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大脑特征分析在诊断老年痴呆中的临床意义
2021-07-13黄建伟邹文锦陈锦佳范敏珍刘文滔
黄建伟,邹文锦,陈锦佳,范敏珍,刘文滔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放射科,广东 广州 510370)
老年痴呆是一种致死性神经退行性疾病,以脑细胞广泛死亡为主要特征,尤其是基底节区的脑细胞,其可释放乙酰胆碱,提高大脑短期记忆力,而与健康人群比较,老年痴呆患者的乙酰胆碱转移酶显著减少90%[1]。老年痴呆患者临床表现包括认知功能下降、日常生活能力降低、精神症状和行为障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因此,临床应重视老年痴呆症的早期诊断,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通过采用影像学可实现老年痴呆早期诊断,包括脑CT、磁共振成像技术等,其中磁共振是神经疾病诊断的较好方法,既能观察形态学病变,又能评定脑组织功能状态[2]。有研究[3]表示在老年痴呆症临床诊断中采用核磁共振可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分析患者核磁共振大脑特征,可有效鉴别血管性痴呆和阿尔茨海默氏病,提高诊断准确率。鉴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MRI大脑特征分析在诊断老年痴呆中的临床意义,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本院治疗老年痴呆的40例患者作为研究组(其中包括血管性痴呆20例,阿尔茨海默氏病20例),选取同期40例健康老年人作为对照组。对照组男20例,女20例;年龄65~81岁,平均年龄(74.48±5.47)岁。研究组男19例,女21例;年龄66~83岁,平均年龄(74.95±5.36)岁;病程2~8年,平均病程(5.35±0.68)年。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所有参与者或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纳入标准:研究组:符合老年痴呆临床诊断标准,即出现记忆衰退、大小便失禁、认知障碍、情感淡漠等症状,既往存在脑卒中或其他脑血管疾病,神经系统检验呈阳性;对照组:血常规、精神方面无异常,记忆力良好,无认知障碍,脑部未受过外力创伤。排除标准:具有药物过敏史;合并恶性肿瘤;存在精神分裂症、被迫害妄想症、抑郁症、中毒性精神障碍;中途退出本研究。
1.2 方法 对研究组与对照组均行磁共振成像检测,用飞利浦3.0T场强磁共振扫描仪和16通道标准线圈进行扫描和数据采集患者3D-T1结构像:扫描范围包括全脑,采用磁化准备快速梯度回波(magnetization prepared rapid gradientecho,MP-RAGE)序列对受检者进行颅脑矢状位的逐层扫描。扫描参数为:重复时间(repetition time,TR)为1 900 ms,回波时间(echotime,TE)为3.43 ms,翻转角(flip angle)为90,视野(field of view,FOV)为40 mm,矩阵(acquistition matrix)为256×256,层厚(slice thickness)为1 mm,无间距,层数为160层,扫描时间为5 min。采用三维体积分析软件,测量横断面扫描结果,记录海马体积,根据鞍上池层面横断面检测结果,测量和记录颞叶钩间距。
1.3 观察指标 比较对照组与研究组大脑左侧、右侧海马体积及大脑钩间距;比较研究组血管性痴呆、阿尔茨海默氏病20例与对照组的海马体积、钩间距。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照组与研究组海马体积、钩间距比较 对照组左侧、右侧海马体积分别为(2.59±0.18)cm3、(2.73±0.12)cm3;研究组左侧、右侧海马体积分别为(1.93±0.15)cm3、(2.05±0.20)cm3,研究组左侧、右侧海马体积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07、10.18,P<0.05)。研究组钩间距为(2.67±0.23)cm,大于对照组的(2.14±0.10)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3,P<0.05)。
2.2 对照组与血管性痴呆患者海马体积、钩间距比较 对照组与血管性痴呆患者大脑左侧、右侧海马体积和钩间距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对照组与血管性痴呆患者海马体积、钩间距比较(±s)
表1 对照组与血管性痴呆患者海马体积、钩间距比较(±s)
?
2.3 对照组与阿尔茨海默氏病患者海马体积、钩间距比较阿尔茨海默氏病患者大脑左侧、右侧海马体积均小于对照组,且钩间距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对照组与阿尔茨海默氏病患者海马体积、钩间距比较(±s)
表2 对照组与阿尔茨海默氏病患者海马体积、钩间距比较(±s)
?
