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五年我国中医药强省实施发展的文献研究*
2021-07-13黄茜茜徐庆锋庞震苗易颖
黄茜茜,徐庆锋,庞震苗,易颖
(1.广州中医药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广州市 510006;2.广东省中医药局,广州市 510045)
中医药是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对于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健康中国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1]。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是千年医疗实践的结晶,也是世界优秀文化的精华,长期以来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重要贡献,也对人类健康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部分省份从战略高度做出了建设“中医药强省”的决定,全方位推进中医药事业传承发展[2]。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以满足时代发展和民众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2007年,科技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16部委联合发布《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总体目标,提出继承、创新、现代化、国际化四项基本任务[3]。十八大后,党中央、国务院对中医药工作的重视与支持上升到了新的高度,将中医药发展历史性地上升为国家战略,推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近15年来,越来越多省份结合其中医药文化基础及本土优势,提出了建设“中医药强省”的目标。
笔者以“中医药强省”为主题进入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进行高级检索,检索时间设定为:2000年1月1日至2020年3月31日,检索出文献151篇,剔除重复后有效文献80篇。利用Excel对文献的发文时间、文献类型、发文量等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当前,全国有12个省份提出了“中医药强省”的建设口号,包括了东部的江苏、河北、广东、山东,中部的山西、江西、河南和湖北以及西部的四川省、甘肃省、广西省和陕西省。发文最早的是2004年董继开[4]关于广东中医药强省专题座谈会的报道,最近的一篇则是2019年陈宇宏[5]关于陕西中医药强省建设的采访。在2004—2019年发表的80篇文献中,其中期刊58篇,报纸21篇,中国会议1篇;以2007年和2017年的发文量最高,分别达到18篇和11篇;发文量排名前五的省份为广东省、江西省、江苏省、河南省、河北省和四川省,分别为45篇、7篇、6篇、5篇、4篇;而在主题分布上,排名前五的主题词是“广东省”“中医药事业”“中医院”“中医医院”和“中药产业”。
1 “中医药强省”政策法规发展的历史
从研究内容来看,一是关于政策、法规。良好的政策环境是“中医药强省”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中医药政策主要是指国家在中医药卫生方面颁布的一系列法律法规、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技术要求、指导原则、发展纲要[6]。以广东为例,作为最早把“中医药强省”这一目标落实到文件中的省份,于2006年发布了《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中医药强省的决定》[7],这一奠基性文件中提到了医疗、中药、人才、创新和文化等发展目标,但具体内容还未成形。到了2014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了《广东省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行动纲要(2014—2018年)》[8],这一具体的行动纲要有力地指导了各项工作的全面推进。2017年,广东省中医药局和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的《广东促进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9],则响应了新时期“一带一路”发展的号召,完善中医药“一带一路”建设机制,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发展。同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体现中医药特点和规律的基本性法律[10],中医药有了属于自己的专门法律,这对于推进中医药继承创新、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推进中医药事业改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的快速发展,中医药养生保健政策体系的建设也刻不容缓,广东省人民政府在2019年公布的《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健康广东行动的意见》[11]中明确提到:“强化中医药在疾病预防中的作用”,而在新冠肺炎疫情的抗击中,中医药在防病治病、病后调养的优势特色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山西省在2013年更新了《山西省中医药条例》,把“建设中医药强省”的目标写入了法规,体现了山西省中医药法制建设的又一进步。可见,中医药的发展在顺应时代发展的大背景下,离不开针对性政策文件的有力指引。提出“中医药强省”发展战略的省份整理如下,见表1。
