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丝绸之路书法史”研究的倡启
——评《从长安到敦煌:古代丝绸之路书法图典》

2021-07-14徐清

中国书画 2021年4期
关键词:西夏文书法史敦煌

◇ 徐清

2020年正值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发现120周年,国内外学界纷纷举行各种纪念活动和学术研讨,“敦煌学”以及“丝路学”理应拥有更为开放的胸襟和视野,体现跨学科、多元化、综合性的特征。张永强编著的《从长安到敦煌:古代丝绸之路书法图典》作为浙江省主题出版规划项目,在这一年由西泠印社出版社正式出版,自然具有特殊的意义。

一、“丝绸之路书法史”研究:图典背后的指向

《从长安到敦煌:古代丝绸之路书法图典》是笔者所见的第一部以“丝绸之路书法”命名的图典。作者在综述文章《近代西北考察探险与丝绸之路书法史的构建》中,明确提出构建“丝绸之路书法史”的设想。该图典在选题和立意上,已凸显其学术价值。

20世纪以来,尤其是近十余年,“丝绸之路”研究已是一个世界性的学术热点,其下的分类研究如丝绸之路经济史、贸易史、文化史等已取得诸多成果,艺术史领域如服饰、陶瓷、乐舞、音乐等也有专门的著述,相较而言,“丝绸之路书法史”的研究尚显匮乏。王素先生在为该图典所撰《序言》中特别肯定了这一选题的意义:“20世纪以来,丝绸之路一直受到关注,天马之路、苜蓿之路、葡萄之路、金钱之路、白银之路、香药之路、法宝之路、书籍之路、写本之路,各种研究不断涌现,可惜未见有人提出书法之路。可见丝绸之路书法史是一个值得期待的选题。”

张永强著《从长安到敦煌:古代丝绸之路书法图典》,西泠印社出版社2020年出版。

这部图典以丝绸之路上的两个重要交汇点长安、敦煌为纽带,向西跨越关中、河西走廊、天山南北和青海西藏地区,向东远至日本、朝鲜等国,对周秦两汉至隋唐宋辽的各类书法经典、遗迹,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体现出充分的时空跨度和学科跨度,兼有人文、艺术的多重视野和多层次性。全书依据地域分块和时间线索,划分为七章,前四章重在长安及周边地区的书法,后三章分别是河西走廊、西域和敦煌的书法,分量几占全书之半。对书迹的选取和介绍,既有书体、书风、书写者角度的考察,也有政治、宗教、民族、文字等层面的观照。部分章节专列唐代的景教、祆教、摩尼教书迹,入唐求法的日本僧人书迹和留学生墓志,西夏文字碑刻和经卷等,还特别收入了反映中西文化交流和古代民族如“昭武九姓”等的在华石刻、书迹,以及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写本(含梵文、粟特文、焉耆文、龟兹文、突厥文、回鹘文等),体现出作者对古代东西方文明与文化的交融汇通、本土宗教和外来宗教的互为影响、中原地区与各少数民族的错综关系等重要问题的思考,内容丰富而具启发性。

二、以图鉴史:图典本身的价值

关于丝路书法史的相关资料和历史,作者有十数年的学术积累,前期已完成《敦煌莫高窟题记汇编》(合著,2014)、《中国国家图书馆典藏碑帖善拓集萃》(执行副主编,2015)、《中国书法全集·两晋南北朝写经写本卷》(分卷副主编,2013)以及正在进行中的《中国书法全集·隋唐五代写经写本卷》(分卷主编)等成果,本可以自撰丝绸之路书法史的专著,但是作者却不急于一时,而以图典的方式呈现于读者。对于“丝绸之路书法史”这一新研究领域而言,资料整理和图录出版尤为重要。图录的开放性、直观性、资料性,为后续的研究奠定基础,为更多学者的参与提供可能。

