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浊清肠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湿热内蕴证疗效及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2021-07-14姚宏健常为伟陈淑君刘佃温刘世举
潘 慧,姚宏健,常为伟,李 阳,陈淑君,刘佃温,刘世举
(1.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3;2.河南省黄河中心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3;3.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8)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肠道炎症反应,本病具有病程长,反复发作的特点,临床主要是以腹胀腹痛,粘液脓血便,大便质稀甚至水样便及里急后重为主要症状[1]。研究表明饮食和生活习惯的改变,生活节奏及作息方式的不规律是本病的主要诱因,同时本病的发病还与遗传因素、免疫因素、外界环境及肠道菌群的紊乱等因素有关[2]。笔者用化浊清肠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观察其临床疗效和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64例,均为2018年6月至2020年3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疗的溃疡性结肠炎(湿热内蕴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2例。治疗组男17例,女15例;年龄18~65岁,平均(33.67±11.45)岁;病程6~24个月,平均(15.59±4.92)个月;对照组男19例,女13例;年龄18~65岁,平均(32.79±12.64)岁;病程5~25个月,平均(14.87±4.83)个月。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的共识意见[3]。临床主要表现为腹胀腹痛,大便质稀甚至水样,粘液脓血便,伴有里急后重症状。
中医辨证标准:符合《中医内科学》关于湿热内蕴证痢疾的辨证标准[4]。表现为腹胀腹痛,痢下赤白黏液,赤多白少,里急后重,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纳入标准:①符合诊断标准;②年龄18~65岁;③无精神系统疾病及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④治疗前2周及治疗过程中未服用抗生素;⑤充分了解并同意本次治疗。
排除标准:①不符合纳入标准;②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及精神疾病;③治疗前2周内或治疗过程中服用抗生素或者其他药物不能明确本次疗效;④重度爆发型溃疡性结肠炎;⑤未按要求用药和不能有效反馈疗效。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服用化浊清肠方。白头翁30g,黄连10g,黄柏10g,秦皮10g,白芍15g,黄芩15g,木香10g,炒枳壳12g,槟榔10g,马齿苋20g,地榆20g,车前子30g,陈皮12g,土茯苓30g,白及15g,甘草6g。水煎至400mL,1次200mL,分早晚2次温服。
对照组口服美沙拉嗪肠溶片(葵花药业集团佳木斯鹿灵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80148)2片,日3次。
两组疗程均为1个月。
3 观察指标
治疗前评价两组各项临床症状积分,治疗结束后回访治疗效果;测定两组治疗前后粪便大肠杆菌、乳酸杆菌和双岐杆菌的变化情况(治疗前和治疗后分2次取患者自然排出的新鲜粪便置于厌氧罐并迅速送检:取10g新鲜粪便,稀释后取10µL接种于琼脂培养基,48h后采用培养基计数法计算菌落,以Lg(CFU/g)表示)。
各项临床症状评分标准:①腹胀腹痛症状评分标准:无腹胀腹痛,0分;腹胀轻度存在,偶发腹痛便后可缓解,2分;腹胀持续存在甚至合并腹痛,4分。②黏液脓血便症状评分标准:无粘液脓血,0分;少量黏液,无脓血或不明显,2分;脓血黏液量较多,赤多白少,4分。③里急后重症状评分标准:无里急后重症状,0分;轻度里急后重症状且间断发作,2分;里急后重症状较重或持续存在,4分。④粪便性状评分标准:大便成型,0分;大便不成型,松散或软块状,2分;大便质稀或泻下水样便,4分。
4 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拟定[5]。显效:腹胀腹痛症状消失,大便成型,无黏液脓血便,无里急后重感。好转:症状基本消失,间断偶发腹胀,便后消失,无脓血黏液。无效:症状基本无改善或改善不明显。
5 治疗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例(%)
