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于腾波:科创引领 抢跑新赛道

2021-07-13黄柳

中国医院院长 2021年11期
关键词:附院骨科微创

文/本刊记者 黄柳

积极适应并主导学科创变,抢跑医院发展的科创新赛道,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正迸发蓬勃生机与活力。

如果不是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以下简称“青大附院”)副院长于腾波的办公室看到一台设备,并由此开始采访与交谈,《中国医院院长》记者或许很难切身感知:临床与科创已是如此地“零距离”,在科创的新赛道上,医院蓄力已久、正当发力!

“这是一台关节镜设备,融入了医院的临床经验与设计理念,其内镜系统是由我们医院骨科近年来的临床科研成果转化而成的。”于腾波继而坦率表示,这台设备的部分核心零部件仍然来自德国制造商,“比如其中高度集成的芯片,也是当前政府指引要力克的‘卡脖子’工程,我们医院当前正着手申报项目,围绕这款设备与国内制造企业进行合作、攻关。”他还表示,为促进临床科研成果转化,国外医工结合的工作机制值得国内深入学习与探索。

学科创变 “青出于蓝”加速彰显

在这台设备研发过程中,具有国际视野的工程师对青大附院的骨科诊疗水平以及临床创新思路青睐有加。于腾波就表示,当前全国绝大多数三甲医院的医疗设备比起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一点也不差”,但医院普遍的诊疗量、开展高难度手术的频度都令世界同行瞠目结舌,“以我们医院为例,四个院区每天的门诊总量就有3万人次,手术量有近500台,每天在院患者的数量都在5000人左右。”

具体到骨科,于腾波表示当前诊疗的数量、质量与学科微创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相互促进,并形成了良性循环。

“我们医院当前整体的微创手术比例已经超过了50%,骨科大部分专业已经超过了这一平均线,有的专业微创率达到70%以上。”他继而指着身旁这台关节镜设备介绍,“现在的大关节、小关节,包括治疗‘鼠标手’腕关节的微创手术,都可以用关节镜进行。”

智能化则让微创技术更加如虎添翼。于腾波具体阐述,从术前规划环节,经过深度学习的骨科机器人就能够对方案进行辨析、纠错,确保方案的科学与规范,而在具体的操作中,比如细微的角度偏移、尺寸打磨的丝毫偏差,“机器人均能按照手术规划及时提醒,不差分毫地精准执行手术方案。”

于腾波直言,这代表一套完善的手术方案制定完毕,临床医生掌握操作的要点后,“我作为主任上台做这台手术和30岁出头的年轻医生来做,没有任何差别。”

他继而肯定地表示,智能化和微创化的趋势下,骨科学科创变的背景下,医生的培养曲线、学习曲线都发生了变化,经过完整的临床医学教育、懂解剖、了解操作步骤,30多岁就成为这个领域技术最好的医生并非不可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将有更快速的彰显。

70%

青大附院当前整体的微创手术比例已经超过了50%,骨科大部分专业已经超过了这一平均线,有的专业微创率达到70%以上。

规范诊治 变化中的恒定不变

谈起疫情之前一次到访美国梅奥诊所的经历,于腾波颇有感慨。他回忆道,参观完科室后实地交谈期间,同行的一位国内医院管理者就向梅奥方向导发问,“这个医生团队中谁是学科的权威?”向导不假思索地回应道,“他们每个人都是权威,每个人也都不是权威。”

从何解释呢?梅奥的接待人员介绍,在一个团队中,每一位医生都有自己的专业方向,在这个细分专业中,他们都几乎做到了极致,称得上是权威,但具体到临床诊疗中,大家按照专业领域最权威的临床指南进行规范化操作,因此也都称不上是权威。

于腾波在晋升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后,赴国外担任访问学者、进修较为频繁,他对此有着深刻体会,更有着深度的理解。

“在英国进修期间,教授跟我们讲,学会新的术式需要‘See one, do one, teach one’,也就是观摩一例,自己做一例,然后能从头到尾讲述、教导其他医生做一例。”他感慨,正是通过这样的过程,医疗同质化几乎如同文化般渗透至整个体系。

