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业思政效果评估中的张力问题

2021-07-14李彦冰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效果评估学生中心张力

李彦冰

摘 要:专业思政的效果评估是专业思政教学活动各环节中的一个难点。对专业思政的效果进行评估须把握三对张力关系,即专业知识获得与价值观内化的张力、教师主体与学生中心的张力、短期效果和长期效果统筹评估的张力。专业思政效果的评估是一个系统工程,多维度综合评估才是科学正确的做法。

关键词:专业思政;效果评估;张力;教师主体;学生中心

2018年5月18日,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并同时下发了《“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建设要求和管理办法(试行)》,这两个配套文件按照教育的行政层级将“三全育人”做了细化分解,落到高校执行层面被分解为十大育人体系。这一管理办法将“三全育人”工作量化、具体化、可操作化。一些高校以这一文件为依据,把“课程思政”当做落实“三全育人”的重要抓手,并开展相应的工作评价。

有研究者指出,“‘课程思政的立德树人成效,因为其潜在性、综合性和发展性,难以在学生在校期间便做出准确、合理、定性的评价。因此,应该谨慎开展以育人效果为指向的‘课程思政效果评价,着力开展‘课程思政的工作评价,这既是规范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不断深化的客观要求,也是科学评价‘课程思政建设立德树人成效的必然要求,”[1]同时,指出专业思政的评价应着重考虑工作评价,而且工作评价的重点是“把握方向,宜粗不宜细”。这为专业思政效果的评估提供了参照,但专业思政评估中仍有一些问题尚待辨析,如专业思政中专业知识获得与价值观内化的张力问题、教师育人的主体地位和学生的中心地位的平衡问题、短期效果和长期效果的评估尺度把握问题等,这些问题只有在理论上给出明确答案,现实中进行评估操作才不至于走弯路。

专业思政效果评估中专业知识获得与价值观内化的张力问题

从词语构成的角度看,“专业思政”是由“专业”和“思政”两词组合而来,如何准确评估“专业”和“思政”这两块内容,其前提在于要从理论上深入考察这两词组合的逻辑关系。从语言学的角度看,词语的意义不能看成构词成分意义的简单加合,而是在构词成分语义信息基础上受语境、背景知识等因素影响的两个或几个概念整合形成的结果。这一语言学的词语生成规律说明,要想准确理解“专业思政”的概念,就必须考察该词产生的语境因素。

1.专业思政这一概念的提出所针对的正是在专业教育中只注重知识灌输而忽略价值引领的偏差。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的《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人才培养体系涉及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而贯通其中的是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是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内容。”[2]无独有偶,2018年6月,在四川成都召开的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长陈宝生在《坚持以本为本 推进四个回归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的讲话中明确提出,“要促进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专业素养和过硬本领,全面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 2019年,教育部颁布了《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这一文件是为贯彻全国教育大会和《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文件精神而颁布的,该文件共提出了22条关于深化本科教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排在第一条的是“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很显然,这一切都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首要问题”和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的重要论断的具体举措。论及此就不难发现,从这一概念产生的背景看,“专业思政”这一概念不是“专业”与“思政”的简单相加,或者说不是两者并置在一起的并列关系,而是指贯穿了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专业教育,是由“思政”所代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贯通“专业”所代表的知识体系。由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的根本目的,是要解决“为谁培养人”的问题。

2.“专业”与“思政”关系的核心是如何处理“专业”所代表的知识体系与“思政”所代表的价值体系的关系问题。把握住“贯通”一词的核心含义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需要警惕两种偏向:一是过分强调思想政治工作的比重,造成专业建设的思政化,把专业建设意识形态化;二是只强调专业建设和专业知识传授,甚至片面强调学生专业技能、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忽视思想政治工作的贯通作用,而这恰恰是“专业思政”概念提出之前,部分高校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专业知识体系与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体系要做到有机衔接、适度匹配,使两者保持适度的张力,最佳的状态是能实现思政元素在专业知识体系中实现无缝衔接、自然流淌,使“思政”的价值体系能有效统摄“专业”所代表的知识体系。

