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疗服务能力提升支持对于医护人员工作满意度的影响*
2021-07-13王东博李朝军李华陈杰高明华熊俊伟郝勇陈美钧席家庄王锦龙石亚韩德民
王东博,李朝军,李华,陈杰,高明华,熊俊伟,郝勇,陈美钧,席家庄,王锦龙,石亚,韩德民
(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市 100730;2.重庆市人民医院,重庆市 400013;3.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北京市 100005;4.重庆市巫山县人民医院,重庆市 404700;5.重庆市大足区人民医院,重庆市 402360;6.重庆市奉节县人民医院,重庆市 404600)
1 研究背景
提升基层地区医院诊疗服务能力是实现我国分级诊疗制度的有效手段[1-2]。“华佗工程”项目通过专科医联体分级帮扶模式,以临床人才培养、标准化诊疗流程设定、专科医联体管理模式优化等手段,经过4年的专项支持,基层地区医院诊疗服务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医疗服务数量和质量逐年增加,患者满意度保持较高水平,初步达到了固化患者当地就医,缓解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基层地区医院医护人员是维护基层地区百姓健康的重要力量,其工作满意度不但直接影响其诊疗工作效率和质量[3-4],而且也是能否“留得住、用得好”的关键,更是实现新医改“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核心[5]。本研究旨在了解在经过专科诊疗服务技术帮扶的情况下,医院医护人员的工作满意度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以期进一步完善项目管理机制,提升技术帮扶效益,最大限度地惠及基层地区医护人员,提高工作积极性。
2 对象与方法
2.1 调查对象
本研究通过整群抽样方法调查参加“华佗工程”项目的重庆地区4所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生及护士。
2.2 研究方法
通过自制调查问卷的形式对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共包括三部分内容:(1)医护人员的基本情况,包括工作时间、工作职务、体育锻炼等基本问题;(2)4所医院医护人员对帮扶项目效果的满意度问题,包括对诊疗技能提升、诊疗流程规范、工作环境提升等8项有关问题;(3)社会支持情况调查,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职业培训情况。本研究在2019年11—12月进行实施,调查人员在开始调查前,向调查对象介绍本项目研究目的,并对调查结果保密。
2.3 数据处理
采用SPSS 20.0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录入整理分析,通过χ2检验对工作满意度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医护人员基本情况
本次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162份,回收有效问卷151份,回收率93.2%。其中省级培训中心重庆市人民医院医护人员87人(57.6%);基层地区医院3所,其中大足区人民医院16人(10.6%),巫山县人民医院17人(11.3%),奉节县人民医院31人(20.5%)。研究对象年龄为(35.08±8.86)岁,详见表1。
表1 4家医院151名医护人员的人口社会学信息(N=151)
3.2 医护人员工作满意度情况
研究发现,初、中级职称相较高级职称,对诊疗技能的提升、工作环境的提升、单位组织管理优化、远程医疗效果、患者就医信任度及诊疗设备提升的满意度较高,睡眠质量较好的研究对象对诊疗技能提升、工作环境提升、患者就医信任度及技术设备的提升满意度较高。详见表2。
表2 不同人口社会学信息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N=151)
研究发现,相较于省级培训中心级的重庆市人民医院,区县级3所医院医护人员除诊疗技能提升及诊疗流程规范程度满意度相似之外,其他各项工作满意维度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3。
表3 不同医院医护人员工作满意度情况(N=151)
3.3 社会支持对医护人员工作满意度的影响
研究发现,能够及时获得身体、心理社会支持,医护人员工作满意度较高,获得较多的职业培训机会,医护人员在诊疗能力提升及工作环境改进等满意度将提升,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4、表5、表6。
表4 身体健康社会支持对医护人员工作满意度的影响(N=151)
表5 心理健康社会支持对医护人员工作满意度的影响(N=151)
表6 职业培训社会支持对医护人员工作满意度的影响(N=151)
4 讨论
4.1 专科实用技术帮扶有利于提升医护人员工作满意度
