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外交史视域下的邓小平外交思想研究

2021-07-14路顺

领导科学论坛 2021年4期
关键词:当代价值传承

摘要:邓小平的外交思想内容丰富、特征鲜明,以独立自主为基本原则、以时代背景和改革开放成功经验为依托,创造性地呈现出当代中国的时代观、义利观、发展观等核心内容。具有鲜明特色的邓小平外交思想的发展过程和其所蕴含的精髓是了解我国实现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邓小平外交思想为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推进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等贡献出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关键词:邓小平外交思想;外交史;破解时代难题;传承;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D8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103(2021)04-0011-06

作者简介:路顺,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对外工作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在实践中,我们积累了有益经验和深刻体会,“对外工作要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战略自信和保持战略定力,坚持推进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1]。邓小平外交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外交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为当前我国外交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一、邓小平外交思想的形成背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突破陈规旧文,维护国家根本利益,传承马克思恩格斯外交思想和毛泽东的外交思想,汲取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了一揽子系统、科学的对外工作方针,逐渐衍生出邓小平外交思想体系,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一个和平的外部环境。

1.邓小平外交思想的理论背景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外交问题的论述

邓小平外交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时代特征和当代中国外交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资产阶级在资本的驱使下奔走于世界各地,无形中打破了民族国家狭隘的地域性。人类社会的发展,一开始都是“地域性”的存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就开始了向“世界历史性”的存在转变,这种转变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为前提的[2]。

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反对资本主义国家对弱小民族国家的民族压迫。资产阶级国家的对外政策皆是为了满足资本“贪婪”的本性,战争中利用民族偏见的外交政策,带有攫取财富和谋求霸权的意图。外交的方式会改变,但谋取世界霸权“这一政策的主旨——世界霸权是不会改变的”[3],最终完成资本支配世界的目的。历史证明,英国、法国、俄国等国都是在民族压迫的基础上开展外事活动。因此,只有所有被帝国主义压迫和剥削的民族和无产阶级政党联合到一起,共同开展民族解放运动,形成革命合力,才能彻底打破不平等的国际交往关系,实现民族平等。以国家利益作为国家活动的出发点,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是在马克思恩格斯外交思想的基础上逐渐演变而来的。

列宁主张社会制度有差异的国家和平相处,以谈判的方式解决争端,开展深度的积极的合作,促进国内经济发展。在1919年12月召开的俄共(布)第八次全国代表会议上列宁指出,俄罗斯社会主义联邦苏维埃共和国希望同各国人民和平相处,把自己的全部力量用来进行国内建设[4]。列宁提出的外交思想对邓小平的外交主张产生了深远影响。

(2)毛泽东外交思想是邓小平外交思想直接的思想渊源

毛泽东外交思想是邓小平外交思想形成和发展最直接的理论源头。毛泽东始终提倡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根据时局变化提出“一边倒”“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三个世界”划分理论等外交战略思想。在继承毛泽东外交思想的基础上,邓小平对世界局势的走向作出了更加科学政治判断。邓小平的外交思想和毛泽东的外交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外交理论树上的两个枝干,汲取同样的理论养分,同宗同源。

2.邓小平外交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邓小平成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后,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毛泽东外交战略思想为理论和思想参照,从中国面临的实际情况为出发,不断总结历史教训和改革开放现实经验,逐步形成了系统的邓小平外交思想。

(1)邓小平外交思想形成的国际背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实行外交孤立策略。如何在严峻的国际局势中求得外交破局,是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亟待解决的问题。

(2)邓小平外交思想形成的国内背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大幕。对内进行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的改革和对外扩大开放程度都需要一个稳定的、和平的外部环境作为保障。中国作为当今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建设者和倡导者,迫切需要新的外交理论作为指导。邓小平的外交思想就是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和对中国所处历史方位的准确判断下应运而生的。

二、以独立自主之姿,拓新中国外交之路

邓小平外交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外交理论中国化的题中之义,意义非凡。邓小平统筹国内外两个大局,精准把握时代主题,提出了很多符合中国发展的外交主张及策略。

