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2021-07-14吕娜
吕娜
[摘 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丰富灵活的信息技术手段将会使语文课堂变得更有内涵、品位、层次、深度和高度,充满活力与想象。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激发学生学的动机,提升学生的心智;可以燃烧学生问的兴趣,让课堂充满趣味;可以激活学生辨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能力;可以激发学生思的动机,让课堂成为学生思想多维的沃壤。充分发挥教师的智慧,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学、问、辨、思”的拓展性思维,让他们的未来具有无限生存和发展能力,是每一位语文教师的责任。
[关键词]语文教学;信息技术;教学活动;学习方法
语文学科很重要,语文教师任重而道远。如何打造出精品课堂,让学生在效率高、气氛佳、状态好、负荷轻、密度大的良好氛围中学习呢?如今,我们已经走进了数字化时代和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让语文课堂变得更有内涵、品位、层次、深度和高度。
一、增添语文课堂活力,激发学生学的动机
信息技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课堂充满魅力,提升学生的心智。信息技术正在改变着世界,也在改变着语文课堂。语文教师的教学心态和授课方式都在发生改变,信息技术融入到了语文课堂中。
1.阅读给学生的心灵送来学的清风
阅读可以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引领他们认知未知、美好、神秘的大千世界。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最优秀的语文教师也只能借助文字的翅膀,拓展学生想象的空间。学生得到的信息量很有限。如今,枯燥、干瘪、乏味的状况得到彻底改变。比如,教师在教《故宫博物院》的有关知识时,不必进行枯燥生硬的说教,不必劳心费神地用粉笔去勾画,鼠标一点,故宫博物院的神韵就在学生的眼前一览无余。心灵受到知识春风的吹拂,育人的作用不可估量。
2.写作给学生的心路历程送来满满能量
写作是重要的教学环节。面对写作,一些学生不仅存在写作技巧上的缺陷,而且严重缺少素材。在信息技术辅助下,可以再现祖辈、父母的辛劳,再也不用语文老师细致描述,鼠标一点,画面立刻展现在学生面前。三十年前,锄板在火热的土地上简单、机械地重复;镰刀在六月流火的天空下,检验着父母的耐力;十字镐在三九严寒的冻土上留下可怜的白点儿……无言的画面,胜过千言万语。信息技术用灵异的刀锋修正着学子的心灵,在潜移默化的教学活动中提高了他们的感悟能力。信息技术让语文课堂充满艺术性、趣味性和工具性。信息技术激发了欲望的表现形式,是发挥学生主动性的良好渠道。让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迅速成为有思想、能思考、懂章法、会学习的新型课堂主人。
二、燃烧学生问的兴趣,让课堂充满趣味
在计算机的帮助下,语文老师更好地指导学生能问、敢问、会问、善问、巧问、精问,掌握问的技巧,给学生插上思考与飞翔的翅膀,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
1.提问给学生的思考兴趣插上飞翔羽翼
朱自清的《背影》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在研磨“车站买橘”一节时,好多教师使出浑身解数,在学生的心灵田野植入思考字词的种子,期望萌芽出“爱父”“感父”“敬父”的情感种子,可是一般不能达到理想效果。信息技术的参与,使教师面临的问题迎刃而解。幻灯片出现“蹒跚”“慢慢探身下去”“两手攀着上面”“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教师在这里希望学生能够理解后面的句子“显出努力的样子”。父亲为什么努力呢?为什么要付出这些呢?当然是爱他的即将远行的儿子。文字对学生的心有所触动,画面在学生面前徐徐打开。学生的提问是他们心灵的渴望,教师的解答是春风的哺育。在计算机的辅助下,诸多提问得到沟通和点拨,背影里父亲那种敢于担当的人格力量,必将很快流淌到学生的血管里。
2.交流给学生的问题碰撞出累累硕果
