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文化融合背景下湘赣边红色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开发研究

2021-07-13赵皇根李湘鹏

赵皇根,李 武,李湘鹏

(湖南理工学院,湖南 岳阳 414006)

湘赣边系湘赣革命根据地与湖南、江西两省交界地区重叠地带,涉及两省22 个县(市、区),域内人口超过1300 万,是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同时,在湘赣边发起的秋收起义让两地人民在革命史上留下最具光芒的一笔.湘赣边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革命时代的见证和缩影,是民族精神谱系的历史载体.

湘赣边两省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在革命战争时期涌现出一大批英烈人物.湖南人民为中国革命流血牺牲者数以百万计,全省参加工农红军的有40 多万人,英名在册的烈士有15 万;江西儿女为了革命的胜利冲锋陷阵,赴汤蹈火参加工农红军的有50 多万人,英名在册的烈士近 26 万人.在湘赣边两省的红色土地上承载了中国大多红色记忆,湖南诞生了国家领袖毛泽东、国家和军队的杰出领导人彭德怀、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大将之首粟裕,诞生了202名开国将帅.江西诞生了325名开国将帅.

湘赣边的红色遗迹见证了那段跌宕起伏的革命历程,是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政治思想教育和理想信念引导的引路灯,是回顾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艰辛、缅怀先辈们勇往战斗的步履,是最宝贵的文化财富[1].红色遗迹主要包含纪念馆、红色文化景区、红色旧址、革命英雄故居、烈士陵园,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重点打造的100 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可以看出,湘赣边红色旅游景点景区资源丰厚,大类占13个,小类划分28个.

红色革命故事不只是一个时代的烙印,更是精神上的高定位.湘赣边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如革命摇篮井冈山、领袖故里韶山、长征出发地瑞金是中国革命历史上几个著名的地点,包含着许多脍炙人口的红色故事.十送红军、毛主席的爱与痛、吃水不忘挖井人,红色文化故事就在我们的身边,红色的记忆从遗迹回映,历历在目.半条被子是发生在湖南普通人民群众身边的红军故事,体现的是当年红军与民众之间的鱼水情.红色遗迹、红色文化故事也是旅游产业的重要资源.讲好红军革命故事,是传承红色基因、唤起信仰力量的重要手段[2].旅游业与红色文学的互动,不仅推动旅游业的发展,提高红色景区的经济价值,而且能带动游客及当地居民通过红色文化故事、遗迹加强自身的政治思想建设,搞好红色基因的传承.

1 湘赣边红色文化资源的网络评价分析

内容分析法最早萌发于新闻界,是一种深入剖析研究对象内容,经过客观、系统、量化分析后,将其内容所含的本质揭示出来的一种科学方法[3].随着全国“互联网+旅游”的大力发展,旅游者借助网络收集和输出旅游信息已经非常普遍,从网络中爬取游客的评价内容作为一项新兴研究方法,也是了解游客体验、景区认可程度、认知意向的一种有力手段,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通过网络爬虫对湘赣边红色经典景区进行网络数据爬取,共收集湘赣边经典红色景点有效评价11496份,合记收集评论内容715891字,数据截止日期为2021年1月17日.数据主要集中在2013年至2021年,其中8到10月评价数量相对较多(见图1).

图1 景区评论数据时间分布

(1)湘赣边红色景区游客评价概况

通过R 环境下的Rwordseg 分词包及wordcloud 库对网络爬取的71万字评论内容进行关键词提取、云图可视化分析,词云中的单词大小由单词在文本中的出现频率高低进行映射可视化显示,直观地表达单词的重要程度[4].如图2,湘赣边两省红色经典景区感知程度较好,橘子洲、岳麓山、毛主席、井冈山、革命等内容是影响游客评价的主要因素.

图2 利用wordcloud 库对高频关键词进行筛选整理结果(前150高频词,包含地名等专有名词)

(2)湘赣边红色景区高频词分类量化分析

根据湘赣边红色旅游景区特点,结合具体评价内容,对网络评价数据前100的高频词汇进行分类,进行量化分析(见表1),共分为7个一级大类,16个二级次类.七个大类分别为:游客感知、游客结构、景区建设、自然要素、红色文化、景区交通、游玩时间.通过这七类属性快速、直观地展示游客所想利用网络表达的对红色景区的特征信息及红色旅游体验主要影响因素信息,达到更高效、更全面地分析湘赣边红色旅游游客的反馈和需求的目的.

