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馆藏书迹看林则徐家风

2018-01-29雷玲凤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8年1期
关键词:林则徐馆藏家风

雷玲凤

摘 要:本文择取福州市林则徐纪念馆馆藏林则徐手稿《先妣事略》、文献《析产阄书》及《行书七言对联》三件书迹,从写作背景、文字内容等角度,阐述林则徐忠孝仁爱、清廉勤俭、诗书传家的优良家风。

关键词:林则徐;馆藏;书迹;家风

林则徐(1785—1850),字少穆,晚号俟村老人,福建侯官(今福州)人。中国近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中华民族英雄、世界禁毒先驱,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1 林则徐手稿《先妣事略》

“先妣”是对已故母亲的尊称,含有怀念、哀痛之情。《先妣事略》全文595字,写于道光四年(1824)八月,是了解林则徐家世的重要文献。道光四年闰七月十七日,林则徐的母亲陈帙(1759—1824)在福州去世。八月十九日,林则徐抵乡守制,撰文悼念母亲。

1.1 早年贫困的家境

文中他写到母亲18岁嫁给父亲(林宾日)时,家中旧债很多,父亲教书的酬金仅够偿还债务,母亲经常忍饥挨饿而不让他知道。即使父亲因禀生津贴而稍充,但食指渐繁,仍旧贫苦。母亲和八个姐妹必须从事女工,剪扎象生花,象生花即绒绢花。“大者成树,其小至一茎一叶,皆濯濯有生意,岁可易钱数十缗,遂资其直以佐家计。”

1.2 母亲对林则徐的教导

林则徐看到母亲和姐妹们忙于做活,“往往漏尽鸡号,尚未假寐”,刚刚懂事的他深感不安,“请代执劳苦,或推让饮食”。母亲反而正色地说道:“男儿务为大者、远者,岂以是琐琐为孝焉?读书显扬,始不负吾苦心矣。”意思是男儿志向要远大,只有刻苦攻读学业,才不辜负父母的期望。

1.3 母亲勤俭持家

林则徐当官后,家境大有改善,“而先妣于女工之事未尝一日辍也”。父亲在将乐书院执教十年,每年春往冬归,所有家事“先妣独任其劳,心力交瘁”。嘉庆二十五年(1820)夏,林则徐任杭嘉湖道,母亲来杭州居住,“虽不必躬操作,而珍食必却,美衣弗御,常曰:‘一身之福有几,奈何遽欲尽之?但以分赒三党之贫乏者,不尤俞乎!”三党意指父族、母族、妻族(党)。母亲靠“减衣惜膳”来接济亲族乡党,“平日济困扶危,在人若己,必曲尽其心而后即安”。

这篇手稿虽写家常之事,读来却亲切感人,短短几百字,形象地勾勒出母亲“相夫教子、勤俭持家、仁慈克己”的贤妻良母形象。在忠孝上,母亲自小便教导林则徐要树立远大的抱负。林则徐也谨遵教诲,为国尽忠效力。即使在人生最低谷时,仍疾呼“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在仁爱上,母亲不计回报地周恤乡亲、扶危济困。耳濡目染之下,林则徐也保有仁爱之心,不仅资助族戚,还努力为民谋福利。在勤俭上,因家境贫寒,母亲费尽心力勤俭持家,即使条件变好之后,仍勤于做事,缩衣节食。林则徐秉承这一作风,为官“无一日不治事,无一事不尽心”,始终保持清俭的习惯。

2 林则徐文献《析产阄书》

“阄书”是我国古代常见的一种分家契约文书,主要用于家产的分析和分配。林则徐《析产阄书》全文506字,写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正月。当时63岁的林则徐在陕西巡抚任上,妻子郑氏已届六旬。他考虑到三个儿子汝舟、聪彝、拱枢,长已成名,少亦举业,而自己和妻子疾病缠身,没有精力再管理家业,便为诸子写立分书,分配家产。《析产阄书》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

2.1 交代家产情况

林则徐在阄书中写道自己为官30多年,没有时间经营和管理家业。父亲曾把他寄回的家用省下来略置田地、房屋,去世之后留给了他一份。道光十九年(1839),郑夫人(林则徐的妻子郑淑卿)回乡时添买了几处零产,“合计前后之产,或断或典,田地不过十契,行店房屋亦仅二十三所”。

2.2 平均分配家产

文中内容有:“除文藻山住屋一所及相连西边一所,仍须留为归田栖息之区,毋庸分析外,其余田屋产业,各按原置价值匀作三股,各值银一万两有零,即每股或有多寡,伸缩亦不过一二百两之间,相去不远。”“目下无现银可分。”意思是除了将位于文藻山处的房屋留下作为晚年养老之用,其他的田屋产业将平均分为三份,每个儿子可以得到的田屋产业仅值1万两,当下没有现钱可分。