除了作为基础文献的重要价值之外,图典中对各类载体、形制的书迹以及出土遗址、环境的直观呈现,更切近于古代书法的实际存在和自身特性。古代丝路书法史不完全是“纯艺术(书法)”的历史,其间文字、书法的样态和审美风尚不只存在于碑版、墓志、法帖、写经,还大量通过各种生活用品、器物、壁画题记、官私文书等得以呈现和传播。丝绸之路的各种物质及物质交流,承载了文字书法和艺术元素,物的丰富性进一步促生了书写的丰富性。

该图典选用的图版丰富、精良,说明文字简练、严谨,图文均寓含学术性,给读者带来赏与读的愉悦。以第五章河西走廊书法为例,下设七节内容,涵盖了汉晋简牍、玺印,有“五凉书风”之称的十六国石塔刻经、壁书、造像记,莫高窟藏经洞发现的珍贵文书写本,以及与吐谷浑、吐蕃、西夏等政权有关的书迹,立体地展现了佛教东传、少数民族宗教信仰与汉唐文明交融的历史印迹。下设各节也尽可能以最具代表性的书迹和图像相配相辅,如第七节西夏遗踪,共收列十二种资料(凉州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西夏文工匠监督印、西夏文首领印、力士志文支座像、灵芝颂残碑、西夏仁宗李仁孝陵碑篆额、西夏王译经图、番汉合时掌中珠、西夏文草书佛经长卷、上师像唐卡、拜寺沟方塔塔心柱墨书题记、莲池书院西夏文经幢),而所用图版也是精心安排,突出感通塔碑的碑首(西夏文篆书)、碑阳(西夏文楷书)、碑阴局部(汉文楷书)、碑阴额字(汉文篆书)、2004年新发现的碑座,还增以凉州大云寺(即护国寺)旧影、清代学者张澍画像,以及1909年内蒙古额济纳旗黑水城遗址发掘出土的《番汉合时掌中珠》书影(1932年,罗福成参照这部骨勒茂才编的西夏文、汉文双语字典《番汉合时掌中珠》,将感通塔碑的西夏文译成汉文发表)。显然,作者对感通塔碑的被发现和研究情况非常了解,选取的十二种实物资料也充分证明西夏文曾参照汉文创造了篆、楷、行、草书,这对我们考察汉文书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三、实物、史籍、新著三结合:笃志践行的可贵

作者为编撰这部图典,亲自实地考察,熟悉典籍文献,注重考古新发现和国内外研究成果。这三方面的结合,其实就研究方法本身来说并不新鲜。20世纪初期以来,王国维以纸上之材料与地下之新材料相印证的“二重证据法”,陈寅恪的“一时代之学术,必有新材料与新问题”,治学之士需“预流”“入流”而非闭门造车的治史观念和方法,已为学界所熟知,但是落到每一项具体的历史研究,难度在于实际运用,在于研究者的笃志践行。

图典后附作者《沿着汉唐的足迹—丝绸之路书迹考察之旅》一文,叙述2018年炎夏的考察经历,也仅是其十数年研究的冰山一角。为了收集大量第一手资料,作者先后数次对丝绸之路沿线的史迹进行实地考察,亲自拍摄,记录所见,足迹遍至新疆高昌故城、交河故城、吐鲁番吐峪沟、阿斯塔那、海昏侯墓、青海湖海晏城遗址、雷台汉墓、武威、敦煌悬泉置遗址、炳灵寺、麦积山、泾川南北石窟寺、莫高窟、西夏王陵、西安汉唐书法遗迹等。同时,作者参考了近百年来国内外敦煌学、书法学研究的大量著作和图录,及时跟进近年来的最新考古发掘报告和出土文物,联系故宫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国家图书馆等多家机构,根据真迹、善拓、旧拓原件拍摄,在十余万张图片的基础上进行筛选。其治学的虔诚和勤勉,令人感佩。

猜你喜欢

西夏文书法史敦煌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书法史的权力话语:书法如何进入经典?
论本科教育中书法史课程的开设与教学
俄羅斯科學院東方文獻研究所西夏文獻庫研究的過去和未來
西夏文《金光明最胜王经》卷六讹误汇考
武威亥母寺遗址新出土西夏文《普贤行愿品》残叶考释
西夏文《佛顶心观世音菩萨经》考略
亮丽的敦煌
绝世敦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