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熙《林泉高致》与现代A/R/T教育思想比较
2021-07-13
(贵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贵州贵阳 552100)
一、现代A/R/T教育思想流行观念及其本质内涵
(一)A/R/T艺术教育研究方法的产生
教育是科学还是艺术?这是一个早期教育家们时常争论的一个问题。一些教育家们认为教育是完全科学的应遵从科学的方法,教师只有使用科学的教授方式学生才能从书中获得有规律性的知识经验,从而用于课堂和生活实践;一些教育家们则认为教育是属于艺术的,教师们在教授过程中的任何表现如教师的创造、直觉、灵感都是以艺术形式展现出来的。如今我们可知教育其实既是属于科学又是属于艺术的。它之所以是科学的又是艺术的是因为学习与教学的交互模式既需要有一定的基本规律,又强调其表现形式的艺术性。20世纪中后期,艺术开始渐渐在教育研究领域中被注视,而A/r/tography是一种关于艺术的教育研究方法,这就是艺术与科学研究的完美结合,其源于1980年前后所提出的“基于艺术的研究(arts-based educational research)”的质性研究。A /r/t tography 这一概念是由现任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课程与教学系的教授瑞塔·欧文( Rita L.Irwin)提出。艺术作为一种打破教育固有形式的源泉在此得以运用。
(二)A/R/T艺术教育研究方法中的内涵
A/r/tography简称A/R/T可称为“基于艺术教育的研究方法”在台湾学者中较常被称为“艺游志”大陆学者则称为“艺游学”。A/R/T这一概念是由现任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课程与教学系的教授瑞塔·欧文( Rita L.Irwin) 最早提出来的。A 代表着 Artist( 艺术家),R代表Researcher( 研究者),T 代表 Teacher( 教师),ography 代表用文字或影像将研究过程和结果呈现出来。
A/R/T的运作目的是通过艺术家、研究者以及教师三者之间的相互沟通交流,在其中进行角色的转换,在意识层面上让每一个角色与另外两个角色之间产生移情作用并不断地批判、反思、实践,从而以一种艺术性的方式呈现结果,与此同时帮助个体达到进行角色转换后的自我探索,实现更好地自我成长。A/R/T艺术教育研究方法的研究主体存在两种形式:一种是由一个人构成研究主体,该主体同时兼备艺术家、研究者以及教育者三种身份,在研究过程中随时进行着三种身份的游走;另一种则是由团队构成研究主体,在团队参与者中分别包含具有艺术家、研究者以及教育者三种身份,每个参与者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在已有角色的基础上感受其他角色设立所带来的影响,没有预设的实时创造出新的研究结果。A/R/T艺术教育研究方法的研究目的主要存在两种形式:一是通过此种方法改进教育教学,着重探究艺术对于教师、学生的成长和教学效果提高的作用; 二是探索面对社会现实的发展与变化中个人或群体的心理变化,通过艺术以更加细腻和直观的方式对参与者的内心进行故事性的探索,通过这一过程产生出对个人和团体成长的意义。
二、郭熙《林泉高致》的流行理解及本原思想
(一)《林泉高致》画论的产生
作为中国画中的一个重要的门类,山水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萌芽从人物画中分离出来。而在隋唐时就已经初见形态随着三百多年南北分裂局势的结束,政治经济得以较好的发展,当大多数人们生理安全等基本需求得以满足时,对于更高层次的如认知、审美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就得以被激发,因此中国绘画也开始蓬勃发展。唐朝山水画为五代两宋山水画的全面繁荣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宋代山水画的主要特点以重理法、重写实、重质趣、重人文精神为主。山水画大多表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与生活品位。两宋时期山水画大家辈出,郭熙于宋代,就好像是这个时代山水画时代精神的剪影者一般,他的画论中不仅有六朝以来的绘画经验总结,同时又有其独创性代表了当时山水绘画理论的顶峰,给我辈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在郭熙逝世后,其子郭思将其在世前部分有关绘画的遗留之物整理成辑为《林泉高致》,全书分六节,即序言、山水训、画意、画诀、画格拾遗、画题。原书有南宋许光凝序,今存六节中“序言”和“画格拾遗”两节为郭思所写,其余四节均为郭煕之词,乃郭熙生前所述,由郭思记录整理而成。
