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脾汤联合激素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临床研究
2021-07-13钱美芬
王 坚,钱美芬
(江苏省宜兴市中医医院肿瘤科,江苏 宜兴 214200)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发病机制复杂,作为多种因素参与的免疫性疾病,成人发病率5~10例/10万,育龄妇女发病率高于男性[1]。常无明显不适,多因见皮肤、黏膜、内脏等出血后检查发现,治疗ITP目的也是提高血小板计数,减少出血风险,提高日常生活能力[2]。现治疗ITP-线用口服激素和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在激素撤退或逐渐减量激素时病情可反复。另外二线用药如利妥昔单抗(CD20单抗)、促血小板生产素等价格昂贵[3]。ITP属中医“紫斑”、“血证”、“衄血”等范畴,2008年国内专家达成共识将其统称为紫癜病。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可分为血热妄行证、气不摄血证、阴虚火旺证。我科用归脾汤联合激素治疗ITP气不摄血证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60例,均为我院2015年9月至2020年8月门诊或住院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中药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男15例、女15例,年龄38~75岁、平均(62.68±8.34)岁;对照组男14例、女16例,年龄38~75岁、平均(63.17±8.53)岁。两组性别、年龄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经院医学伦理学委员会批准,签署知情同意书。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第3版《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中的ITP诊断标准[4]:①反复血小板计数减少;②脾脏不增大或轻度增大;③巨核细胞增多或正常;④血小板寿命缩短,或强的松治疗有效,或脾脏切除后症状有改善,或抗体IgG增多,或抗体补体C3增多;⑤排除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⑥诊断ITP的特殊实验室检查,血小板抗体的检测、血小板生成素(TPO)检测。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紫癜病(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医诊疗方案(2016年版)的相关内容,并临床辨证为气不摄血证。反复发生肌衄,劳后加重,神疲乏力,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或萎黄,食欲不振,大便溏薄或便干,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或细弱。
纳入标准:①符合西医、中医诊断;②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伴有恶性肿瘤;②已服用抗抑郁药物;③心、肝、肾功能不全;④服用糖皮质激素。⑤排除进入试验前30天内接受过其他可能影响血小板基数的药物;⑥对药物已知成分过敏不安;⑦严重精神类疾病、合并其他重要器官功能障碍。
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地塞米松(湖北天药生产)40mg/d,静脉给药,4天。
中药组加用归脾汤。药用白术15g,当归12g,茯苓12g,黄芪20g,龙眼肉12g,远志12g,酸枣仁25g,木香6g,党参12g,甘草6g。出血多加仙鹤草、茜草炭、小蓟等。用800mL水浸泡后煎至400mL,早晚饭后各服用200mL1次,连续服用4周。
两组临床治疗过程中若出现严重出血倾向,可输注血小板,具体剂量依血小板计数及临床症状而定,同时予以抑酸、补钾、补钙等治疗。
3 疗效标准
临床疗效:遵照《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诊治的中国专家共识(2016版)》。无效:血小板计数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变化,或依然合并出血现象。好转:血小板计数≥30×109/L,并且至少比基础血小板计数增加2倍。治愈:血小板计数大于等于100×109/L且没有出血。
中医临床证候疗效:按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南指导原则》。临床痊愈:临床症状与临床特征基本消失或完全消失,中医证候积分减少大于等于95%;显效:临床特征与临床症状显著改善,中医证候积分减少70%~74%;有效:临床特征与临床症状好转,中医证候积分减少30%~69%;无效:未达到“有效”标准。
4 治疗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两组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比较 (109/L,±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比较 (109/L,±s)
组别 例 治疗前 治疗后 t P中药组 30 31.83±8.27 56.47±7.44 -10.99 0.00对照组 30 32.53±6.08 49.00±6.91 - 8.96 0.00 t-0.40 4.77 P 0.72 0.00
两组中医疗效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中医疗效比较 例(%)
5 讨 论
归脾汤是首见于宋代严用和的《济生方》,具有益气补血、健脾养心等功效,主要用于心脾气血两虚证及脾不统血证的治疗。心脾两虚及脾不统血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面色萎黄,体倦乏力,便血,皮下紫癜,妇女崩漏,月经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舌淡,脉细弱,临床表现与ITP相似。以往研究动物基础研究显示,归脾汤可降低ITP小鼠脾脏中CD80和CD86的表达,有助于改善B淋巴细胞活性。
归脾汤联合激素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