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域下江南文脉创新传承模式研究*
2021-07-13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京 210023)
一、引言
在“互联网+”的时代,文化脉络的传承,并非意味着科技与文化中各类要素的生硬嫁接,它应该是各种成分的有机组合,形成一个能够不断进步的动态开放系统。江南文脉,是江南文化的源流脉络,从距今七千年的河姆渡、良渚文化发端,历经汉唐时期北民南迁的南北文化交融,两宋时期文化中心的彻底南移,以及元明清时期的进一步反思与审视,到近现代西学的冲击,形成了精致内省,崇尚自然的审美意趣,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让江南本土文化利用互联网技术,依托全新的数字技术,形成新的经济效应,在提升“文化自信”的同时,达到创新传承的目的,正成为当下亟待探究的重要方向。
二、江南文脉的研究现状
目前,针对“江南文脉”的传承研究,已有数名学者展开探索:首先是关于“江南文脉”的目的地意象属性问题,周永博等(2010),以江南古镇旅游者为分析案例,提出了一种基于文脉属性、地脉属性及功能属性的旅游目的地意象结构,并强调该耦合结构在界定旅游目的地意象的属性维度方面的作用[1]。其次是关于江南文脉与大运河文化之间的关系问题,朱亮亮(2019年)以江南运河沿途重要区域的绘画艺术历史脉络为线索,分析其地域特征、文人属性以及现代演进,从而揭示大运河与江南文脉之间相互依存、相互生发的共生、共荣关系[2]。最后是关于“江南文脉”的定性及溯源问题,谢金良(2019年)分析了“江南文脉”的内涵,从审美基因、审美思维和审美追求几个层面,就传承和使命展开研究[3]。
但总体来说,第一,关于江南文脉传承研究较少,笔者以“江南文脉”为关键词在知网进行检索,得到的相关论文151篇,主要聚焦于古镇民居建筑、园林、景观方面,其次关注地域特点,再次才是传承研究。第二,“互联网+”与江南文脉的传承研究呈现出真空状态,以此为关键词进行的知网论文检索,结果为0。第三,数字技术尤其是VR技术已应用于江南文脉中的某些器物文化研究中,如:文物的VR再现、古镇建筑漫游等,但研究局限在于本学科,没有形成系统化梳理。第四,并未就文脉原生到数字化再生的机制和价值,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
故此,基于互联网思维,江南文脉如何结合数字技术,形成多元创新传承模式,值得探讨。
三、江南文脉的多元创新传承模式
文化脉络的传承,包含两个维度,一是对历史积淀的原生文化进行传承,二是对当下社会环境进行积极回应,结合新思想、新技术、新创意,形成文化再生性传承。这是文化脉络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这样的传承并非静态、封闭性的物质化传承,而是一种“生命机体”的精神性传承。这意味着它必须通过与“范围不断扩大的自然-经济-社会环境进行新陈代谢,达到必要的文化补偿点才能得以实现”[4]。只有这样方能从文化心理上,实现民族精神的健全,达到文化自信。因此,这种模式必然是多元的,包含“互联网+”环境下的数字化保护、高校教育的融合、文化共建和智慧共享。
1.江南文脉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
数字技术保护包含数据采集、储存、处理、展示和传播等多方面,要能将“文化遗产转化、重现、还原成可共享、可再造的数据形态,以新的视野加以诠释,以新的手段加以存储,以新的需求加以运用”[5]。
首先,数字技术在江南文脉的数据搜集与整理方面具有优势,能够建立相应的信息档案数据库。其次,数字技术可以对各类文物进行数字化的考古和修复,即通过数字技术模拟出文物的变化过程,并据此推测变化趋势,进而对真实文物作出有效的修复。第三,数字保护还包括数字出版,即完成相关文化宣传的电子书、数字期刊、数字报纸等传播载体的制作。最终,数字保护会形成数字图书馆和数字博物馆类型的综合性数字运用——数字集成。
以南京云锦为例,各高校已开始进行数据库的整理工作。同时,江南丝绸文化博物馆联合高校教师和地方企业,利用VR技术对云锦织机及制造过程做了生动的展示和传播。而对于云锦的制度文化,如:衣饰形制、穿着礼仪等,云锦的观念文化,如:配色、图形的象征及审美价值等,以及伴随云锦织造形成的云锦行为文化,如:南京白局等,南京地方电视台也进行了数字影像拍摄。而这些数字产品会以APP、虚拟博物馆的形式进行数字集成……这些数字化的保护传承手法,从器物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三个层面为云锦生存的“新陈代谢”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2.江南文脉的高校教育融合性传承
教育对文化的传承一直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高校在教育中对江南文脉的继承与宣传,分为两个层面:
