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艺精品为载体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
2021-07-13
(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南京 210046)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精神符号,在历史的长河中延绵古今,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而当代大学生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坚定文化自信是最重要的时代课题之一。
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终将落于实处,文艺精品则是最鲜活、最生动的载体。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网络信息技术的提升,文学艺术界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文艺作品充斥在我们周围。作为“网络原住民”的00后大学生,接受文艺作品的渠道丰富、种类繁多,但更需要合理的引导,让真正的文艺精品传递正能量,弘扬主旋律,给予学生美的体验和感受,潜移默化地帮助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
一、文艺精品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价值内涵
在2014年10月15日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判定一部文艺作品优秀与否,关键就在于看其是否实现了思想标准、审美标准和质量标准的统一。。同样,满足了以上三个标准的文艺精品自然蕴含着思想、审美和文化价值,将文艺精品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载体,尤其在树立大学生文化自信方面,不失为一种有效举措。
1.文艺精品蕴含深刻的精神内涵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道:“文艺作品是一种观念形态。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反映的产物。”一部优秀的文艺作品一般都蕴含丰富的精神价值和思想内涵,抽象化的思想概念通过作品具象化,运用不同的表现形式传达给受众,才能被更多的人理解和认可。前段时间热映的电影《流浪地球》便是一例,作为中国制作的水平相对完善成熟的科幻影片,带给了观众感官的刺激和视听享受,但这部电影之所以能获得很多中国人民的共鸣和青睐,绝不仅仅是因为表层的观感,更多的原因是其蕴含的思想内容。该影片的故事构架、传达出来的价值观,大多都体现出中国精神的内核——爱国主义,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无独有偶,近年来电影行业也拍摄制作了多部蕴含爱国主义精神的电影,如《湄公河行动》《战狼》《八佰》等,既保留了艺术性,同时又不乏思想性。当代大学生信息接触面极广,从他们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中,汲取提炼其精神价值,在寓教于乐情境下,利于帮助大学生通过作品领悟民族和时代精神,从而不断坚定文化自信。
2.文艺精品带来丰富的审美体验
文艺精品作为大学生感知文化、增强文化认同感的载体所具备的独特优势,就在于它拥有能给予人审美的体验,一种精神层面的享受和感悟。而中国传统文化、中国近现代文化在当代文学艺术家的塑造中,走向大众,更贴近现实。然而,在现如今世界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大学生的审美要求趋于娱乐化、虚拟化、碎片化,对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塑造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因此,合理欣赏、体会文艺精品,能够引导大学生正确审美,回归主流审美,树立正确的文化观。以电视节目为例,近几年《舌尖上的中国》《我在故宫修文物》等几部高质量纪录片通过小切口深入大视野,达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展现出来的纪录片审美的三重维度——多重境界的真实美、历史意识下的人文美、高片比剪辑后的过程美,这样的文艺精品在打磨和创造中给予人们美的享受,同时,这些作品能够使人近距离接触中国传统文化、理解工匠精神,这便是美感带给人的文化震撼力。这样的文艺精品带给人高雅的审美趣味和厚重的审美体验,是一些迎合市场、同质化、泛娱乐化的作品所不能带给人的精神力量,美好的审美体验自然也是引导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
3.文艺精品传播多样的文化知识
文化自信的前提和基础在于文化认同,那么认同之前,必然存在了解和欣赏。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历史的长河中,文化伴随着时代的变迁,一直流传下来,并焕发出勃勃生机。其中,在欣赏文艺精品的过程中,最直接、最直观的所得,便是文化知识,任何一部优秀的文艺作品中的知识含量和内容都是不可小觑的。以诗词文化为例,2016年起开播的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以中国诗词为主题的竞赛比拼打造全民参与感,使得一段时间内掀起了“中华诗词热”,唤起了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自内心的热爱和尊崇。节目中诗词含量十分丰富,从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到近现代诗词均有涉猎,配以嘉宾的专业点评和历史延伸,让观众既了解诗词,又了解诗词背后的故事,将知识性和故事性完美结合,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潜移默化的帮助人们接受信息增量,提高文化修养,这正是电视媒体文化传承和社会舆论正向引导功能的体现。
二、文艺精品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实现路径
当代文艺精品对于大学生们来说乐于接受、擅于理解、易于传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应借助当代文艺作品的力量,突出传统文化因素,帮助大学生提高认识,将文艺作品中经过美化或者艺术化的内容更好地深入大学生心中。
1.统筹优质资源,搭建多样平台