自主学习最能体现出学生独立学习的个性,合作学习最能体现出小组合作学习的共性。信息技术融入到语文课堂中,给教师的发问、探究、解疑、释惑提供了无限可能,计算机可以构建奇妙的交流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可以把大家感到疑惑的问题都交流在平台上。然后,大家拿起思考的钥匙,借助计算机和教师的帮助,一步步去探究。在这个平台上,学生学习基础差异不大,教师制定的学习目标都是通过努力能够实现的,教材给定的学习内容不会超过学生的能力,教师指导的学习方法是比较科学和高效的,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形成第一级阶概念,再通过小组学习,思维碰撞,合作交流,形成自主、合作、交流、探究、释惑的学习流程,学生收获多多。传统语文教学依赖于教师和学生的双边合作,而在信息技术辅助下,学生的学习变成了新的提升基础,在发问答疑的过程中,学生已经在某种程度上成了自我教育和自我修正的主人。
三、激活学生辨的思维,让课堂充满深度
语文学科具有主体性、主动性、形象性、情感性、工具性等特点。只有让学生深入情境之中,才能更好地激活思维的思辨因子,让思维因子在高速运转的状态下有效参与和有效学习。
1.情境巧再现,思辨思维有深度
语文教育本身就是充满情感的活动过程,教学主体的情感智慧不仅是教学活动的动力源泉,而且也是情感体验的推力器。在书法课堂上,大部分学生对楷书情有独钟。多媒体播放课件,书写视频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顿时睁大了双眸,此时的课堂气氛妙不可言,所有同学都跃跃欲试。语文教师不仅需要敬业,而且需要专业和智慧。把思维提升的形式运作在生动的课堂中,把生命发展权和教育提升权还给成长中的学生,为他们创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感悟熏陶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身临其境,思维拓展
语文教学只有在身临其境的体验中,才能对文本教材有深刻的认知,激发学生心中最深层面的对知识的认知,为更好的教育打开大门。信息技术为教学带来许多便利,缩小了学生与知识的距离。在教学《植树的牧羊人》一课时,一些学生认为单凭牧羊人一己之力,不可能将沙漠变成绿洲。真的是这样吗?借助多媒体,用大数据告诉学生,只要持之以恒地对沙漠进行改造,沙漠便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河流回来了、绿色回来了、候鸟回来了……人们可以安居,学生惊叹得瞪大了眼睛。在以往相对落后的环境中,教学的情境设置没办法实现,但在信息化的时代,课堂可以变得丰富多彩,学生的思维可以变得无限活跃,这都不再是奢望。
四、激发学生思的动机,让课堂成为学生思想多维的沃壤
语文教学的征程永远没有终点,教学不仅是技术层面的,而且是艺术层面的,教师要不断探索,传授学习方法,改变教学策略,拓宽思维渠道,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
1.深度拓展,引发思考
有人说,学习语言必须符合三个维度:一是表现学科的特质,二是指向学科素养的培育,三是充分给学生思考的余地和空间。语文课堂要指导学生阅读经典作品,同时要完成对学生思的训练,提升学生思考的能力,让他们的心可以和作家的心更近。教学《在烈日和暴雨下》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发现和总结祥子的性格特点。打开视频,在烈日下,整座老城几乎成了火炉,祥子也被炙烤得像一块软泥。而接下来的暴雨,又让祥子成了风雨中的一片树叶。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掘祥子的性格,全部展现在“拉车——买车——丢车”事件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问题:祥子为什么要去拉车?为什么集中全部精力要买车?丢车事件对祥子造成了怎样的打击和伤害?已经初步具备思考能力的中学生,必然对作品的背景进行思考和发掘,通过思维碰触,学生能够得出正确结论。
2.精读作品,深度思考
思的空间要拓展,思的质量也必然相应提升。教学《滁州西涧》时,可以播放课件,濮存昕先生精妙的朗读入耳、入脑、入心。“野渡无人舟自横”的画面在学生的心中反复萦绕。教师可以适时设疑:此时的“野”和“舟”,可以引发哪些思考?学生经过对诗人身世的了解,更容易得到正确的结论。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有了信息技术的辅助,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变得更高。教师用智慧培养学生学、问、思、辨的拓展性思维,才能引领学生更好地开展语文学习。
参考文献:
[1]杨秀珍.巧用多媒体技术 语文课堂更精彩[J].当代教研论丛,2019,(01).
[2]王琳.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融合应用[J].语文建设,2016,(24).
[3]董秀芳,潘光慶,董文萍.浅谈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02).
(责任编辑 冯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