表1 对爬取的湘赣边旅游景区数据中前100位高频词分类统计

游客感知占高频词汇总数的54.28%,占比排名第1,分为总体印象和客观描述两部分,分别占整体感知的28.92%和25.35%.其中,“可以”“不错”“值得”等对湘赣边红色景区旅游表示肯定的相关词汇占绝大部分,说明湘赣边红色景区在游客总体印象中处于较高水平.此外,从客观描述中的“景点”“景区”“景色”等词语可以看出湘赣边红色人文景观类旅游资源在游客心目中占较大比重,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游客结构占高频词汇总数的6.47%.此部分包含两部分,分为游客群体(4.96%)和年龄分层(1.52%).游客结构主要反映出游玩者多数为青年、老人和小孩.结合评价内容分析,青年、小孩受红色文化吸引主要在于感受革命精神,了解红色文化历史,培养爱国主义情怀,而老年人前往红色景区游玩大多因为对革命特定事件的历史怀旧,以及大部分景区免门票、空闲时间多等因素影响.同时,这也反映出湘赣边红色景区经营在发展中年人这块数量庞大的潜在客户上还具有极大潜力.

景区建设占高频词汇总数的13.09%,占比排名第2,分为景区活动(1.85%)、景区管理(2.49%)、景区设施(3.07%)、景区主题(5.03%)、景区场地(0.65%)五个部分,涉及内容较多.从景区设施的“观光车”“雕像”“索道”“摇篮”等高频词汇中可以看出,多样化、丰富的旅游景区设施和建筑物能增加游客的关注度;在红色景区管理方面,“门票”“排队”等高频词,说明红色景点的免门票开放的福利特别吸引游客.同时热门红色景区高峰期排队问题也成为了一项亟待解决事项.

自然要素占高频词汇总数的4.27%,占比最少,分为自然景观(3.03%)和天气气候(1.24%)两部分.自然景观中“橘子”“环境”“优美”等词语频率较高,说明景区自然环境较好.“橘子”一词从爬取的具体评价内容看是指橘子洲的橘子树植物,说明种植与景区特色风格相关的植物能为景区增添不少光彩,加大游客的关注度,同时也说明多角度去开发特色文化资源产品有助于扩大景区影响力.

红色文化占高频词汇总数的11.52%,占比排名第3,分为革命历史(8.98%)和红色遗址(2.54%).革命历史中“主席”“历史”“伟人”“缅怀”等高频词反映出红色历史英雄人物对游客极富感染力.深挖红色经典故事结合伟人传奇经历向游客展示,能高质量地推动湘赣边红色文化的传播,也是红色文化资源历史价值的现实发挥.

景区交通占高频词汇总数的5.91%,分为便捷程度(3.07%)和交通方式(2.83%).便捷程度中“方便”说明景区交通便利,能让游客充分享受景区内的资源.交通方式“火车”“地铁”“电瓶车”“步行”等高频词,也反映游客人群以本地人和湘赣边周边省份人群居多.如何突破红色旅游就近原则,吸引全国乃至世界的游客前来旅游,同样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游玩时间占高频词汇总数4.45%.从“时间”“时候”“一下”等高频词并结合评价内容可以看出,湘赣边的红色景区由于地理分散,开发程度不同,导致部分景点可玩性强、游玩时间长,部分景点可玩性弱、游玩时间较短,游客难以尽兴.

2 湘赣边红色文化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2.1 红色文化资源长远发展及助力湘赣边乡村振兴

湘赣边红色景区目前不止是地理位置上呈分散状态,在红色景区经营市场方面也呈碎片化的困局,缺乏统一的经营规划、资源调度;独立的景点之间不注重全局利益,盲目开发造成的损失和破坏也是不可逆的.同时,湘赣边作为革命老区受历史、地理位置等因素制约,经济发展较落后.因此,实现湘赣边红色文化资源共享互补是当务之急.因此两地以红色旅游合作为契机,加强旅游业各要素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开拓客源市场并实现客源互送,通过多层次多渠道的区域旅游合作,将能初步实现湘赣两地以资源共享、客源互送、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为目标的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格局[5].将分散在湘赣边各地的红色景区进行串联,扩大湘赣边红色旅游规模形成区域品牌,加强凝聚力,统一领导,使景区由“形合”走向“心合”,实现湘赣边红色景区之间的联动,并利用两地不同风俗、红色文化故事差异及互补刺激红色旅游经济发展.以此夯实两省人地关系的基础,最大程度推动湘赣边红色资源可持续发展,助力实现革命老区乡村振兴.