1.创新中国共产党人的时代观: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

时代主题是中国制定外交政策的重要考量因素。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在此历史背景之下,面对苏联军事、政治压力,毛泽东开始考虑调整中国的对外战略。

20世纪70年代后,国际社会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邓小平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准确把握时代的特征,充分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旋律。首先,信息革命促使当今世界格局产生急剧变化。新科技革命浪潮引起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各国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领域紧密联系,各国之间的融合、依存程度空前加深,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其次,信息革命推动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国际形势不再剑拔弩张,逐渐趋于平和。尽管局部地区的战争仍有发生,但抑制战争的因素也在不断增长。邓小平认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5]。党的十三大、十四大明确了“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主题”,并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得以正式确认。

邓小平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深刻揭示了新时代的主题及其本质特征,完善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人的时代观,为我国的外交工作奠定了政治基调。自此,中国的外交工作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2.创新国际秩序观,中国成为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建设者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传统国际秩序的重要表现形式,旧的国际秩序建立在国家不平等关系的基础之上。以中国为代表的第三世界国家希望更多地参与国际事务,以求改变相对弱势的国际地位。基于全球政治格局的现状,邓小平提出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首先,他主张国家之间的政治和经济关系都应当建立在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其次,反对任何国家在任何地区建立霸权和势力范围,要用友好协商的途径解决现存的国际分歧。最后,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两大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的科学理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和平與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背景下,我国及时调整了外交政策。邓小平指出,在开放的世界中,“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6]。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和助力全球经济发展是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四梁八柱”,建立国际新秩序已刻不容缓。

3.创新国际争端解决方式新思路

随着时代主题的转换,历史遗留问题以及国际争端的解决方式也有了新的变化,我国坚持通过对话协商、以和平手段解决各种分歧和争端。

首先,邓小平审时度势,顺势而为,第一次提出“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设想。邓小平认为,有些国际上的领土争端,可以先不谈主权,先进行共同开发[7]。邓小平的思路就是要寻找利益汇合点,发展共同利益,求得一个互利共赢的结果。

其次,20世纪80年代初,“一国两制”思想已初具雏形,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观,为解决香港问题和澳门问题奠定了理论基础。“一国两制”的构想来自超凡脱俗的政治包容和制度自信。这种政治包容,从不同而和中发掘出国家利益和港澳利益的最大公约数,既有效避免了我国与周边国家的摩擦,又有利于我国巩固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也给其他国家处理国际纠纷树立了榜样。邓小平解决国际纠纷的外交设想充满了灵活性,对推动当代世界和平事业有着深远影响。

4.创新新时期中国外交战略及方针:韬光养晦、有所作为

20世纪90年代,世界政治格局波诡云谲,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低潮期,邓小平基于现实困境适时地提出了“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战略思想,指引中国外交工作走向新局面。苏联解体以后,中国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头羊,在面对资本主义国家的重重包围的时候,我们唯一的办法就是化被动为主动,主动出击,毫不动摇地抓住经济建设这条主线,提升综合国力。基于对现实国际环境和自身力量的准确判断,我们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不当头、不争霸、不称霸,尽力为国内经济建设争取较长时间的国际和平环境。具体而言:一是认清未来的发展趋势,主动谋划,努力进取。要通过高瞻远瞩的高位眼光审视时代特征,看透时局,正确认识世界发展大趋势,科学把握国家间的依存规律。二是绝不牺牲国家核心利益。“韬光养晦”并不意味着软弱退让,任何时候绝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三是逐步完善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坚持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基本原则,尊重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道路和社会运行体制,以平等协商对话的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分歧和争端,反对不理性的武力行为。

三、邓小平外交思想的主要特征

邓小平的外交思想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外交学说的一次系统继承与创新发展,为中国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识别邓小平外交思想的主要特征对于理解邓小平外交思想的当代价值和把握邓小平外交理论的精髓尤显意义重大。

1.历史性与创新性相结合

邓小平的外交思想既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又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指导我国对外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邓小平外交思想与毛泽东外交思想在根本立场上是一致的,在思想基础上是一致的,在基本原则上是一致的,这就决定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外交政策同以往的外交政策有高度的连续性与继承性[8]。此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也直接赋予了邓小平外交政策理论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中华民族热爱和平、追求和睦、倡导和谐的优良传统。