1 青大附院骨科当前的诊疗数量、质量与学科微创化、智能化的趋势相互促进。

2 骨科产品的加速革新正构成骨科学科创变的重要组成。

于腾波认可规范化是欧美发达国家医疗领域的成功经验,其中还包括了对临床指南、诊疗规范的持续优化机制。他举例,“比如小腿骨折,国内的切口可能有5种,医生们方法不一、用的器械耗材也不相同,但国外一早就以循证的方式明确了内侧切口优于外侧切口,接下来循证的对象就是,在内侧切口的前提下,是拨开骨膜好,还是不拨开骨膜好……这样推进临床诊疗同步持续地优化!”

于腾波介绍,近年来,国内各专业领域的临床诊疗规范和操作指南的制定、持续优化同样在积极推进,医疗同质化的问题将在一段时间内得到较好地改善。

人文素养 “好医生”的不变内涵

谈到医生的培养,一方面他们时刻在与疾病打交道,且“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医生需要掌握好技术,但另一方面,医生也时刻在与患者打交道,因此,于腾波认为,“好的医生”还必须要具备与患者沟通的能力,要有一颗善良的心。

“我父亲因为中年时生的一场病,在青大附院的骨科通过专家不断会诊得到了很好的救治,在他的坚持下,我后来报考了医学院。他也一直嘱咐我一定要像医院的前辈一样,对患者好!”于腾波告诉记者,自己从住院医生到副主治、主治、副主任、主任医师,担任科主任、副院长,从临床到管理都走过了一条完整的职业晋升路径,而回首过去近30年的经历,令他印象尤其深刻的,仍然是发生在患者身上的奇迹。

那是在于腾波做住院医期间,一位15岁左右的高中女生因为血管畸形、血块压迫神经致下肢瘫痪。“我们为这位患者进行了血块清除的手术,但考虑到血管的先天畸形,我们对她能恢复健康普遍持悲观态度。”他继而回忆,尽管如此,每次在病房接到患者的问询时,自己都耐心回答,并积极引导。

在患者出院后的一天,于腾波突然接到其父打到医院的电话,称自己女儿情绪十分悲观,有轻生的念头,恳请医生能过去开导开导她,“她会相信你讲的话。”

抱着宽慰患者和家属的心情,于腾波答应了这个请求。“患者家住胶南县,当时交通没有现在发达,坐公交、换轮渡,用了大约半天时间来到她家……记得我当时还以张海迪的故事来鼓励她要积极乐观,但她当下态度仍然较消极!”后来,忙碌的临床工作中,于腾波偶尔会想起这个病例,但他倾向于认同此前科室作出的专业判断。

直到20年后,一个陌生电话里报出的一个似曾相识的名字让于腾波有些恍然。“就是胶南的这位患者,她在医院门口给我打的电话,而且很快一个活生生、健健康康的女性站在我的面前……”他继而介绍,女孩后来在家乡一直积极治疗,病情逐步好转,“她后来考上了大学,也找到了满意的工作,后结婚生子,过去多年曾向医院发了好几封匿名的表扬信。”

于腾波告诉记者,在担任副院长之前,他曾经在医务处负责医疗纠纷调解长达8年时间,“那几年也是医患关系较为紧张的时期,但无论是做医生直接面对患者,还是处理纠纷,我都认为蛮不讲理的患者比例极低,大部分患者是因为缺乏医学知识而对手术有不切实际的期待,或者他们对医疗结果不理解,需要医务人员与其进行沟通。”

他继而表示,近年来,从国家政策层面到医学院、医院的教育与培养中,对医学生、医生的人文素养越来越重视,“我们医学院现在入学的第一个学期,都会请附属医院各科主任去讲医学人文的课程,分享他们的切身体会。”