两组治疗前后各项临床症状积分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各项临床症状积分比较 (n,±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各项临床症状积分比较 (n,±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大便质稀 黏液脓血便 腹胀腹痛 里急后重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32 3.38±0.94 0.62±0.34*△ 3.50±0.88 0.50±0.39*△ 3.43±0.91 0.50±0.88*△ 3.13±1.01 0.44±0.34*△对照组 32 3.25±0.98 1.25±1.21* 3.62±0.79 1.18±1.02* 3.31±0.97 1.37±1.29* 3.56±0.84 1.43±1.27*
两组治疗前后肠道菌群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肠道菌群比较 [1g(CFU/g),±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肠道菌群比较 [1g(CFU/g),±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 时间 大肠杆菌 乳酸杆菌 双岐杆菌治疗组 32 治疗前 8.97±0.78 6.51±0.76 7.39±0.47治疗后 5.94±0.62*△ 9.21±0.89*△ 9.78±0.75*△对照组 32 治疗前 9.07±0.91 6.31±0.57 7.19±0.81治疗后 7.97±0.68* 7.47±0.66* 8.25±0.59*
6 讨 论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慢性且症状反复发作的肠道炎症反应,本病主要为炎症累及结肠黏膜及黏膜下层,以腹胀腹痛,里急后重,粘液脓血便甚至水样便为主要症状,同时长期的肠道炎症的刺激具有较高的致癌风险,被WHO列为难治性疾病之一[6-7]。目前对于本病的相关研究认为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与免疫功能,遗传因素,肠道菌群及脂质过氧化等因素相关,且本病的主要治疗方式为氨基水杨酸类,免疫抑制剂及糖皮质激素等,但长期使用此类药物也具有较多的不良反应和药物后遗症[8]。相关研究发现长期慢性的肠道炎症反应使溃疡性结肠炎肠道菌群发生改变,以大肠杆菌的明显增多,同时乳酸杆菌和双岐杆菌等益生菌的显著降低为主,肠道菌群的变化影响肠道的炎症反应,因此在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中同时也需要重视对肠道菌群的调节[9]。
溃疡性结肠炎属中医“痢疾”“泄泻”等范畴。《素问·至真要大论》[10]“火淫所胜……民病泄注赤白……腹痛溺赤,甚为血便”,认为溃疡性结肠炎的病机为外感六淫邪气,内伤七情饮食,以湿热之邪气内蕴肠腑,损伤肠络为主要病因[11]。化浊清肠方方中白头翁清热利湿止痢,具有抗炎抗氧化剂增强免疫力的作用[12];黄连清热泻火燥湿解毒,含有小檗碱具有抗菌、抗病毒和修复溃疡的作用[13];黄芩清热燥湿止血,具有较广泛的广谱抗菌作用,对大肠杆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14];黄柏清热泻火解毒,与黄芩,黄连配伍,清利三焦湿热,其中黄柏以清利下焦湿热为主,同时还能通利下焦水道,使得湿热之邪有所出路[15];秦皮清热燥湿止痢,能清湿热收涩止痢,还具有抗菌、抗炎等作用[16];白芍养血敛阴,缓急止痛,能有效缓解因肠道炎症引起的腹胀腹痛等症状,同时还可避免因长期大便脓血导致的血虚证[17];木香行气止痛,溃疡性结肠炎因湿热内蕴引起,湿热之邪气内蕴肠腑久则损伤肠络,导致血肉腐败化为脓血,并引起腹胀腹痛等症状,同时湿性粘滞,易阻滞气机,因此用木香行气止痛并缓解腹胀腹痛等症状[18];炒枳壳行气宽中,配合木香加强行气的作用,避免湿热病邪久留肠腑而引发其他并发症[19];槟榔行气利水,行气可缓解因湿热邪气阻滞导致的腹胀腹痛的症状,利水使湿热从小便出,使湿热病邪有所出路[20];车前子清热利尿,与槟榔共同促进湿热邪气排出[21];土茯苓清热利尿燥湿,可有效的抗感染,调节机体免疫力[22];马齿苋清热利湿,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等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具有清热解毒,散血消肿之功[23];陈皮理气燥湿,为理气行气之要药,同时还可防治患者服药后引起的脾胃功能不利[24];地榆凉血止血,收敛生肌,清利湿热的同时具有修复肠道溃疡的作用[25];白及收敛止血生肌,与地榆配伍具有较好的修复肠道黏膜溃疡的作用[26];甘草调和诸药。全方以清热利湿,行气止痛,健脾收涩,能有效改善腹胀腹痛、黏液脓血便、大便质稀及里急后重等症状,并具有降低肠道内大肠杆菌、增加乳酸杆菌和双岐杆菌等益生菌的作用,调节肠道菌群平衡,改善各项临床症状。
综上所述,化浊清肠方治疗湿热内蕴证溃疡性结肠炎能有效缓解临床症状,调节肠道菌群平衡,缓解肠道炎症反应,促进肠道黏膜溃疡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