2.3 悉心教育儿子

由于家产甚少,林则徐在篇末还特别叮嘱儿子们:“惟念产微息薄,非俭难敷,各须慎守儒风,省啬用度,并须知此等薄业购置甚难。”并告诫道:“凡我子孙,当念韩文公‘辛勤有此,无迷厥初之语,倘因破荡败业,即非我之子孙矣!”他要求自己的子孙一定要记住韩愈的话,辛劳勤俭,才挣下这份家产,不要因为一时的欲念迷惑心智,忘记当初的艰苦。如果因此倾家荡产,就不是我的子孙。

陈康祺《燕下乡脞录》卷一三记载,曾国藩致其弟曾国荃信中说:“闻林文忠三子分家各得六千串,督抚二十年,家私如此,真不可及,吾辈当以为法。”林则徐为官四十年,且多次任职官吏们羡慕的“肥缺”,其平生累积的家产却只值三万两白银,可见其为官十分清廉。他不仅身体力行、严于律己,也殷切希望子孙后代能够形成“清廉勤俭”的家风。他还曾撰写过一副对联“敬能慑心,勤无废事;恕以成德,俭可助廉”,从侧面诠释了这一家风。

3 林则徐《行书七言对联》

释文:师友肯临容膝地,儿孙莫负等身书。

钤印三方:“管理江淮河汉”“历官十四省,统兵四十万”“清宫太保之章”。

此联具体写作时间不详,但根据钤印内容道光二十八年(1848)七月,林则徐在云贵总督任上,被加以“太子太保”头衔。道光三十年(1850),卸任回鄉。从中可知,这副对联是其晚年书法作品,很可能是家居福州期间题写的。

上联谈的是“交友”,意思是老师和朋友们愿来到我这只容膝盖大小的地方,十分高兴。“肯临”二字表达了一种满足喜悦的状态,因为品德好、人缘好,即使是“陋室”,良师益友也常常登门拜访。“容膝地”出自晋代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指的是仅能容下双膝,极言地方之小。下联谈的是“读书”,意思是希望子孙后辈能够勤奋读书,努力做到博学多才,不辜负父辈们的殷切希望。“等身书”出自《宋史·贾黄中传》中:“黄中幼聪悟,方五岁,玭每旦令正立,展书卷比之,谓之‘等身书,课其诵读。”玭为贾黄中父。“等身书”本谓与身高相等的一段卷子,后人遂指叠起来与身高相等的书籍,形容读书之多。

这副对联对仗工整、朴实无华,将林则徐慈眉善目、学识渊博的长者风范表现得淋漓尽致。“容膝地”与“等身书”形成鲜明对比,可见林则徐教育儿孙们在物质上要淡泊,在精神上要“富足”,寄望于“诗书传家”。

林家“累世皆儒业”。林则徐4岁时,父亲林宾日在罗氏试馆担任塾师,便携林则徐入塾读书,“自之无以至章句,皆口授之”。7岁,就教他作文。一直到20岁中举之前,都得益于父亲的悉心教导。为官后,他始终不忘读书、购书、藏书、用书。即使被流放新疆,仍用7辆大车载了20多箱书随行。晚年,他回乡居住在文藻山处的旧宅“七十二峰楼”。楼上为藏书处,取名“云左山房”,藏有他一生购置的图书。按林汝舟所编《云左山房书目》,分经、史、子、集、时文、方志6门,总计1708种。还有一部分是外文书报,未编目录。在藏书楼里,他专心整理自己的书稿,辑成《云左山房诗钞》、修订《畿辅水利议》等。他还非常关心晚辈的教育,在住宅的“扛梁厅”举办文会“设亲社,课戚中子弟”“凡族姻中子弟读书者,约期治膳,集而课之”。

4 结语

以上三件书迹,可见林则徐自幼成长于“志节清高的书香之家,亲情融洽的仁爱之家,奋发进取的勤勉之家”。父母的言传身教奠定了林则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形成了清正廉洁、勤奋严谨、亲民爱民的从政作风。他不仅身体力行、严于律己,更是将忠孝仁爱、清廉勤俭、诗书传家的优良家风传给子孙后代。两百多年后的今天,其家风依然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参考文献

[1]林则徐全集编辑委员会.林则徐全集[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

[2]杨国桢.林则徐大传[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来新夏.林则徐年谱新编[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4]福州市林则徐纪念馆.福州市林则徐纪念馆志[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14.

[5]福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福州市林则徐纪念馆.林则徐翰墨(增订本)[M].福州:福建美术出版社,2010.endprint

猜你喜欢

林则徐馆藏家风
树德娃的太空之旅 学习设计
林则徐奖“错”
家风伴我成长
当好廉内助,树立好家风等
百家姓看“家风”
百家姓看;家风
2004年~2012年档案馆与图书馆馆藏量发展比较
介绍两件馆藏青铜器
1991—2005年全国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与公共图书馆工作人员工作量比较研究
家乡的世界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