近年来,我国相继推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取得良好的效果,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临床医生[6]。进一步说明,对初、中级职称的医护人员,积极提供专项实用性的临床技能培训对于提升其诊疗服务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7]。尤其在基层地区医院的医护人员,由于人才短缺、资金不足等原因,诊疗服务不十分规范,有些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服务能力不能满足当地需求,其接受常规临床技能培训的愿望将更加迫切。本次专科技术帮扶项目在通过派遣经验丰富的医师前往基层地区医院定点长期进行诊疗服务的过程中,对当地医护人员专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技术进行专项培训,规范其诊疗流程,提升诊疗环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解决了其前往大医院接受规培的尴尬境地,缓解了基层医院医务人员短缺的问题。不仅如此,也提高了基层地区医院医护人员工作积极性,使其能够更有信心解决工作中的挑战与压力[8]。
4.2 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对于大医院医护人员的满意度影响须引起重视
研究结果显示,虽然基层地区医院医护人员对于帮扶项目的效果较为满意,但是对于下派优秀医护人员的省级培训中心,其对于项目的满意度却相对一般。分析原因在于,作为省级培训中心的重庆市人民医院,虽然专科临床诊疗实力较强,临床人才较多,但是1家医院帮扶3家基层地区医院,且长期派驻医生前往支持,势必影响其本院的医疗服务质量和数量,也加重了医务人员的工作任务和负担。如若没有合适的政策经济支持,势必对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长久性造成影响,不利于基层地区医院诊疗服务能力的提升。本研究显示,基层地区医院在接受帮扶后,诊疗服务质量和数量得到了显著提升,医护人员对于这种明显改变十分满意,也对未来的职业发展充满信心,并取得了患者的信任,获得了职业认同感和荣誉感,这对于留住临床人才,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建立地区性医疗高地建立了服务基础。
4.3 身体、心理、职业培训的社会支持对于提高医务人员工作满意度有重要影响
医护工作者长期面临着较为沉重的工作负担,身体和心理压力较大,有数据显示,三甲医院护士群体中,33.2%患有中重度抑郁,25.6%患有不同程度的焦虑。工作时间过长,饮食不规律,睡眠质量差都对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9-10]。本研究结果显示,及时有效的身体、心理上的社会支持,对于提高医护人员工作满意度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在以往的工作中,为了尽快提升基层地区医院诊疗服务能力,往往对医护人员工作任务加码,常常导致他们身体和精神的疲劳,尤其基层地区医院在我国医疗卫生体制中扮演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仅要接受上级医院的新技术培训,还要对基层医疗服务机构进行业务指导,工作繁重,适当及时的社会支持将有效的提高其工作积极性,保障较高的生命质量。有针对性的对突出优秀的临床人才提供及时的临床技术培训机会,使其感觉在基层地区医院工作也能够有很好的发展,真正实现“留得住、用得好”[11-12]。
5 建议
5.1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提升基层地区医院医护人员工作满意度,对于构建并扩大诊疗团队,提升工作质量,建立基层区域医疗高地,弥补基层诊疗服务破碎的网底,实现分级诊疗制度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坚持政府主导,地区政府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政策,引导更多省级医院优势专科定点帮扶基层地区级医院,拉帮结对的进行临床诊疗技术帮扶工作,并给予经济补助与支持。建立绩效考评制度,对于切实提升基层地区医院诊疗服务能力的组织和个人,给予适当的奖励;完善区域信息系统,在分级诊疗模式下,方便患者上转下接,建立科学合理的患者诊疗及健康管理全流程服务,实现上转有医院接住治疗,下接有基层医疗机构康复的双向转诊模式。
5.2 加强对医护人员身体、心理等社会支持力度
关注医护人员的身体心理健康现况,提升其主观幸福感,避免职业倦怠及离职意向的发生尤为重要[13-14]。一方面,政府机构及医院管理人员要建立合理的工作计划,避免操之过急,过犹不及。另一方面,要提供合理的人事薪酬保障,后勤服务等激励措施,在保证基层地区医院医护人员职业培训的质量的同时,提升其获得感和成就感,将有利于提升其幸福指数,提高工作效率[15]。
5.3 加强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优化下沉模式
加强各级医院之间的业务技术信息交流,促进学科适宜技术普及及协同发展,以远程信息系统为纽带,加强区域范围内患者的健康管理模式,从门诊预约筛查到疾病诊治,从上转复杂病例到下接康复病人,从电子病历构建到随访平台建立,实现区域性患者全流程健康信息管理模式,实现优质医疗资源共建共享。以此为抓手,完善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模式,扶持一批基层地区医院临床骨干,帮助其建立诊疗团队,防止人才流失。
综上所述,有针对性的实用性临床技能培训将有利于稳定基层地区医院临床人才队伍,提高临床诊疗能力,提升工作满意度,将有效解决我国分级诊疗制度实施的瓶颈。政府应进一步积极制定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政策,提供必要的政策经济支持,确保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积极性。医院管理人员要建立合适的考核及激励政策,并对不同医护人员提供有针对性的身体、心理、职业培训等社会支持,提高其工作满意度和价值认同感,共同为基层地区群众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