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立德树人培养理念的审计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

2021-07-14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14期
关键词:审计学职业道德案例

黄 碧

(温州理工学院 浙江·温州 325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落实“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这一要求,高校需要在宏观上整体把握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扩大辐射范围,主动转变思路,开启“课程思政”建设,促进包括通识课、专业课在内的各类课程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挖掘和充实各类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因此,如何实现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需要高校做进一步推进教学改革,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形式,规范课程和教材建设,提升课堂教学实效,真正做到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

审计学是财务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其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学习、掌握相关审计理论知识和审计的基本技能,并培养、提高学生的审计执业能力,为将来从事实务工作打下基础。随着近几年财务造假案例的频发,审计职业道德备受关注。审计要做到“取信于民、听审于民”,体现人民的意志,发挥好审计监督作用,才能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更好推动社会经济发展。而审计监督有效发挥离不开审计人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审计职业道德和审计执业准则的坚守。因此审计学科的发展离不开德育思想,这与课程思政教育的方向不谋而合。相较于审计理论和实践教学,审计职业道德教育相对薄弱,思政元素的挖掘尚有较大空间,通过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对培养德才兼备高素质的审计接班人,推动审计行业持续健康、科学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 传统教学模式下审计学课程思政困境

目前,审计学课程教学主要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偏重于理论讲授,思政元素融入尚有较大空间。具体问题如下:

1.1 审计职业道德教育内容边缘化且对学生吸引力不够

审计职业道德的内容篇幅和课时较少,且理论性较强,未能融入其他各个业务章节中,内容比较僵化,学生学习兴趣不大,由于不熟悉职场,学生在理解具体知识点方面显得十分困难。其次,由于审计学是注册会计师考试课程之一,导致审计教育更侧重应试教育,考试内容以审计理论和实务为主,审计职业道德教育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往往容易在教学中被忽视,所以需要对职业道德教育内容进行重构。

1.2 忽视对职业认同感的培育

目前的审计学课程只提及对审计“职业道德”的教学,“职业道德”主要是指审计人员在审计中需要遵循的职业道德规范,而对于审计职业认知教育,并未涉及,学生对职业化生存、职业理想的认同不足,需要借助真实审计案例来提高学生对审计的职业价值认同感。

1.3 缺乏有效的教学手段

该课程大多采用的教学手段是讲授法,偏重书本知识的传授,课堂上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度不高,不注重学生主动动脑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缺乏灵活性、先进性。这种满堂灌的方式会使学生觉得枯燥进而失去学习兴趣,需要采用更多地真实且在资本市场影响广泛的案例启迪学生,引导学生主动通过多渠道去认识审计工作,例如浏览国家审计部门公布的审计结果公告、审计部门为司法部门提供案件线索、上市公司审计失败等案例学习,来体验审计职业带来的神圣感和价值感。

1.4 缺乏与时俱进的思政案例素材

目前各高校普遍运用的审计案例素材比较老旧,且大多数仅与审计知识点结合,这样老旧的案例不容易引起学生兴趣。而采用近几年资本市场典型造假案例,结合其造假手段和审计技术的应用,更能带动学生去思考审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从而深刻领悟课程思政元素,达到思政教学目的。

1.5 学生诚信缺失现象时有发生

当前的大学生活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其在诚信缺失方面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如逃课旷课迟到,在择业问题上,缺乏脚踏实地的精神等。这些错误的伦理道德倾向会给今后的审计工作和生活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2 新时期开展审计学课程思政改革必要性

2.1 有利于学生价值观形成,增强学生对审计职业的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

审计人才是智能型人才,其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其自身作用的发挥。实务界会计造假丑闻一直不曾间断,在会计诚信缺失的过程中,对会计信息进行审计的审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的缺失无疑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对于高校学生,如果一味强调技能的培养,忽视课程思政教育,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没有一个良好的职业道德情操,没有守住道德底线,可能就是各种会计造假案件的罪魁祸首之一。因此通过审计课程教学过程中,将业务教学融入思政教育元素,能够增强学生对审计职业的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树立审计职业应具备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2.2 有利于学生学思结合,改进传统的审计职业道德教学方式

通过课程教学改革,重新审视课程中不足的部分,如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内容边缘化等问题,将道德教育与业务教育结合,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构,提倡通过专题讨论式、案例式、自主学习式、辩论式、情景式等启发式教学,强调学生主动学习,做到学以致用。

2.3 有利于学生能力提升,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通过在校期间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也是提高学生就业率的途径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上市公司的增加,社会对审计从业需求越来越多,对其职业道德素养要求也越来越高,只有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学生对职业的认同感,使学生具备深厚的职业道德修养,才能使学生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中站稳脚跟,同时运用职业道德手段调节发生的矛盾和冲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3 构建审计学课程思政改革措施

3.1 基于“立德树人”总导向,重构教学内容

在现有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基于“立德树人”总导向,修改原有传统的教学内容,在各业务章节中提炼相关职业道德元素,修改现有教学大纲和教学课件,重新梳理相关知识点。有效的将思想政治教育融于专业课程教育中,主要包括理想信念、爱国情怀、品德修养、知识见识、奋斗精神等思政教育等。结合“课程思政”教学的基本要求,深刻分析国家经济发展需要,专业发展趋势和就业方向,坚定学生职业理想信念教育内容,结合岗位素质要求,引导和教育学生爱岗敬业、增强职业使命感。

基于“立德树人”思政元素融入知识点

3.2 基于“课程思政”理念,重新设计教学模式

结合学校定位、学生特点及课程内容,在讲授的基础上,基于“课程思政”理念,采用讨论式、案例式、情景式、自主学习式等多种教学模式,重新设计教学模式,其主要思路为:

一是让学生走出课堂。通过教师引导和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搜集审计署及地方审计机关有关审计结果公告、注册会计师协会有关监管信息,上海及深圳证券交易所公开披露的上市公司审计报告等信息,加强对审计职业的认知,提高对职业的认同感;

二是给学生展示真实的上市公司审计案例和有关政府审计案例,分正面和反面案例两个角度进行展示。在业务技能教学中结合职业道德进行有目的的教育,让审计职业道德不再空洞、枯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是结合自身审计实务工作经历,编写亲身经历审计案例。如某国企老总侵吞巨额国有资产案,某事业单位出纳挪用公款案,某企业骗取财政贴息案等案件,为学生诠释审计职业的神圣和崇高性。

教学模式构建

3.3 基于“能力提升”目标,教学环节紧扣能力培养

将教学环节紧扣学生能力培养,结合课程思政理念,将教学环节打造成课堂讲解、课后小作业、课后综合性作业(大作业)、问题讨论、案例讨论等五大环节。改变传统作业模式,在大小作业中融入思政元素作业,培养学生理论分析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合作协调能力、团队领导能力、学习领悟能力、探索创新能力、知识整合能力等能力。

教学环节和能力提升对应关系图

3.4 基于“规则意识”培养,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

依法审计是审计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内容,实务中发现的审计问题主要源于不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因此,在审计理论教学中有意识的穿插有关法律知识,增强学生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以备将来审计实践中有所受益。

猜你喜欢

审计学职业道德案例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审计学》课程教改研究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会计职业道德现状之我见
应用型本科院校《审计学》教材的编制与创新性人才培养
浅谈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民族地区本科院校审计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