改革开放以来,文艺作品百花齐放,尤其在视听艺术方面呈现出井喷的发展态势,而作品质量仍然存在良莠不齐的问题,常常会出现有的文艺作品为迎合市场的需要,追求感官的刺激,过分娱乐化,而缺乏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历史积淀。因此,在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尤其要统筹好优质资源,利用优秀文学作品、经典电影、音乐等作为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助手段,用高质量的文艺精品传递主流价值观、弘扬正能量。
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和载体多样,应利用其作为优秀文化传播的主阵地,线上线下齐发力,线下可以邀请优秀的演艺团体来校演出,通过优秀的剧目、音乐作品、美术作品的展示,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意识,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知识的增长和精神的洗礼。线上则要拓展文化自信培育空间,将文艺精品筛选提炼,形成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文化产品,拓展优秀文化传播的覆盖面,吸引大学生群体的关注。如可以在新媒体平台上进行文艺精品展播、开展文艺作品欣赏、讨论、创作等活动,强化对优秀文化的情感认同,在欣赏、学习、交流中,增强对我国优秀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从而提升文化自信。
2.弘扬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当前西方文化不断入侵,网络与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大学生普遍存在对传统文化的关注越来越少的问题,有些大学生缺乏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自然也无法认同,更谈不上自信。而文艺精品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学生普遍接受度较高,高校思政工作者应加强文化理论学习,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在大学生思想引领方面,多关照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品佳作,适当在学生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中挖掘信息量,通过文艺精品中的精彩故事和叙事角度,灵活嵌入中国民族精神、正能量价值观、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等,融入思想引领工作中,以文化人。
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天边不如身边,道理不如故事,而文艺精品中不乏触动人心的故事,故事也是文艺精品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善于在文艺作品中排沙简金,借用短视频、动漫、微课等直观、利于互动、形式丰富的新媒体手段,增强文艺作品的传播度和影响力,丰富中国故事的传播形式,从深层次激发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热爱。
3.引导参与实践,激发创新活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的日常行为会出现与态度不一致的现象,也就是内化于心未必能转化为外化于行。那么增强参与感便是使得想法与行动相统一的有效方式。高校思政工作者也要避免单向灌输,努力实现双向互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引导大学生亲身参与文化活动,开展多渠道的文艺精品展播,鼓励学生撰写读后感、观后感、参与作品沙龙讨论,举办经典作品朗读会、文艺精品舞台剧展演等,通过多种形式,参与到对优秀作品的感知和解读中去,身入其境,自然而然的获得心灵上的洗礼和震撼。
除了对文艺精品的感受、欣赏,思政工作者应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会想象和创造。对于大学生美育的内涵,其中很重要也是最难的一点是审美创造力,它是指大学生能够“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美的事物和美化自身的一种能力。鼓励学生在能力范围内,创作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文艺作品,延展校园文化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促使大学生在创作中认同、领会中华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三、结语
综上,文艺精品无论是欣赏、体验或是创作,所获得的美感经验都是润物细无声的,其直接目的虽不在陶冶性情,而却有陶冶性情的功效。一部思想深、艺术精、品质优的文艺精品,所蕴含的价值和教育意义是值得深入揣摩和体悟的。在当前各种意识形态激烈交锋、各种文化激烈碰撞的时代,高校思政工作者应充分挖掘、合理利用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引导他们感知、体验和创造,用作品搭建通往中华文化的桥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开拓创新,不断培育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的坚定信念。
注释:
①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②李昕揆.优秀文艺作品的评判标准——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的解读[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8(03).
③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④欧阳宏生.纪录片概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
⑤高贵武,胡蝶.电视媒体的文化传承与技术(艺术)呈现——解析《中国诗词大会》成功之道[J].新闻与写作,2017(03).
⑥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⑦周蕾,姜芳.中华传统音乐视域下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路径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06).
⑧秦玉国.美育视野下的高校辅导员角色示范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2017.
⑨朱光潜.谈美[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