2.2 湘赣边的红色旅游发展具有全国性战略地位

红色文化资源可持续开发是红色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立足湘赣边两省,放眼全国和世界,始终将红色文化资源可持续发展和合理开发放在首位,利用湘赣边区域丰富的联系紧密的红色旅游资源作为两地区开展区域协作的基础,充分发挥红色旅游资源优势和辐射功能,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6].力争在全国红色旅游文化资源可持续开发中当龙头作表率,做好成功的地区模范带头作用,指导全国红色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为其他省市资源联合发展提供借鉴,不仅可提升湘赣边地区整体形象,扩大地区旅游知名度,还能使红色文化资源所蕴含的精神文化财富得到更广泛更长远的传承.

3 湘赣边红色文化资源可持续发展问题分析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也日益受到重视.随着旅游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省对红色文化资源软实力的保护和开发意识逐渐提高,但目前全国红色文化资源开发普遍呈现散、粗、滥等问题.湘赣边就是一个典型的缩影,解决湘赣边红色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开发问题,也可为全国红色文化资源开发树立先进示范.对于湘赣边红色文化资源可持续开发,笔者认为,认清影响湘赣边红色文化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尤其重要.

3.1 红色文化资源可持续发展和社会效益稳定增长

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历史实践活动所沉积的人文景观和精神财富,是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红色文化资源的生命力和价值在于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精神对群众的影响力及其传递产生的社会正能量,同时也是社会效益的一种表现形式.社会效益的稳定增长也会带动经济效益的迅速发展,即一个地区的红色品牌在人民群众心中的良好形象,会间接刺激到品牌目的地的旅游消费.

目前湘赣边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存在分散的景点之间片面追求局部经济利益,而不顾总体社会效益的现象,无法更好更多地赢得更大的消费市场,从而影响整个湘赣边红色文化资源的经济效益,导致相关企业无法实现更大规模的招商引资和红色遗迹保护性投资,产生恶性循环.因此,湘赣边的红色文化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第一要务是在开发过程中要确保社会效益.

3.2 红色文化资源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人才

人才队伍建设是湘赣边红色文化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保障.从红色文化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等创新的统筹,到企业对潜在市场的高效开发,都需要大量人才来保障.建立人才管理系统,首先要确定湘赣边发展规划,充分认识人才的重要性.政府加大资金的投入,与国内外旅游院校合作,采取高薪聘请、政策扶持等方式吸引来一批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其次加大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投资,培养出一批有学历、懂旅游的专业队伍,从根本上解决湘赣边的旅游人才匮乏问题,也可以促进人才的发展.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科学、系统的文化旅游人才资源系统,让人才能各尽其用.最后要建立人才激励机制,营造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环境,让有能力的人才能够得到重视,让高素质人员能在物质和精神上得到鼓励和嘉奖,让他们产生内在驱动力,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使命感.构建完整的监督体系,在赋予他们权利的同时,也要对他们进行有效的监督,使他们能在国家法律、经济政策、行业规范的范围内有效地进行工作.

许多红色景区的旅游从业人员对红色旅游的背景和内涵了解较浅,不能把握红色旅游的本质,不能满足游客对党史历史的渴求,无法对游客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作用.管理人员所开发的红色旅游产品与其它普通观光产品雷同,缺乏足够的专业性,无法满足旅游专业化、多样化的旅游需求[7].因此,大量从全国引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通过现代思政学科和湘赣边红色革命建设的伟大成就相结合,引领广大青少年游客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理论延伸至实践.通过引进马克思主义学科人才,不仅可缓解当代思政学科就业难问题,还能为旅游业增添新的光彩,达到红色文化资源从实物遗址到思想精神软实力的升华.

