人生打好底色。

1.注重环境建设。可以抓住孩子们学习、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如国旗下讲话常提醒,标牌、标语常指导,书房卧室常提示,时时激发其阅读动力。

2.注重阵地建设。除图书室、阅览室外,农村地区还可以利用好“农家书屋”、漂流瓶、班级图书角等,以方便学生借阅。

(二)培养阅读共同体

1.师生共读

小学生的向师性很强,对于老师推荐的书,他们更乐于阅读。所以老师的推荐书目自己要先读,从语言、内涵等方面将自己在阅读中发现的、孩子可能想不到的问题记录下来,做好整本书阅读的“导读提示”。如读绘本《好饿的小蛇》中,可以给孩子这样的阅读提示:看看书中的前几幅图,想象一下,好饿的小蛇会怎么吃掉这棵树呢?

2.亲子共读

父母是孩子一生成长的引路人,孩子们特别是低年级孩子在家读书时,肯定会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不明白的情境等。每每此时,他们都会第一时间求助自己的父母。父母如果拿起书和孩子一起读,一起交流,这种思维碰撞必将提高孩子的阅读实效,弥补教师课堂引读不能兼顾到每一个孩子的遗憾。

3.同伴共讀

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都会受到同伴的影响。开展全班共读一本书活动,要求他们在读完这本书后,都要在书后的读书记录册上写下读书收获并签名,同时仔细欣赏其他同学留下的读书收获。孩子们就能在共读中彼此交流,发展思维,共享读书心得,相互影响。久而久之,班级读书氛围就更浓了。

(三)监管阅读过程

有了读书的内驱力还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读书持续力,要能让孩子们形成习惯,持之以恒地读下去,这就需要老师加强管理。

1.管理阅读过程

我们要做好整本书阅读资源的选择和整合,保证学生阅读的丰富性与前沿性。我们课题组就是在部编教材基础上,分工研究,分学段制定了我们学校的推荐书目。

2.监控阅读进程

合理规划,保障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参与阅读。通过学生填写的阅读记录册,监测阅读进度,提高阅读效果。

二、打造阅读指导生态圈

教学需要放手,但不能放任,所以教师要适时介入其中,创新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提升阅读质量,提高阅读效率,让整本书阅读真正起到思维发展和价值引领作用。

(一)提升教师自身素质

教师自己爱读书,有书卷气,才是对学生最好的指导。为此,课题组提倡通过读书完善教师专业知识,通过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具体做法如下:

1.摸清理论模式。学习探讨“四课一练式”整本书阅读指导模式:课内必读书目导读课、推进课、汇报课;课外推荐书目拓展课、展示练习课。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模式的架构理论、特点,做到了心中有数,心中有底,以便更好地指导课题实践。

2.开展上、听、评课活动,践行模式。如一位成员老师上《三国演义》导读课后,老师们评价她的课在对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阅读方法引导上都可圈可点,可操作性强;也给她提出一些建议:如果能结合名著特点和学生实际,给孩子提供直接有效的阅读方法,架设扶梯,降低阅读的难度,学生的阅读活动会更持久。听课评课活动开展以来,有效地推动了课题的研究活动,学生整本书阅读工程得到了顺利而有效的开展。

3.形成总结报告。每次活动结束后,我们课题组都会形成书面报告,为课题组积累资料,更多的是反思课题研究工作中的得与失,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不断改进方法,做好研究。

(二)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通过语文课堂让学生掌握圈点符号法、批注法、摘录法、剪贴法等基本的读书方法外,我们还针对不同书籍开展不同的方法指导,更具针对性,学生更易上手。

(三)指导家长参与监管

对家长进行整本书阅读方面的宣传。一方面让家长对学生阅读的书源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对家长进行整本书阅读方面的指导。指导内容力求简单、有效,能有助于发挥家长的监管实效。还可以利用班级群、家长委员会群等线上的方式进行时时沟通、交流,一人一策,因人施教。

三、塑造阅读评价生态圈

有效的整本书阅读评价,既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阅读意志,又有利于教师及时反馈学生的阅读效果,从而抓好、抓实学生的阅读指导。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整本书阅读评价指标具有多样性,而且不易量化,导致整本书阅读评价缺乏实效性。针对这一具体情况,我们开展阅读实践评价,制定“评价与激励标准”,探索健全、有效的评价生态圈,促进学生课外阅读量的提升及其习惯的形成,达到课外阅读效果的最优化,并使其常态化,便于操作。

首先确立评价内容体系,主要从阅读数量和内容,阅读兴趣和态度,阅读能力和阅读效果等几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然后细化执行标准,实行量化评价。一个学段有一个学段的评价尺度。每一个评价内容都细化标准,实行得分制或等级制。如针对一年级学生,按年阅读量为评价标准:阅读量2万字以上为优秀,1.5万字以上为良好,1万字以上为合格,1万字以下为不合格。按阅读态度为评价标准:阅读兴趣浓厚,每天都能坚持阅读为优秀;对阅读有浓厚兴趣,自觉进行阅读为良好;对阅读有较高兴趣为合格;其他为不合格。

我们还通过开展活动,将评价标准外化为多样方式,如用测试的方法评价学生对整本书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用讲故事比赛的方式评价评价学生的表达能力;等等。

评价生态圈的塑造,让学生对阅读始终保持热情,不断激励其参与阅读,奔向目标。

构建书香生态圈,突破整本书阅读困境,让学生在读书—指导—激励的良性环境下不断体验成功,然后再阅读,再朝着新的更高的目标迈进。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3[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魏丽.浅谈整本书阅读的意义及策略[J].教育革新,2015(12):54.

[4]蔡伟,赵丹,李莉.整本书阅读的实施困境及其突破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19(1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