3 智能化、微创化趋势中,骨科学科创变的背景下,规范化诊治仍是不变之宗。

创新精神 教学医院医生的补强方向

好的医生一定要有好的人文素养,与此同时,在普遍繁重的临床工作中,对于医教研一体化的教学医院医生而言,于腾波还强调了创新精神的突出重要性。

他向记者回忆,在做住院医生期间,青大附院老一辈的科主任就曾告诉他,在教学医院,好医生的标准是要研究透彻一个患者,对复杂疑难的病例拿出整体的方案。

“同样的手术,一位医生已经做了1000例,另一位医生只做了100例,但他有总结,能基于临床经验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于腾波肯定地表示,这第二位医生的工作方式是医院更加提倡的,“我们现在强调的就是医生总结临床经验与科研相结合、科研创新与成果转化的能力结合,这就是医生的创新精神。”

他继而谈道,当前医院使用的高精尖设备大多来自国外进口,但国外器械几乎都是临床大夫经验的结晶,是医生带着研究的精神做临床的成果。因此在教学医院,对医生的考评需要着眼研究、医疗和教学的水平,须全方位不能偏废。

我们现在强调的就是医生总结临床经验与科研相结合、科研创新与成果转化的能力结合,这就是医生的创新精神。

的确,在教学医院,高年资医生通常身兼研究生导师,在一个诊疗团队中,既有科室的传承,也有师生的传承,于腾波表示,“‘传承’就在于让年轻一辈少走弯路,实现团队共同提升。”

因此,他在医院倡导科主任要“走出去、开创新路子”,科室副主任则应将精力放在科研和临床带教上,再年轻一辈的医生,“要尽可能多地呆在病房,和病人在一起。”

科主任必须“走出去、开创新路子”,于腾波的考虑正是基于政策与技术更新的双重大背景,“学科可开拓的空间越来越大!”他以骨科举例,以往七八十岁的患者来骨科看关节痛,医生通常有一套话术劝患者多休养、少走路或保守治疗,但现在骨关节炎的治疗在老年人群中几乎成了刚需,老年人需要的是一个能够自由活动的关节,“因为老年人生活方式不同以往了,他们需要运动、打球、游泳,还需要出去旅游,因此骨科临床也在积极适应这一趋势。”

再比如康复和预防,于腾波表示,在“健康中国”战略全面深入实施的背景中,这些以往学科布局中的弱项现在都是大有文章可做的,因此,学科带头人、科主任必须高瞻远瞩,拓宽新版图和学科发展的新项目。

当前,于腾波作为医院骨科带头人,其主攻的领域和方向就是运动医学和骨科康复等新兴亚专业。

今年5月,全国首家“保膝外科”在青大附院正式成立,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青岛大学特聘教授、青大附院骨科首席专家张英泽院士担任名誉科室主任,于腾波担任科室主任。

膝关节是人体结构最复杂的关节之一,也是对运动要求最高的关节,一旦出现关节炎将严重影响患者运动能力及生活质量。考虑到关节置换手术仍然是创伤大、花费多和风险高的手术,青大附院骨科在中国保膝创始人——张英泽院士的带领下,在全国率先第一个成立保膝科,正通过引入全国领先、国际前沿的整体保膝理念,进一步细化和优化临床方案,在运动医学领域大踏步开拓向前。

“对应患者疾病的不同阶段,我们都有相应的治疗办法,”于腾波介绍,比如在关节功能退化的早期,当软骨还没有磨损到完全消失的时候,可以通过改变下肢力线的方法,在减轻患者疼痛的同时恢复关节功能,“可以选择手术的方式,也可以选择非手术的方法。”切实贯彻微创保膝的宗旨,在短短数月时间,青大附院骨科已完成微创保膝手术近300例。

猜你喜欢

附院骨科微创
持续骨牵引复位在近节指骨干骨折微创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肺癌的微创介入治疗——专访北京医院肿瘤微创治疗中心主任李晓光
专家集体跳槽
骨科护理的安全隐患及人性化护理的探讨
分析微创无痛治疗龋齿的效果
“数字骨科”专题文章导读
骨科护理的安全隐患及人性化护理的探讨
不翻瓣微创口腔种植的临床研究
高校为1300余名湖北学子寄加餐券
这7个动作骨科专家从不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