3.3 科技与文化融合助力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

缺乏科技创新,是目前全国大多数红色旅游景区的通病.湘赣边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红色景点对外展示以“声光电”为主,缺乏“高精尖”的现代化技术配备.而借助现代科技创新驱动文化旅游资源产业化升级,可将区域协调发展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

科技旅游丰富了旅游的产业构成,能够有力地推动现代旅游产业发展[8].首先,科技旅游是将传统旅游产业红色文化与科技融合,构建红色旅游产业创新集群.在传统的红色旅游文化产业中注入科技创新要素,能使红色景区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打造创新型经济增长新格局.以科学技术为推动力,提升湘赣边红色旅游服务功能.在系统挖掘和分类整理湘赣边红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创建湘赣边旅游APP,利于人们全面了解湘赣边的旅游景点、线路及实时疏导客流等.另一方面,湘赣边地域文化特色鲜明,红色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人文故事等极其丰富,通过科技整合提升,利用数字化展示技术、AR 技术等提升湘赣边红色旅游服务体验.

4 湘赣边红色文化资源可持续发展建议

湘赣边红色旅游文化资源大多数以遗址、景区实物形式进行开发和管理,资源是存在运作损耗的.如何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长远发展,防止盲目开发造成破坏,使之得到稳定的发展和利用,带动湘赣边革命老区经济高效发展,是可持续发展中的重点内容.

4.1 优化红色文化资源合理配置、科学统筹

针对湘赣边红色资源开发分散,保护不充分等问题,拟规划两条游览线路(图3).以湘赣边红色景区经营行政体制改革为切入点,基于深挖伟人、革命英雄人物、红军故事线进行线路串联,打造湘赣边两个重点红色旅游品牌,集聚周边红色旅游资源.

图3 湘赣边地图-贫困县和红色景点区位关系

首先,通过对湘赣边的市场整合,统一治理,形成规模型产业链,利用新构建的两条旅游线路增加就业岗位,加大对离景区较远的居民的就业扶持;其次,结合老区民俗特点,建立遗址周边民宿群,拉动老区乡村经济发展;最后,利用湘赣边整合化的统一红色旅游大品牌进行招商引资,扩大投资支撑力,加强湘赣边各个红色文化资源的可持续保护性开发力度.

4.2 引进资本和监管保护政策同步并行

第一,湘赣边两省政府可以搭建相应的平台通过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来引导红色文化资源高效发展.比如,可以举办“湘赣边红色文物联合会展”等活动,为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创造有利的条件.第二,落实优惠政策,主要是提供发展政策、土地流转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等来促进红色文化资源的发展.第三,给予企业资金支持,政府以设立基金会等形式募集资金并培养企业对资金的有效利用能力,同时加大整合力度.

政府在引进投资注重经济利益时,需要将社会效益和可持续发展放到首位.对湘赣边目前红色旅游市场存在的发展零散、企业地方部门逐利、资源开发过度缺少维护等问题进行监管约束,达到均衡发展、红色文化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4.3 时刻做好开发效益与风险评估

红色文化资源在旅游业上的开发效益对湘赣边城市间的经济增长起着不小作用,但开发红色文化资源的收益和风险是并存的.一个良好的红色文化资源发展模式,必定是基于完整的开发风险评估体系运作的,应时刻防范各类开发导致的红色遗址损坏、人文与实际红色文化历史不协调等问题,避免劳民伤财等现象出现.

首先,要深挖湘赣边红色文化资源的“家底”特色,透彻了解湘赣边老区各地居民“习俗”,不能笼统地进行文化产业经营的复制,要在把握自身资源的优势、劣势、特点的情况下进行准确分析和把控,杜绝各县区红色景点各自为政的掠夺式、复刻式开发.其次,成立专项风控小组,对各项旅游资源建设开发前的走访调查、民众意见征求进行合理分析,形成报告,并制定风险预案协助政府行政部门作出决策和建设性意见.

5 结论

将可持续发展思想引入湘赣边整体化发展、人才体系改革、社会效益及科学发展上,是红色文化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路径.湘赣边只有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合理科学的开发和利用,运用多维度创新的思维突破现有局限,才能进一步传承红色革命精神,使红色政治氛围更贴切地融入人民生活;只有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引下,才能在带动革命老区旅游经济发展的同时,以红色文化资源为本,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而实现湘赣边红色文化资源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