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骶段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小儿 脑性瘫痪伴癫痫临床效果观察
2021-07-14刘珊珊
刘珊珊,翟 爽
北部战区总医院 骨科,辽宁 沈阳 110016
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指新生儿出生前和出生后1个月内出现的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征,导致患儿中枢性运动障碍,表现为姿势和肌张力异常、肌无力、不自主运动、共济失调等,多伴有感觉、认知、交流、行为等障碍和继发性骨骼肌肉异常,严重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疾病负担。癫痫是脑瘫的常见共患病,有研究报道,脑瘫患儿的癫痫发病率高达30%~40%[1-2]。癫痫发作会对患儿的生长发育和认知功能产生多种不利影响,进一步加剧脑瘫患儿脑功能下降,增加脑瘫康复难度。康复治疗是目前治疗脑瘫的主要手段,但存在个体疗效差异大、治疗停止后肌张力易反弹等问题[3]。随着医学的进步和临床研究的深入,脑瘫的外科治疗逐渐兴起,腰骶段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elective posterior rhizotomy,SPR)就是目前临床常用的一种治疗脑瘫的外科方法。本研究旨在观察SPR治疗小儿脑瘫伴癫痫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北部战区总医院自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70例脑瘫伴癫痫患儿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符合脑瘫[4]伴癫痫[5]的诊断,临床类型为痉挛性脑瘫;年龄4~12岁;配合治疗随访时间≥6个月,且资料完整。排除标准:未能有效配合治疗或随访;混合型脑瘫;资料不完整。将接受SPR的33例患儿纳入SPR组,将未接受SPR的37例患儿纳入常规组。常规组中,男性22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7.32±2.04)岁;早产儿18例。SPR组中,男性19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7.35±2.10)岁;早产儿13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患儿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治疗方法
患儿治疗前均接受头MRI和脑电图检查。
1.2.1 常规组 (1)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康复治疗方案由康复专业人员根据患儿具体情况制定,以运动疗法为主,具体内容包括主被动活动训练、按摩牵拉、软组织拉伸、肌力训练、纠正不良姿势动作等。患儿在康复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康复治疗,治疗强度和频率讲求循序渐进,每天30~60 min,可分1~2次进行,每周治疗4~5 d。(2)抗癫痫药物(antiepileptic drug,AEDs)治疗。临床医师根据患儿脑瘫类型、症状体征、头MRI、脑电图特征及患儿耐受性等情况制定AEDs方案,常用药物包括左乙拉西坦、丙戊酸钠、卡马西平、苯巴比妥等,具体用药根据患儿癫痫症状控制情况酌情调整。治疗6个月。
1.2.2 SPR组 在常规组基础上接受SPR。SPR:术前行腰椎MRI检查,排除其他脊髓疾病或SPR禁忌,评估手术风险。患儿取俯卧位,腹部垫高,常规消毒铺巾。L3~S1后正中行纵行直切口,切开皮肤,剥离棘突双侧肌层,显露椎板。切除部分L3、L5椎板,切除范围不超过双侧小关节突。取头低位,切开硬脊膜,在脊神经根硬脊孔处找到神经后根。在显微镜下将各神经后根分成3~6束,术中采用神经肌电刺激仪测量神经阈值,根据阈值大小,选择性切断阈值较小、与痉挛肌群吻合的神经后根小束,切除比例范围一般为20%~55%。生理盐水冲洗硬膜,清除小凝血块,5-0可吸收线连续缝合硬膜,硬膜腔内注入20 ml生理盐水和5 mg地塞米松,逐层缝合关闭切口。治疗6个月。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儿的运动功能评估量表(motor assessment scale,mAS)评分、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GMFM)-88评分及Engel分级等。(1)采用mAS评分评估下肢肌张力。0级、1级、1+级、2级、3级、4级分别用0分、1.0分、1.5分、2.0分、3.0分、4.0分表示,操作者对患儿双下肢进行mAS评分,分别取髋内收肌、腘绳肌、踝跖屈肌3处mAS评分的平均值记录,mAS评分越高表示肌张力越高。(2)采用GMFM-88评分评估粗大运动功能。GMFM-88包括A区(仰卧位和俯卧位)、B区(坐位)、C区(爬和跪)、D区(站立)、E区(走跑跳),每项得分0~3分,评分越高表示指定动作完成越多。本研究只统计D区、E区评分。(3)采用Engel分级评价癫痫控制效果。Engel分级越高表示癫痫控制效果越差。Engel分级Ⅰ~Ⅱ级表示癫痫控制效果优良,Ⅲ级表示尚可,Ⅳ级表示较差。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mAS评分比较 两组患儿随访6个月的双下肢m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SPR组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mAS评分比较分)
2.2 两组患儿GMFM-88 D区和E区评分比较 两组患儿随访6个月的GMFM-88 D区和E区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SPR组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GMFM-88 D区和E区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患儿Engel分级和优良率比较 常规组Ⅰ级11例、Ⅱ级13例、Ⅲ级7例、Ⅳ级6例,优良率为64.9%(24/37);SPR组Ⅰ级21例、Ⅱ级8例、Ⅲ级4例,优良率为87.9%(29/33)。两组患儿的Engel分级和优良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脑瘫是小儿残疾的常见病型,早产、产伤、围生期窒息、高热、黄疸等可能是小儿脑瘫的危险因素[6],脑瘫患儿需终身康复治疗,以尽可能减轻伤残程度和改善生活质量。康复治疗是康复专业人员根据脑瘫患儿的功能障碍情况,制定符合小儿生理和病情特点的具体康复训练方案,主要是运动疗法,此外还包括作业疗法和物理治疗等,可降低患儿肌张力,缓解肢体痉挛。但脑瘫患儿康复治疗的疗效差异较大,这与康复人员技术水平[7]、患儿具体病情特点[8]等有关。
SPR是外科治疗脑瘫的重要手段,其通过消除肌肉的传入冲动充分减轻肌肉痉挛,降低肌张力,有效改善运动功能障碍,纠正步态姿势。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儿随访6个月的双下肢m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SPR组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随访6个月的GMFM-88 D区和E区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SPR组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SPR缓解脑瘫伴癫痫患儿肢体痉挛状态的效果较好,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选择性切断Ⅰa类神经纤维、阻断γ-环路和下调α运动神经元的兴奋性[9-10]。有研究指出,相当比重接受SPR治疗的脑瘫患儿不仅下肢粗大运动功能明显提高,而且癫痫、流涎、斜视、语言障碍、上肢精细运动功能也有不同程度的改善[11-13]。有研究报道,传入脑干易化区的刺激信号会在SPR后减少,降低了患儿高级中枢的兴奋性,使脑干易化区和抑制区恢复相对平衡的状态,有助于减少脑部异常放电和控制癫痫[14-15]。SPR要点和注意事项包括:(1)手术节段选择需依据患儿肌肉痉挛情况,选择相应的支配神经节段;(2)手术在脊髓诱发电位或神经电刺激监测仪辅助下进行,切断阈值低的小束,以免影响感觉功能;(3)术中减少椎板切除范围,以免破坏脊柱结构和稳定性,术后需卧床休息和配戴腰围,定期影像学复查腰椎。
本研究不足之处:(1)出于伦理学考虑,难以开展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回顾性研究难免存在选择偏倚和记忆偏倚;(2)样本量较少。
综上所述,SPR治疗小儿脑性瘫痪伴癫痫的临床效果显著,可降低肌张力,改善下肢运动功能,有效控制癫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