一方面是对非专业人士进行普及教育,达到对江南文脉原生形态的传承。这部分应以宣传器物文化为基础,以了解制度文化为途径,最终强调对原生文化中观念文化的传承。因为器物,如:南京剪纸“斗香花”、云锦和金箔工艺都是非常明显的外在表现,易于为大众所感知。而对器物运用的宗教礼法及制度的理解,能促进其理解江南民风行为的形成。而观念文化,也就是江南先民的审美基因、思维模式、价值判断和思想结晶,是最值得关注的部分。通过高校的普及教育,能带领大众完成对文脉起源及形成的探寻。值得关注的是,在互联网思维下,利用各类慕课进行普及教育正成为一个新的动向。
另一方面是对设计专业学生及从业人员进行专业教育,实现对江南文脉源动力上的创新传承。这样的传承应强调观念文化、传统技艺与最新科技的合作,凸显传统文化的再造与新生。这也是“体与用、内与外诸层面相互渗透,既相冲突又融汇”的表现。自2015年起,教育部开启“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全国57所高校纷纷成立教育基地。这一举措,不仅有力地保护了一些濒临灭绝的手工艺,还改善了手工艺从业者,因师徒传承制带来的思想局限与封闭的弊端,还对缺乏传统工艺训练的设计类学生进行了针对性的实践训练。以江南地区的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为例,均承担了多期的培训任务,保证了专业人群对江南文化中制度与观念的深刻理解,以及对新技术和新思想的把握,进而形成了外在器物文化的创新延续,从源动力上完成了江南文脉的再生性发展。
3.江南文脉的文化共建性传承
文脉的传承与发展绝不是单线进化,将传承当作是传统文化的原型推进,或是将当下流行文化进行整体移植,又或是将两者进行生硬拼凑,都是不妥的。只有做到文化共建,将传统与当下的文化,如IP文化、二次元文化等进行有机结合,综合再创作,方能做到知识系统与心理系统的表里结合,完成文脉的真正传承。
IP(Intellectual Property)原意为知识产权,但随着多媒体的崛起,文化IP的概念在年轻人中已经深入人心。事实上,文化IP是文化脉络传承的具体可知形态之一。由于其辨识度高,已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对特定人群的文化认同具有极强的穿透力。“互联网时代,传统文化的网络传播影响力首先体现在是否成功实现了IP的塑造。”[6]因此,关注4G及未来5G加入后对当下年轻人,尤其是青少年可能带来的影响,分析江南文脉再生文化资源开发中的IP开发,思考如何利用文化IP吸引当下年轻人的加入,使之成为传承的主体,是当务之急。
以南京的2020文学季创造的新IP“金陵子”漫画人物为例,其形象参考了南京六朝人面瓦当,其名字取自诗仙李白的“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古诗句,既凸显了江南文化中金陵文化的丰厚底蕴,又成功地吸引了青少年的注意。活动还打造了一个文化交流及游览展示平台,从地图、日历、宝藏和视频方面进行交互设计,其中“文都地图”涵盖200个南京文学地标,在导览间,用刘禹锡的《乌衣巷》、曹雪芹的《红楼梦》、袁枚的《随园食单》以及李渔的《芥子园画谱》,勾勒出了江南文化中金陵部分的锦绣篇章。同时开展文化下沉活动,进入中小学的校园,用卡通IP人物带领青少年进行线下和线上的互动,促使青少年以主动的姿态,完成文化的携手共建。
4.江南文脉的智慧共享性传承
所谓的智慧共享,应该是在“互联网+”视域下,关注文化传播中的用户体验。以博物馆为例,过去的博物馆强调自身的权威性,把观众当成学习者,并不注重互动,仅完成了单向的输出,在文化传承方面效率不高。从激发学习者主体性角度而言,观众不仅是参观者、学习者,也是文化信息的发布者和构建者。观众各类独到的见解,可以丰富博物馆对藏品更广泛的认识,带动更多的观众深度参与文化知识的探讨。故此,搭建网络互动社交平台,充分利用移动互联媒体传播的时效性和碎片化特点,实现信息的记录、共享与互动,可以有效地分享过程形成的群体黏性,将文脉的外化传承转化为大众自觉的内化行为。
同时,智慧共享应兼顾娱乐性和经济性,以亲民和生活化的态度走向大众。注重利用AR、VR、3Dmapping、3D打印等新科技开发带来的乐趣,通过文化服务产业形成文创产品,建立一种隐形的文化资源,使江南文脉中的文化遗产获得“活态”保护和传承。例如:2019年的“印象南京,雅颂金陵”3Dmapping南京明城墙灯光秀就是如此。该活动将云锦、昆曲、文人墨客、剪纸、“金陵十二钗”等江南文脉中具有代表性的元素融入其中,受到了大众的广泛好评。此类共享方式,因其不仅技术新颖,且具备群众喜闻乐见的因素,故而易于为大众接受,同时亦能带来经济效益,为文脉传承形成强而有力的经济保障。
四、小结
江南文化的时代性转化,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上曾数次出现,在科技快速进步的当下,垦殖江南文脉的丰沃土壤,汲取互联网科技时代的智慧精华,形成多元创新的传承模式,一定可以重新获得本民族文化的原创性动力,打造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