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声乐教学改革浅论
2021-07-13
(广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广西桂林 541004)
一、高校声乐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从现今一个阶段的发展情况来看,国内教育事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特别是随着各类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问世及其被引入到高校的课堂教学活动之中后,让高校授课教师的教学效率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不过同样需要看到的是,随着越来越多新生事物的出现,由此使得教育领域当中的诸多因素均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基于有效应对这些变化,同时确保前述要素能够成为提升教学活动效度的重要途径,这便意味着高校教师应当积极进行教学活动的推陈出新。审视高校声乐课程教学的总体情况来看,相当一部分高校声乐课程授课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声乐教学活动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声乐课程授课教师难以实现对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有鉴于此,基于降低高校声乐课程授课教师授课强度的目的,同时确保学生的声乐知识学习效果得到提升的考量,高校声乐课程应当创设完备的课程教学体系,以此来确保课程教学质量的达成。
二、高校声乐教学改革的策略
高校声乐教学过程中,应该制定教学目标,完善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手段,着眼于综合素质,优化声乐教学水平。通过这些方面的努力,使声乐教学更加高效。
(一)制定教学目标,完善课程设置
高校声乐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最首要的任务就是制定教学目标,完善课程设置。
1.根据学生情况制定个性化教学目标
由于当下的生源情况较以往有了一定的变化,学生的声乐学习情况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此在改革声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制定个性化的教学目标,通过这些个性化的教学目标来进一步促进学生的成长。具体来说,要深入了解学生声乐学习的背景,以及学生自身的情况,为学生设计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分层、分阶段为学生设计声乐学习内容,然后针对目标设计与时俱进的教学计划,为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提供保障。
2.注重对声乐课程进行科学设置
就现阶段国内高校声乐课程的设置情况来看,依然存在照搬既往课程设置模式抑或是对其他高校声乐课程设置的模式加以套用,可以说,这样的课程设置模式无法彰显出课程的创新特色,亦缺失了针对性。作为课程设置活动而言,其是否具备科学性以及合理性,直接关系到课程最终的教学目的能否达成、人才培养质量能否得到实现。也就是说,唯有通过对课程的系统化、规范化设置,方才能够让授课理念真正得以贯穿到课程的实际教学活动当中。考虑到前述缘由,高校音乐专业必须给予声乐课程改革活动以足够的重视,应当确保声乐课程的设置同社会对于声乐人才的实际诉求做到精准结合,并遵循这一标准对现有的课程体系加以调整与重构。同时,高校音乐专业应当充分洞悉和考量到声乐专业的个性化发展诉求,并以此作为准据实现对声乐课程体系的设置,这样方才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机遇。
(二)创新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手段
创新教学方法,高校可以做的有很多工作,比如在声乐课程当中引入新媒体技术,注重彰显声乐小组课的教学优势,邀请声乐大师举办公开课等。
1.在声乐课程当中引入新媒体技术
从声乐课程的学科性质来看,其表现为理论同实践的有机结合。这要意味着高校声乐课程授课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声乐课程的过程当中,必须带领学生系统地研习声乐理论知识,并掌握声乐技能,也就是说,高校声乐课程授课教师应当帮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学习声乐理论知识的目的在于获得卓越的声乐技能,并且在熟稔地掌握声乐技能的基础之上,实现对声乐理论知识的深入领会以及有效运用。高校声乐课程授课教师在指导学生研习声乐理论知识的过程当中,应当使学生形成对声乐知识的独特见解。在组织学生进行声乐技能实践的环节当中,高校声乐课程授课教师务必要使学生能够把握好声乐理论知识同自身情感要素的有机结合,唯有这样,方才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从高校声乐课程以往的教学情况来看,相当一部分高校声乐课程授课教师以及学生均给予声乐理论知识教学以及学习活动以较高的重视,未能认识到声乐技能实践教学的价值所在,可以说,这种错误的理念使得学生对于声乐课程的学习以及钻研兴趣未能得到最大限度地激发和带动。为此,教师应该从学生学习的决策者角色转变为引导者,引入新媒体技术,来大大激发学生兴趣,以多媒体技术强化学生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促进教学变革。在创设声乐课堂教学氛围时,高校声乐课程授课教师必须把握好自身的语气,由此将使声乐课堂激荡着轻松的学习氛围,这样将会使学生放下紧张情绪,从而可以做到心无旁骛地投身于声乐知识的学习以及声乐技能的淬炼当中。同时,高校声乐课程授课教师必须善于借助新媒体技术构建声乐课程翻转课堂,使学生能够成为声乐课堂的主体。除此之外,高校声乐课程授课教师还应当为学生创设供其阐述和发表学习见解的契机,使学生对于声乐知识的研习主动性得到提高,这样将确保学生在声乐课堂当中获得最为理想的学习体验,最终将确保学生的声乐素养得到切实地提高。