2.民族性和世界性相结合

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呈正相关性、密不可分。只有将深厚的民族性与广泛的世界性结合起来,才能够促进新形势下中国外交和国际关系的发展[9]。

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利益是一致的。邓小平在保护本国合法利益的时候,依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无偿援助。他曾表示,中国和所有第三世界国家的命运是共同的,即使中国将来发展富强起来,仍然属于第三世界,中国永远不会称霸,永远不会欺负别人,永远站在第三世界一边。邓小平站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高度,去考察中华民族与世界的关系,他的外交思想深刻体现了深厚的民族性与广泛的世界性相结合的鲜明特色。

3.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

原则性和灵活性的完美契合,是邓小平外交理论和实践最鲜明的特点。毛泽东在评价邓小平时称:这个人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是难得的人才[10]。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邓小平在外交实践中将坚定的原则性与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以高超的外交斗争艺术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

在面对历史遗留问题时,邓小平创造性地应用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前景。在面对钓鱼岛和南海问题时候,又提出“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倡议,实现了争议双方的共赢。

四、邓小平外交思想的当代价值

邓小平外交思想及其指导下的中国外交实践,是时代的产物,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体现。邓小平认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要有坚定的信念,同时还要有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我们要沉着应对我国对外交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

1.积极践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邻里观

针对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历史遗留下来的领土、领海争端问题,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主张以及合作共赢的外交思想,为我国与周边地区发展睦邻友好关系奠定了基础,探索出一条和平解决领土争端问题的新途径。

随着中国在世界范围内话语权的扩大,势必在政治经济领域与周边地区存在利益冲突。中国始终本着和平共处的基本原则,积极寻求各方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尽力避免争议。面对全球性挑战,中国始终坚持对话协商,以协商化解分歧;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

2.“一带一路”建设彰显邓小平外交思想的永恒魅力

过往的外交实践处处彰显出中国的大国风范。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首次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某种程度上,这同邓小平提出的对外开放战略是完全契合的,都是依靠平等协商,实现各方共同利益最大化,但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契机,旨在携手推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大交流、大融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搭建起了多层次、多维度的对外开放体系。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外交政策进行了新的探索,开辟出合作共赢、共建共享的发展新道路,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贡献了更丰富的中国智慧。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我国的对外开放继续朝着多层次、多领域方向不断发展,逐步参与国际事务当中。例如,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载入国际组织重要文件。截至2020年11月,中国已与138个国家、31个国际组织签署201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11]。而合作成功的关键在于中国政府在和平共处、平等互利等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邓小平外交思想在21世纪演绎出了新的篇章。

3.推动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201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战略思想,并对新时代中国外交政策作出科学概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必须有自己特色的大国外交。我们要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对外工作理念,使我国对外工作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2016年,“中國特色大国外交理念”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党的十九大报告系统阐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是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对外工作的政治纲领和行动指南。

邓小平外交思想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外交思想与时俱进的重要品格。中国坚持维护联合国宪章精神、始终促进各国经济共同发展,超越社会制度差异和种族的偏见,用“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邓小平外交思想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指导我国对外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外交思想,以问题意识激活理论创新,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为指导努力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8-06-24.

[2][8]顾佳.邓小平外交思想及当代价值研究[D].沈阳:沈阳理工大学,2020.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26.

[4]刘喜婷.列宁国际关系理论及其当代价值[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15.

[5][6][7]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05,117,49.

[8]邓小平外交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7.

[10]戴平安,熊明.略论毛泽东对邓小平的评价[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2,29(6).

[11]我国已与138个国家、31个国际组织签署201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EB/OL].http:// www.gov.cn/xinwen/2020-11/17/content_556213 2.htm,2020-11-17.

责任编辑:马程

猜你喜欢

当代价值传承
井冈山精神的当代意义
浅谈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江西武宁打鼓歌保护和传承的路径探讨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新形势下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