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体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路径研究*

2021-07-13

大众文艺 2021年1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

(南京工业大学法学院,江苏南京 211816)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含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各种优秀文化思想、精神观念等,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更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深厚软实力。近年来,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日益融合发展,标志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所谓融媒体,是指把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不同媒介资源的优势整合利用,使单一媒体的竞争力变为多媒体共同的竞争力,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容、传播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在融媒体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多元化的媒体平台打破了固有的传播界限,为传统文化开辟了全新的传播路径,拓宽了传播的覆盖面,也使传播变得更加快捷。但是,融媒体在给传统文化的传播带来机遇的同时,也显现出弊端,冲击了传统文化。如何创新传统文化的传播路径,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促进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变和创新性发展,是当下必须思考的课题。

一、融媒体背景下传统文化传播的困境

(一)中国传统文化缺乏数字传播的创新性

长期以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依赖于报纸、书籍、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大多局限在图书馆、博物馆、戏曲舞台等固定场所,需要占用人们大量连续的休闲时间,注重的是人际传播和群体传播。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呈现出“碎片化”的特点,浏览网页、刷微博微信、看直播等越发普遍,“碎片化”阅读成为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方式。尤其是年轻人,更倾向于娱乐化、互动性高的信息知识,传统文化陈旧的传统传播方式与大众选择吸收之间形成了时空错位,限制了传统文化的传播。

(二)娱乐传播扭曲了中国传统文化

在融媒体时代,“娱乐消费主义”盛行。资本与文化的结合形成文化消费主义。[1]资本重视的不是文化产品的价值内涵,而是关注如何通过文化产品实现资本增值。在这种背景下,传统文化的传播出现功利化、过度娱乐化的价值取向。为提高关注度,吸引粉丝数量,在网络上,文化传播者经常误读、恶搞传统文化,假借传播传统文化之名,发表充满低级趣味或者充斥着色情、暴力的文化内容。恶搞英雄人物和历史人物不被视为离经叛道,反而收到热烈回应。人们热衷于哗众取宠的搞笑行为,津津乐道于直观的眼前刺激和享乐,思考的能力似乎在退化,深刻的思想和崇高的信仰被人们所抛弃,是非观念、道德标准、社会良知和民族精神被丑化。这种情况弱化了传统文化对人道德品质的塑造作用,尤其是错误引导了青年人的价值取向和品格,造成了青年价值构建和自我认同的危机,脱离了传播传统文化的初心。

(三)网络监管的缺失

融媒体的发展,催生出网络文学、APP直播等各类新型的文化活动,受到人们的喜爱,加速了传统文化的传播。但因为新媒体的技术性、虚拟性、开放性等特点,市场机制不成熟,政府监管不到位,传统文化在借助融媒体获得新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借助科技优势,西方文化和互联网紧密结合,宣扬所谓的自由、人权等普世价值观,借热点事件传播破坏我国国家安全的舆论,贬低我国传统文化,使我国受众在接受西方文化的同时忽略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为了谋取利益,有人制作充斥着虚假、色情、低俗、暴力的劣质传统文化产品,影响正常的市场秩序,刺激着人们只满足于感官欲望,造成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异化。尤其是对于青年一代,他们求知欲强,但同时是非辨别能力不成熟,劣质的文化作品会腐蚀青年的精神信仰,侵蚀青年的是非判断能力,造成青年人的迷茫、颓废、理性丧失,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所以,网络监管刻不容缓。

