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流注配合经脉干支表达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临床观察
2021-07-13朱阳师罗雪娟
陈 琼,朱阳师,罗雪娟
(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中医院中医妇科,广东 惠州 516211)
原发性痛经我国发病率约为33.19%[1]。目前治疗常用镇痛剂、解痉剂等药物,但是复发率较高,整体疗效不佳[2]。原发性痛经属中医“经行腹痛”、“经痛”范畴。病机为冲任瘀阻、寒凝经脉,气血运动不畅,经血流通受阻。子午流注是以时间为依据的自然疗法,经脉干支表达以天人合一为理论基础,运用大自然的变化规律及人体经脉气血盛衰情况,依据日时干支指导临床开穴的针灸操作,两种方法互相配合可发挥择时选穴优势[3]。本研究用子午流注、经脉干支表达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效果较好,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100例,均为2018年1月至2020年4月收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实验组50例,年龄23~38岁,平均(30.1±1.5)岁;病程4~14年,平均(8.2±1.2)年。对照组50例,年龄21~38岁,平均(29.8±1.4)岁;病程3~14年,平均(8.4±1.3)年。两组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①符合西医《实用妇产科学》[4]与中医《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相关诊断标准。②精神状况良好。③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继发性痛经。②合并生殖器官器质性病变。③合并子宫肿瘤、肝肾功能障碍及精神疾病。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用常规针刺治疗。主穴取关元、曲泉、地机、阴谷,气滞血瘀加合谷、太冲,湿热加丰隆、阴陵泉,气血虚弱加足三里、膈俞,肝肾亏虚加太溪、肾俞。患者仰卧或者侧卧,对皮肤进行常规消毒处理,持一次性华佗牌毫针(规格0.3mm×40mm),以单手法快速进针,用提插捻转、平补平泻的方式,针刺深度适宜,得气后留针30min。月经来潮第1天进行治疗,1日1次,直至月经周期结束,共治疗3个月经周期。
实验组用子午流注联合经脉干支表达针刺治疗。主穴取关元、曲泉、地机、阴谷。配穴具体依据就诊时间,选取日干支对应经脉开穴,且结合子午流注实时开穴,每逢子午流注闭穴闭经日按对称互冲原理,补充子午流注纳子开穴。患者仰卧体位,对皮肤进行常规消毒处理,一次性华佗牌毫针(0.30mm×40mm),以单手快速进针,用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min。在月经来潮后第1天开始治疗,1日1次,持续治疗到月经周期结束,共治疗3个月经周期。
3 观察指标
用COX痛经症状评估量表(CMSS)评估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具体症状为腹痛、恶心、乏力、眩晕、食欲不振等17项,各项均采取0~4分的5级评分法,分值越高表明症状越严重。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疼痛程度,VAS分值范围为0~10分,0分表示无痛,10分表示最剧烈的疼痛。
4 疗效标准
腹痛及其他伴随症状均消失,随访3个月经周期未复发为痊愈。腹痛及伴随症状明显改善,无需用止痛药可工作为显效。腹痛、伴随症状有一定缓解,用止痛药方可坚持工作为有效。未达到“有效”标准为无效。
5 治疗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两组治疗前后CMSS、VAS评分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CMSS、VAS评分比较 (分,±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CMSS、VAS评分比较 (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例 CMSS VAS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实验组 50 2.75±0.41 1.42±0.23*5.21±0.75 2.21±0.36*对照组 50 2.71±0.41 1.88±0.32*5.15±0.72 3.03±0.43*t 0.488 8.254 0.408 10.339 P 0.627 0.000 0.684 0.000
6 讨 论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症并治》曰:“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经一月再见,土瓜根散主之。”认为痛经是由瘀血阻滞所致。张景岳《景岳全书·妇人规》云“经行腹痛,证有虚实”,认为痛经发生实则是因寒滞、血瘀、气滞、热滞所致,虚则为血虚、气虚[6]。原发性痛经病位主要在胞宫与冲任,经期由于气血突然改变,若此时外感风邪,致使冲任、胞宫气血凝滞,不通则痛,且冲任、胞宫失去濡养,不荣则痛。治疗应以调和气血及化瘀止痛为主。
子午流注针法实现针刺同时间医学的结合,基础治疗理念源于内经中天人合一、五运六气等理论,关键是用真太阳时间为子午流注针法的时间标准,按天干开穴,以就诊年、月、日、时干推算,结合十二经脉无形相生规律依次开穴,可对症治疗[7]。而经脉干支表达按天干开穴,配合子午流注针法,以子午流注钠甲法为主,择时选穴,必要是应用“合日互用开穴”、“井经荥合输纳零法”,可确保在每个时辰均有开穴,保证治疗效果。
子午流注配合经脉干支表达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