3.实施专业思政所内含的知识获取与价值观内化的张力问题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要求。这里最突出的是三个方面,即政治素质、专业能力、将政治素质与专业能力有效衔接的基本能力或技术。政治素质是“政治主体在政治活动中所呈现出来的长期稳定的内在品质”,它是通过政治主体在政治活动中所呈现的政治理想、政治信念、政治态度、政治立场表现出来。中国高校教师对政治素质的理解和认识应该体现中国特色,要把“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为根本特征”[4],把马克思主义这一中国高校最鲜亮的底色貫彻到专业建设中,这是专业思政对教师政治素质最基本的要求,也是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最重要方面。所谓专业能力,是教师在任教中所应该具有的任职资格、职业素质、职业生涯管理能力,甚至是职业潜质等一系列素质的综合表现。

除了以上两种素质,教师应该具备将政治素质与专业素质有机衔接与融合的基本能力或技术。这是教师实施专业思政的关键,其难点也在于此。两者的有机衔接首先要解决教师的主流价值统摄能力问题,即教师能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熟练地将专业知识统摄起来,使其成为一个有机的知识体系,并在日常的教学行为中自然地转化到课堂教学中,用主流价值观统摄起来的言行系统地、连贯地、一致地教育学生、影响学生。专业教师过硬的专业能力和坚定的主流价值的论述能力高度黏合在一起,所有这一切都通过教师高超的授课艺术体现出来。

专业思政效果评估中教师主体与学生中心的张力问题

教师是专业思政落实的责任人,是专业思政的实施主体。有研究者指出,“‘专业思政和‘课程思政在本质上是一体的,不论‘课程思政抑或‘专业思政,都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专业负责人必须从专业层面一体化设计和实施。”[5]这说明专业思政是一种带有设计感的活动。专业思政是以教师作为实施主体的,带有一定设计感、强烈主体性和目的性的政治活动。

1.必须从“政治活动”的本质来理解和认识这一工作的性质。政治活动本质上是一种“规范性的公共活动”,“规范性”蕴涵着规则性和透明度,具体到专业思政这一特殊的政治活动来说,意味着它要遵循教育中关于专业建设的规则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则。在专业建设中应该遵循充分发挥教师主体作用的规律,遵循以兼具前瞻性和现实性的培养方案为蓝本的规律,遵循以学生的人格养成、专业能力获得为核心的育人与育才相统一的规律,遵循课程、队伍、教材和平台等要素建设的统筹调度最大发挥效能的规律等;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贯彻中则要遵循“主导性与多样性统一的规律”“主体间多向互动的规律”“社会化规律”[6]等。从专业思政实施主体—教师的角度看,专业思政所要求的“思想政治工作对专业建设的贯通”,是要求教师须以政治家的眼光、胸襟、素养来高屋建瓴地看待专业建设活动以及这种活动对学生所能产生的效果。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有人直言“思想政治教育是政治家用理论掌握群众的一种政治活动”[7]。

2.专业思政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这一主体性、目的性政治活动的接受者。这一政治活动是否有效,最终要看在学生身上所产生的反应。学生的获得感、是否成才是检验专业思政育人效果的最终指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8]虽然学生从表面上看是处于接受性的被动局面,但是在效果评估中,其突出地位、不可取代性又显而易见。专业思政实施或者设计的“学生中心”又是绕不开的话题。“以学生为中心”虽然在教育界提出了很多年了,对其教育教学含义的理解也五花八门,但综合考察这一概念产生演变的历史,不难对其作出一个基本的概括,即它是一种突出学生主体作用的教育教学活动,“它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中心,着力于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学习以及学习的效果。”[9]

3.专业思政效果评估中要适度把握教师主体与学生中心的张力。两者的适度张力,可以使教育活动中两个最重要的主体产生良性互动。在效果评估中偏重任何一方,都会带来不良后果。过度强调“以教师为主体”的专业思政设计,会使教师在教育中的主体性、意图性、目的性和政治性凸显出来,虽然能够增强教师对整个教育活动的控制感,但却把“专业思政”这一专业育人活动所强调的师生互动、双向交流的意味减弱,使学生专业能力获得、成人成才的效果弱化;过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专业思政设计,会使学生的成长失之于宽、失之于管,在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也有失偏颇。这种情况下学生“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也很难扣好,如演变成顺从学生,则教育的思想引导、价值引领等内涵也会弱化,这不符合“立德树人”的本质内涵,更遑论思想政治工作的贯通作用了。