表1 中医药强省政策提出省份汇总
2 中药产业是“中医药强省”重要基础
中医药产业包括中药种植、加工、制造、新品研发、人才培训教育、医疗和养生保健、医用器械、商品流通、文化产业等环节,是一个系统的产业链条[12]。近十年来中医药产业的蓬勃兴起,是中医药发展强大的支撑。江西省作为我国中药材种植主产区之一,在2010年就提出江西中医药的发展要依托资源优势,充分利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的战略平台,建设江西中药材基地,发展中医药生产企业,发挥“樟树帮”“建昌帮”优势,实现绿色发展[13]。至今,中医药产业发展迅速并已成为江西省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2015年中成药工业总产值占全省医药产业总收入的41%,2017年中药材及中成药主营业务在全国居第3位[14],可见中药材产业的发展潜力之巨大。素有“千年药乡”“天然药库”之称的甘肃省同样以中医药资源为优势,大力发展中医药文化旅游产业。在2019年9月举办的第二届中国(甘肃)中医药博览会上,汇聚了来自匈牙利、印度尼西亚、越南、泰国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的千余药企客商[15]。中医药产业和旅游产业均是甘肃省的支柱产业,对甘肃省经济发展有十分重要的贡献[16]。近年来,国家不断推进“一带一路”的深入发展,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的甘肃,更紧跟国家的号召,发挥其地理优势、资源优势,复兴“丝绸之路”的繁盛,加快中医药产业基地的建设,助力“中医药强省”。当前,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制约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同样作为中医药资源大省的河南省,早在2006年就有相关的报道,提出要利用其基础优势走在全国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前列。司建平[17]分析到,针对当前资源缺乏的问题,要保护中医药资源可持续利用,顺势而为;并提到中医药的发展要注重创新,加快中医药产业现代化建设,推动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国际化。河南如何在中原经济区的影响下,融合以张仲景为核心的、富有地域特征的中医药文化,加强对“四大怀药”的规划管理,发展好特色道地药材,对河南“中医药强省”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中医药大省四川省2017年也提出了在中药材种植(养殖)业方面,打造可持续、多元化、特色化的五大中药材经济产区的目标[18]。
3 “中医药强省”关注中医人才、科研
人才队伍是医疗事业发展的关键要素[19]。在2012年山东省就提到,要实现中医药大省向强省的转变,必须以中医药人才培养为抓手,全面提高中医药人才队伍的素质[20]。在首届“国医大师”的评选上,江苏省有3位名医荣膺此称号,是获选人数最多的省份[21]。2015年,江苏省更是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国医名师”的遴选,在2016年确定了10名名医专家,大力营造名医辈出的氛围[22],体现了对中医药人才的重视。与此同时,2012年10月20日新华日报用专版中报道了江苏省中医药发展情况,其中提到将重点在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建设中国中医科学院江苏分院等方面展开合作[23]。为积极优化中医药机构设置和资源配置,更是设立了江苏省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致力于集中优势研究力量,整合各方智力资源[24],充分发挥其独特优势,力促中医药学术繁荣。目前,我国中医药科技人才存在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等问题[25],在如何提高科研机构的吸引力和科研人才的积极性方面,江苏省的做法值得借鉴。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政策法规、产业发展和人才建设是当前“中医药强省”的三大研究热点。从发文量上看,2007年《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发布,201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的施行,引发了两次中医药政策研究的小高潮,证明了国家政策文件的指引、法律法规的颁布政策大环境的影响尤为重要;我国幅员辽阔,道地药材丰富、中医名家辈出,中药资源是大部分省份的优势基础,但从文献研究中看,目前中药产业在中医药强省中的研究还存在总量不足、内容分散、深度欠缺等问题。
综上所述,关于“中医药强省”当前的研究以理论探讨为主,尚未形成一定的研究热点,缺乏综合性高水平核心期刊论文的发表;如何体现“强”的指标并未确定,黄亚博等[2]曾提出中医药强省建设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但缺乏量化指标;另一方面,“中医药强省”的建设更应重视中医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各领域的全面协调,但当前对教育、文化和预防保健方面如何“强”的研究还较少。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加强中医药养生保健政策体系建设,加快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已迫在眉睫[26],中医药在“治未病”中所发挥的预防保健作用还待进一步增强。“中医药强省”未来的建设,各省份除了学习先进省份的做法外,可在财政资金支持、量化指标体系、研究热点的深入挖掘等方面给予更多的重视。只有做实做强中医药,才能发挥中医药事业的民生属性,更好地让人民群众从中医药简便验中受惠,最终实现“中医药强省”,乃至建成“中医药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