3 讨论
老年痴呆是一种起病隐匿且发病机制复杂的神经系统疾病,包括阿尔茨海默、血管性痴呆,其中血管性痴呆是由多种原因造成认知功能损伤,阿尔茨海默氏病多出现于老年期,以渐进性痴呆为主要特征,且患者表现为记忆减退、自理能力丧失等症状[4]。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发展,老年痴呆症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病死率也逐渐增加,因此,老年痴呆早期诊断和治疗成为卫生组织和临床所面临的严峻考验。
多项研究[5-6]表示老年痴呆患者病情恶化与大脑系统变化相关,其病理改变为海马神经细胞功能丧失,导致记忆衰退,同时皮质弥漫性萎缩,沟回增宽,脑室扩大,促使神经元减少,并形成老年斑,损害大脑细胞,进而减少乙酰胆碱的释放,最终造成持续性智力减退、判断能力、运动能力、判断能力丧失。以往,临床发现该病患者脑中神经元纤维缠结广泛存在,而轴突缠结是形成老年斑的重要因素,老年斑含有异常的蛋白、坏死神经细胞碎片,使β淀粉样蛋白过度积聚,因此,以脑脊液β淀粉样蛋白的含量可作为诊断老年痴呆的主要标准,但鉴别阿尔茨海默氏病与其他痴呆诊断特异度较低[7]。近年来,随着临床对老年痴呆症深入研究,发现结构影像学检查可发现阿尔茨海默氏病和排除其他潜在疾病,常用影像学检查包括头部CT、磁共振成像、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等;头部CT可清晰显示患者脑萎缩情况,对阿尔茨海默氏病诊断具有支持作用,但对鉴别不同类型的痴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采用磁共振成像技术检测患者大脑皮质下血管改变,可发现病变情况,尤其对额颞叶痴呆、皮质基底节变性、多系统萎缩、多发性硬化等改变的检测敏感度更高,适用于血管性痴呆和阿尔茨海默氏病。磁共振成像技术是利用磁共振现象从人体获取电磁信号,以重建人体信息,其可观察脑脊液、血液流动,还能直接显示神经早期病变,可为临床提高老年痴呆诊断率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大脑左侧、右侧海马体积均小于对照组,且钩间距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杨小龙等[8]研究报道一致。由此可见,磁共振成像对临床诊断老年痴呆症具有积极作用。这是因老年痴呆症患者大脑结构发生病理改变,与正常人大脑结构存在差异,而磁共振成像技术可清晰显示患者大脑内部结构,能判断患者大脑内是否存在大量神经元纤维缠结和老年斑,同时也能通过计算海马体积与钩间距,反映老年痴呆症患者海马萎缩程度,因此,采用磁共振成像可提高老年痴呆诊断率。
本研究结果显示,阿尔茨海默氏病患者大脑左侧、右侧海马体积均小于对照组,且钩间距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血管性痴呆患者大脑左侧、右侧海马体积和钩间距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刘玉涛等[9]研究报道一致,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和血管性痴呆患者的脑MRI影像学特征存在一定差异,因此,磁共振成像可作为鉴别阿尔茨海默病与血管性痴呆的辅助诊断方法。这是因血管性痴呆是因脑卒中或脑缺血引起,脑萎缩程度较轻微,所以血管性痴呆患者海马体积、钩间距与正常人无明显差异。此外,血管性痴呆患者磁共振成像特征以出血病灶为主,并伴白质稀疏,且出血病灶显著多于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出血病灶多为腔隙性脑梗死,呈不对称、分散性分布;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磁共振成像特征以颞顶叶萎缩、海马萎缩为主,伴少量出血病灶,该病患者海马体积、钩间距变化程度较明显,因此,阿尔茨海默病与血管性痴呆患者的海马体积与钩间距也存在一定差异[10]。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海马体积显著大于血管性痴呆患者,钩间距也宽于血管性痴呆患者。因此,采用磁共振成像检测,通过分析大脑海马体积与钩间距,以此差异作为诊断依据,可有效鉴别阿尔茨海默病与血管性痴呆。
综上所述,在老年痴呆症临床诊断中采用磁共振成像检测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通过分析老年痴呆症磁共振影像特征,并比较海马体积与钩间距,可有效鉴别血管性痴呆和阿尔茨海默氏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