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移动医疗设备管理新课题凸显
2021-07-13黄柳
文/本刊记者 黄柳
乘着大型高值设备管理升级、加码的“东风”,可移动医疗设备的管理是否也将提档升级?
资产管理无疑是医院精细化管理中的重要内容。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江苏省县及县以上公立医院资产总值达1700亿元左右,固定资产价值为596亿元,其占到医院总资产的35%。在介绍这一实际情况的同时,医院管理专家们表示,传统粗放的固定资产管理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医院管理的需求。
大型医疗设备精细化管理势在必行
疫情之前的2018—2019年,北京市一家专科特色突出的大型三甲综合医院就开始了医疗设备(以核磁MR、CT、DR、超声4类设备为主)的管理系统升级,目标是建立覆盖设备全生命周期的管理系统。
“从设备购买前的论证信息开始记录,到设备被购置入院,这台设备就有了一个ID,相当于它在院内的身份证,此后从安装使用,到维护保养、维修,再到使用效率的监测等,所有的信息都被系统全程记录,直至报废。”承接该项目的供应商负责人张生(化名)如是介绍并告诉记者,近2~3年医院普遍开始重视这项工作,他所在公司在近一年多时间已经在全国承接了100多家医院的相关业务。
“大部分医院这一块的管理都有非常大的进步空间。”上述供应商负责人同时向记者表达他的“不可思议”,“我们的团队在北京这家医院入驻了7个月才完成了这4类设备的全面盘点,而最初来到医院,设备、财务等相关科室汇总给我们的资料是40多份Excel表格,没有大账不说,表格和表格之间的信息衔接与关联度也不够。”
南方一家大型三甲医院财务处负责人在接受记者相关主题的询问时就委婉回应,称医院设备这块的资产管理做得也不太好,“乏善可陈”。
要知道,北京这家医院仅纳入管理系统的这4类设备,其资产总额就达到了20亿元。“如果真正管起来,哪怕只是多年前购置却未拆封的B超探头做到‘系统有数’,避免类似的浪费,也是可以创造出不少效益的!”这位第三方公司负责人的感慨颇能引起共鸣。
基于建筑空间的固定资产精益管理
如此高额的资产在医院必定是受到重视的,但为何很难管好,其中的障碍有哪些?2015年即有专家提出,医院因房屋改建、扩建、修缮以及学科重组等因素,引发设备资产大迁徙或科室之间频繁流动,资产跟踪管理环节断链,实物管理前盘后乱,账卡物严重不符,给固定资产的后续管理带来巨大困难。
以江苏省人民医院为例,截至2015年底,在用固定资产(设备和家具为主)共30506件,存放于3个院区、39幢房屋建筑物,归属566个科室级成本核算单元,资产总原值为11.72亿元,净值为8.79亿元。
江苏省人民医院财务管理人员汪丹梅曾介绍,传统的固定资产台账或固定资产卡片,记录的均是固定资产使用的科室,而未记录实际的固定资产存放及使用地点。医院的科室因应患者的需要空间位置按功能区别会分散在院区不同楼宇的不同楼层中,即一个科室将对应多个分散的物理空间,因此仅记录其适用科室而不能追踪到实际使用位置,给业务管理部门后续的盘点、维修等工作带来很多不便。
与此同时,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脱节,规格、名称、型号入账不一致,在资产清查时无法对账,造成账账不符;医院接受捐赠或自制投放的固定资产不入账,导致资产清查时账目不符等均为掣肘。
35%
截至2015年底,江苏省县及县以上公立医院资产总值达1700 亿元左右,固定资产价值为596亿元,其占到医院总资产的35%。
设备管理部门开展工作有困难,财务部门的资产管理也面临障碍,如何化解呢?在汪丹梅参与的2015年原江苏省卫生计生委卫生规划财务课题报告中,几位专家就正式提出了基于建筑空间的固定资产精益管理思路。
江苏省人民医院就根据房屋单元实际的使用情况进行了33种功能分类(包括走廊、等待区、大厅等)。通过建立建筑空间单元数据库,并将印刷医院名称、图表、房屋编码的条形码粘贴在房屋固定位置,如门框正中间,医院为开展固定资产精细化管理打好了基础。
北京也有专家表示,很少有医院对自身房屋建筑进行字典级的统一编码,但此类信息的补充完整将是完善固定资产管理的必要工作。他所在的医院即对全院28栋建筑3800余间进行编码,编码为12位4个字段,分队对应院区、楼宇、楼层、房间号等信息,保证了所有编码的唯一性。同时,该编码仅包含物理位置信息,而不含所属科室等管理属性,因此编码将不会随房屋归属、用途等发生变化。
上述课题中,专家们还明确提出了“基于建筑空间的固定资产精益管理”的六大具体内容:合理划分建筑空间单元并同意编码规则、建立建筑空间单元数据库、房屋单元标签制作与粘贴、启动移动盘点对资产进行位置管理、搭建信息化的固定资产管理平台、完善管理制度。
可移动医疗设备能否一并纳入管理
谈起可移动的医疗设备,诸如移动护理车、呼吸机、心电监护设备等,记者与之交谈的大多数专家、业内人士均表示,从现状来看,这一块设备纳入精细化管理的趋势还不明显。
“我们在北京这家医院做的系统是医共物联网,或者叫窄带宽物联网,配套的是院内服务器和局域网。”张生告诉记者,置于这台系统中,每一台设备需要粘贴一张电子标签,“标签本身的造价在1000元左右,连带日常的维护费用,总体成本摊到一台设备上的费用大约两三千元,对应一台高值设备,这样的投入在医院可承受范围之内。”
而可移动医疗设备,正如此前上海一家三甲医院信息科主任向记者所吐槽的那样,“每个科室、每个病区都有,但不论是病区还是医院都没有系统地将这些设备管起来,有时候同一个病区移动护理车就有好多台,且来自不同的厂家……”
发挥物联网技术优势,将可移动设备管理起来的可行性增强,重要性也不言而喻。
从信息科的角度出发,这位主任自然是希望科室能用起来且能让信息数据联通起来,“可移动的设备毕竟需要连接才能发挥其独特的优势。”
从医院运营的角度,南方这家医院的财务处长则向记者表示,如果可移动设备真正管好了,做到了全面台账、定期清点,“在医院汇总各科室采购计划时,事实上可以让计划、决策更加科学,换言之就是可以节省不少在设备领域上的支出。”
“疫情中,尤其在湖北省,呼吸机一度成为紧缺设备,医院为此焦头烂额、忙着‘找路子’下订单……但如果此前对每一台设备都有入库记录、使用情况记录,并做到信息定时更新,一本账在紧急情况下就能发挥出关键性作用。”张生所在公司相关业务在疫后快速上扬,他的感受与体会则至为细致。
但针对可移动设备的管理是否应该区别于高值设备的管理,张生的答案也是肯定的。他推荐的是一种造价在数十元以内的电子标签,配合RFID物联网手持终端设备使用,“该手持设备的读写距离在5~10米之间,对单个物理空间内的设备就能做到应读尽读,并实时上传至服务器,汇入台账并自动调整更新。”他表示,计入维护成本,相当于用一两百元可以将一台呼吸机在院内“全周期”地管起来,“其投入产出比还是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