短期效果和长期效果统筹评估的张力问题

1.专业思政实施的短期效果和长期效果是从时间角度对这一改革措施进行衡量的维度。短期效果是指在实施这项改革一段时间之后,在专业建设所能涉及的范围内,此项改革所取得的结果和成效。一般来说,虽然各个学校实施专业思政的措施不同,但就短期而言,应以学生入学到其大学毕业这段时间为限。短期效果的测量所着眼的是学生在学期间的认知、态度和行为的变化。具体说,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知程度、学习态度的改变、课堂行为的变化、课余时间的运用等都属于这一范畴。而对教师而言,教师在学生们在读期间贯彻专业育人措施的程度和力度是考察其短期效果的主要方向。具体说,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对思政元素的挖掘程度、在专业建设中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思想的程度、参与教学改革的力度、在教材建设中贯彻主流思想的力度、在团队中的协作程度等属于这一范畴。

2.专业思政的长期效果则是考察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育人主体的育人活动对学生成人成才的影响。从时间跨度来说,这既包含了学生大学就读期间这一时间段,还包括学生大学毕业后,甚至包括其一生。说到底,专业思政改革的长期效果所涉及的是育人活动的根本性问题,即高等教育的初心问题。高等教育的初心所要解决的问题是高等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过这一根本问题。在2016年底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0]而“立德树人”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中心环节,“立德树人的成效”是检验这一工作是否到位的根本标准。

3.对专业思政的实施效果更多着眼于对长期效果的评价更符合政治传播的规律。专业思政的实施过程既是一种教育活动,也是一种政治活动,它是教育与政治视界融合的一种新形态,专业思政作为一种教育活动最终指向的是育人,它凸显的是育才;专业思政作为一种政治活动凸显的是育人;专业思政作为一种政治传播活动则是通过专业育人的传播活动与政治理念的有机互动、自然衔接、视界融合,达到育才与育人的统一。

4.考察专业思政的长远效果其实就是考察一种特殊政治传播活动的长期效果。明了這一问题,对专业思政长远效果的考察重点就很明晰了,即应该考察专业思政实施的潜移默化的、潜在的、宏观的效果,而不是执着于一堂课、一门课、一个学期甚至在读期间的效果。其实,在政治传播史上早有人对此问题做了研究,美国实证主义传播学的经典理论“知识沟”理论就是这方面的典型。实际上,教育的效果不仅仅是教育活动本身的自然结果,它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家庭教育、既有知识存量、社会资本等。因此,这一理论给予专业思政效果评价的重要启发是,对专业思政长期效果的评价不能单纯从知识传授的角度去考量,应该是一个综合了各种因素的整体评价和宏观评价;同时,这种评价也不应该停留于将所学知识与社会地位改变之间的关系做因果关系、相关关系的简单化认识,而应该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将家庭、社会、学校等各种因素纳入其中之后做建构化认识,这样一来,复杂性、综合性、多元性则应是其效果评估的题中之意了。

专业思政评估中要警惕工作评价和综合评价的混用或者误用问题,即用工作评价的标准来衡量长期效果,或者用综合评价的标准来衡量短期效果。前者易于陷入急于求成的功利状态中,而后者则易于陷入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的状态中。这里需要把握短期效果和长期效果的适度张力,这种张力就在于在实施专业思政建设中,要有立足长远的意识,能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终极目的的角度出发设计专业思政,即便是对其做工作评价的短期评估时,也不能丢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出发点;同样地,在对专业思政的效果进行综合评价时,不能否认学校教育在学生成长中的基础性、主动性的地位,更不能颠倒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主次关系。

本文系北京联合大学研究生教育改革项目“新闻传播类硕士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5]韩宪洲.深化“课程思政”建设需要着力把握的几个关键问题[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17(2):1-6,15.

[2]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8(6):8.

[3]陳宝生.坚持以本为本 推进四个回归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J].时事报告(党委中心组学习),2018(5):24.

[4]教育部课题组.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76.

[6]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2005(3):7-9.

[7]李兴建,王滨.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政治家用理论掌握群众的一种政治活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30(1):39

[8]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J].紫光阁,2018(10):9.

[9]乔旺忠.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含义及实施途径的认识与思考[J].医学教育管理,2015,1(1):20.

[10]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

[责任编辑:于 洋]

猜你喜欢

效果评估学生中心张力
于腹股沟斜疝患者中分别应用有张力修补术、无张力修补术实施治疗效果对比
巧测水膜张力
方寸之间
初中英语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素养促进学生发展
初中英语教学如何以学生为中心
短期海外游学项目实施效果调查和建议
企业培训效果评估策略探讨
以学生为中心的作业管理
浅谈不可移动石质文物表面污染物的清洗
高校英语专业微课程体系建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