二、融媒体背景下传统文化传播的路径分析

(一)坚持传统文化人民性的导向,彰显文化作品的思想性

中国作为五千年的文明古国,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民族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我们提供精神指引。在新时代,要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特点,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融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传统文化的传播要立足于当代,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需要注意的是,这种传播并不意味着为了迎合用户而让传统文化过度的“泛娱乐性”。网络上光怪陆离、乱象丛生,看似文化的盛宴,实则是感官欲望的狂欢,只会带来传统文化的污名化。传统文化作品的制作和传播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文化之魂,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落脚点,契合当代民众的心灵期许,体现当代中国的时代内涵和主流价值,为实现中国梦、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二)创作上,内容与时尚相融合,激发文化的时代活力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变革理念,在当下中国治国理政、年轻人价值引导等方面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蕴藏着解决时代难题的重要启示。在融媒体时代,要深入挖掘能够代表传统文化精髓的特色元素,着眼于传统文化创作的品牌建设,让人们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的内容,拉近传统文化与青年的距离。近几年,很多文化类电视节目在这方面进行了创新,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比如《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或是通过演播室比赛的形式,或是用“和诗以歌”的形式,将传统诗词经典与现代流行相融合,深度挖掘诗词背后的内涵,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解读思想观念,为现代文明追本溯源,很好地传播了中国传统文化,树立了文化自信。在传统文化的创作方面,要积极鼓励和吸纳青年群体参与其中,为他们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以年轻人的话语体系表达诉求,传递文化符号,使他们从亲身实践和体验中获得生活领悟和文化认同。《国家宝藏》之所以在B站火爆,就在于其打破了传统的文化节目固有思路,敢于创新,采用了一种年轻人喜闻乐见的话语体系、讲述方式。大气磅礴的解说词和华丽酷炫的舞美效果在年轻人中颇受欢迎,加上“自带流量”的当红明星的精彩演绎,使得拉近了当代人与历史文物的距离,让更多的观众走进博物馆,在懂得如何欣赏文物之美的同时,也了解文物所承载的文明和中华文化延续的精神内核,唤起大众对文物保护、文明守护的重视。

(三)传播上,技术打造全方位立体传播,增强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智能终端的兴起,媒介生态格局发生剧变,受众的媒介需求不再聚焦单向传播,而是呈现出“时空多维+传受一体”的新特点。传统文化要借助多元化的互联网和移动智能平台,共享传统文化,扩大传统文化在普通民众中的影响。跨屏传播是平民化传播、社会化分享的新模式。用户既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时间地点获取信息,又可以通过扫码等方式参与互动传播,还可以通过弹幕等方式讨论、分享传播内容。传统文化经过展示内容的创新、专业化的改造,以更精炼、更喜闻乐见的方式来表达,能获得网络群体的认可和关注,可以填充人们的碎片化时间,极大地拓展传统文化在社会上的普及。此外,要创新传统文化的线下传播方式,实现线下和线上方式的整合。比如,博物馆、图书馆、历史馆等是非常重要的传统文化线下传播场所,现在这些场所借助新媒体,大多开通了动态导览,帮助游览者了解文物历史,获取相应讲解,提高了传统文化的传播广度。利用中秋节、元宵节等传统佳节,开展主题征文、网络互动等,能够拉近传统文化与群众,尤其是青年一代的距离,引导青年知识创意向文化产业创新驱动力转化,促成青年精神文化追求与传统文化产业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2]

(四)健全网络监管,构建理性的文化管理体系

为确保传统文化规范有序的传播,需要建立有效的管理体系,保障融媒体健康发展。首先,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要注重顶层设计,强化立法统筹。结合我国文化市场的现状,建立操作性强的文化市场监管法律体系,尤其要规范网络文化审核和传播机制,净化网络文化环境。各大媒体管理部门和政府管理部门强强联手,对挑战法律底线的媒体平台用户和虚假文化产品等进行管制,增强法律和监管的威慑力。其次,加强对行业自律监管的引导,发挥行业积极性,由行业协会制定实施具体的操作规范,保证社会对网络监管的参与。再次,培养网民的自律意识和监督意识,引导民众自觉遵守网络秩序、抵制破坏行为,文化创作者要制作和传播健康向上的传统文化作品,积极参与到网络文化治理,共同建设良好的网络文化生态。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亚岁送鞋的传统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谁远谁近?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