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单腔与双腔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对心脏功能影响的对比研究

2021-07-13金希华张永生李枫刘焰华

川北医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单腔心脏起搏器双腔

金希华,张永生,李枫,刘焰华

(1.淮南东方医院集团总院心内科;2.淮南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安徽 淮南 232000)

心脏病是心血管疾病的常见病。有研究[1]表明,由心脏器质性病变诱发的获得性心律失常患者高达90%以上,且随着病情发展,会导致心脏搏动异常、心率缓慢及心脏功能衰竭,最终可致患者死亡。近年来,心脏起搏器的临床疗效获得了医生和患者的肯定,成为治疗心脏病较为有效的方法之一。目前,人工心脏起搏器包括了单腔和双腔永久性心脏起搏器[2]。本研究旨在探讨单腔与双腔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对心脏功能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8月淮南东方医院集团总院诊治的90例心脏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n=54)与对照组(n=36)。观察组中,男性32例,女性22例;年龄51~91岁,平均(70.05±4.72)岁;心功能分级:Ⅱ级21 例,Ⅲ级33例。对照组中,男性21例,女性15例;年龄为50~92岁,平均(70.45±4.35)岁;心功能分级:Ⅱ级患者12例,Ⅲ级患者24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1)均伴有不同程度的乏力、头晕以及心绞痛的症状;(2)均符合《内科学》中的相关诊断标准,并符合心脏手术指标[3];(3)所有患者对本次研究均知晓,并自愿参与。排除标准:(1)伴有精神疾病并有沟通障碍者;(2)年龄<18岁者;(3)伴有凝血功能障碍者;(4)伴有合并其他器官疾病者。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患者常规麻醉后,对照组采用单腔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治疗(美国ALT, Medtronic RES01 型);观察组采用双腔永久性起搏器治疗(美国ALT, RED01),具体如下:经右锁骨下静脉穿刺入心房,在右侧胸大肌筋膜与皮上组织间的囊袋中放置起搏器,心室电极从右心室流出后在间隔处固定,心房接电极后在右心耳处固定。植入起搏器后24 h内常规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1.2.2 观察指标 (1)治疗有效率:治疗后,心功能I级和II级为有效,总有效率=(I级+II级)例数/总例数×100%。心功能分级按照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的标准[4]:I级为患者心功能基本达到正常,且日常活动仅有些许气促和乏力症状;II级为患者在日常活动中已有较明显的气促和乏力症状;III级为患者在即使缓慢步行、更衣、洗漱等日常活动量时明显感到力不能支且出现呼吸困难和疲惫困乏症状。(2)治疗3个月后临床症状:包含气短乏力、头晕、心悸、胸痛 4 项症状,并按照症状的有无、出现频率及症状严重程度等情况,采用Karolinska调查问卷[5]进行评分,共16 题,每题0~4分,评分越低则表示患者的临床症状越严重。(3)治疗6个月后心功能指标:包括心率(HR)、左室射血分数 (LVEF)、心输出量(CO)及心脏指数(CI)。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n(%)]

2.2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气短乏力、头晕、心悸、胸痛症状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心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各项心功能指标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LEVE、CO及CI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比较

3 讨论

近年来,受紧张、恐惧、烦恼等不良情绪的影响,心脏病患者逐年增加。心脏传导束支异常可引发心律紊乱、心率失常,继而使患者出现头晕、乏力等症状[6-7]。如心脏器质性病变持续加重,可导致脑栓塞、休克及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增加致残致死率,严重危及患者生命[8]。因此,及时有效的治疗极为重要,而单纯的药物治疗对重症患者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9-10]。

随着医疗器械制造水平提高,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已成为心脏病治疗最有效的方法[11]。通过植入电子治疗仪,利用导管和低能量电脉刺激心脏而产生常规生理性频率收缩,还可在心脏电激动及传导时起到模仿作用,复制心脏起搏功能。心脏起搏器分为双腔永久性起搏器和单腔永久性起搏器,单腔起搏器只起搏心室,费用较低,电池使用年限较长。而双腔起搏器可同时起搏心房和心室,能更好模拟正常心脏的传导节律,即使在感知P波后仍能保持房室正常的收缩顺序,且DDI工作模试能通过单双腔的转变,将心室频率控制在正常数值范围之内[12-13]。此外,在正常心脏电生理由窦房结传至房室结后,还可通过左右希氏束-浦肯野系统的扩步,有效改善患者心衰症状,提高心功能[14]。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双腔永久性起搏器治疗心脏病患者的效果更好,与既往研究[15]结果相似;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双腔永久性起搏器能更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HR、LEVE、CO及CI均高于治疗,且观察组LEVE、CO及CI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双腔永久性起搏器能更好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可能是其能更好的模仿心房和心室的搏动,达到血流动力学效果。

综上所述,双腔起搏器对心脏病患者能更有效改善心功能,提高治疗有效率,减轻临床症状,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单腔心脏起搏器双腔
羊双腔吸虫病的临床特征、诊断与防治措施
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的选择:单腔还是双腔?∗
单腔气管插管CO2人工气胸在微创食管切除术中的应用
心电图检查在鉴别心脏起搏器噪音反转功能启动与感知功能不良中的应用价值
双腔中心静脉导管冲封管连接器的制作与临床应用
智能手机可能干扰心脏起搏器
双腔管插入操作者手卫生依从性护理干预效果观察
自制双腔T管在胆道探查术后的应用体会
单腔中心静脉导管在胸腔闭式引流中的利与弊
老年患者心脏起搏器术后随访依从性分析及健康指导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