2.注重彰显声乐小组课的教学优势
回顾国内高校音乐教育改革的发展历程来看,早在20世纪,国内音乐教育工作者已经意识到音乐课程教学改革的积极意义所在。作为高校声乐课程授课教师而言,其应当积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和突破,采取声乐小组授课的方式,使学生能够授课教师的专业化指导与帮助,从而更有助于学生在学习声乐知识过程当中的成长与提高。同时,采取声乐小组课的授课形式,亦将让学生在参与小组学习活动的过程当中与授课教师以及同组其他同学展开充分的交流,进而实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
3.邀请声乐大师举办公开课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声乐技巧,使学生更好地提升自己,高校可以邀请一些声乐演唱领域有一定成就的大师来校举办公开课,为学生讲解歌唱技巧,使学生在声乐学习过程中接触到更加前沿的内容。而且通过声乐大师的授课方式,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大师运用气息、发音的技巧,对于自身的学习也是一种促进,对于今后声乐知识的学习与练习都能够有引导作用,观摩不同声部、不同类型的课程知识,能够提升自身的教学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能够进行思考。
(三)着眼于综合素质,优化声乐教学水平
高校声乐教学中,不能仅仅是培养学生对于声乐技巧的掌握,还应该着眼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比如,注重对学生审美旨趣的养成,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活动机会,提升学生艺术实践能力,等等。
1.注重对学生审美旨趣的养成
声乐课程体现出艺术性以及情感性的融合,有鉴于此,高校声乐课程授课教师在日常的教学环节当中必须注重对学生审美旨趣的养成,也就是说,高校声乐课程授课教师不能满足于向学生单纯地讲授声乐知识以及传授声乐技能,更要在教学当中引导学生洞悉声乐作品的内在之美与意境之美,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审美水平的目的。作为大学生而言,其正处于三观的成型时期,因此,高校声乐课程授课教师应当将审美教育融入声乐教学活动当中,这样将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从而能够对自身能力的最大程度发掘。特别是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因其不再有繁重的学业负担,故而极易失去方向和目标,自身也易于变得浮躁,而借助声乐课程的教学,将让大学生从气质层面变得沉静下来,并从声乐作品当中感受到正能量。
2.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活动机会,提升学生艺术实践能力
声乐教学过程中,仅仅是理论方面的教学是不足的,还需要为学生创造更多实践的机会,使学生能够真正走上舞台,在舞台上展现自我,提升艺术实践能力。为此,高校应该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创造更多实践的机会,比如,可以与电视台、电台合作参与文艺演出,组织举办校园音乐会,到贫困山区、养老院等慰问演出,联合地方政府在本地一些知名的旅游景点定期地组织演出活动……在这些大大小小的舞台上,学生能够了解自己的不足,也能够培养舞台感,增强自信心,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等。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做的,就是一方面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演出机会,一方面帮助学生协调好校内知识学习和校外社会实践之间的平衡,使学生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而且,学生在进行演出时,要运用丰富的演唱形式,并尝试添加一些新的元素,这样的理论结合实际,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良好的培养,并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结语
本文在对高校声乐教学改革的必要性进行探索的基础上,对高校声乐教学改革的策略进行了论述。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声乐教学面临着很大的机遇和挑战,做好声乐教学改革工作,是适应社会变化、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也是必然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