(二)《林泉高致》画论中的美学思想
《林泉高致》画论中有关绘画的构图、观察、创作手段以及对画者的要求都是其为后人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已有众多学者对此进行详细总结,故本文就不做过多赘述。在此笔者着重对《林泉高致》画论中所蕴含的美学思想进行探究。若要想了解其背后所蕴含的美学思想,就需先对其思想所涉及的影响因素进行概述,在简单认知的基础上方可谈思维。有关郭熙所接受的思想至今存在争议,一部分学者认为其所接受的是孔子的儒家思想。作为宋朝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朱熹在那个政治不太强盛和庞大的年代把儒家思想发挥得淋漓尽致。后来的儒家思想的延续和发展也证明,宋朝时候朱熹的思想是儒家思想发展的巅峰时期,与孔子相隔千余年之后,朱熹本人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又一大家。新儒学以一种时代哲学的面目出现。两宋画家中习儒者甚多,以画名世,以儒学起家的人不在少数。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时代的必然。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其所接受的是庄子的道家思想。人通过感官所获得外部世界的信息,这些信息通过头脑的加工产生了人对事物的整体认知,但对于山水画来说,画家们对于景物的描绘从来都不只停留于认知层面,它会上升到人的精神层面直达心灵。郭熙提倡“饱游沃看”从山水之中不断积累认知层面的经验,与庄子“游”于山水之乐实现人与自然的主客体相同的理念有大有相同的韵味。此外,在郭熙看来“林泉之境”应当是一种摆脱世俗繁杂,远离城市喧嚣的超然之境,这与庄子“游心”中所强调的抛弃理性的思考自由驰骋于心灵的境地是相契合的。
三、A/R/T艺术教育思想与郭熙《林泉高致》教育思想的可揭示性
(一)主体相同
科学恰恰要做的就是从无显性特征的影响因素中找出事物发展的底层规律,从而进行预测和干预。如果是这样的话,以上所问实质上却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人在创造性思维产生的过程中存在两种模式,一种是思维抑制,及在创造的过程中,个体需要抑制环境中的刺激性信息,以此来保证思维过程不受干扰。这是一个研究所具有的特征思想,在研究的过程中,要保证思维的严谨和规范性,所以在创造过程中外界的信息更像是一种干扰;另一种是思维去抑制,及在创造过程中,个体的需要更多的思维刺激信息,以此来激发新的思想。在艺术创作中创作者需要打破思维限制,寻找刺激从而产生灵感,这就是思维去抑制所发挥的功能,然而,思维的基础是人在心中已存在的表象,表象是经验的产物。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经验的获得大多都是间接的,而不是直接经验,直接经验往往需要我们去探索发现而得到。间接经验的获得相对来说就较为简单,目前最主要的方式是通过教师教学。从以上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艺术家,研究者,教育者在创造过程中所扮演的不通角色,以及各自发挥的功能。人类的创作属性必须需要者三种角色特征的结合方可做出良好的作品,这是由创作的思维规规律所决定的。所以艺术家、研究者教育者并不是简单的组合而成。而A/R/T艺术教育研究方法和《林泉高致》画论的思想主体的揭示性也是如此。
(二)强调重点一致
A/R/T艺术教育研究方法的实践重点与郭熙《林泉高致》画论中的作画要求相一致。A/R/T艺术教育研究方法强调在实践过程中艺术家、研究者教育者三者身份的转换,而郭熙在作画过程中作为一个画家他有一个艺术者当有的学识,当身份转移到研究者时精于研究作画的标准,当身份转移到教育者时他又有独属于自己的传世著作。他一身都致力于山水画的研究与传播,真正践行了“艺游学”。在此需要提出的是相较于由团队构成的A/R/T艺术教育研究方法中进行的角色转换和角色影响,郭熙的角色转换方式显然不是对等与全面包含的,属于A/R/T艺术教育研究方法中的以单人为研究主体的转换方式。
(三)核心目标相吻合
在A/R/T的实践研究中,实践参与者不仅要不停地进行角色转换创造新的事物,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这样的实践研究不断激发自己对知识的探索欲望,找到自己与这个世界的联系从而保持初心。尤其是对于教育从业者来说,通过其中的移情作用跳脱出自己长期所处的角色,以此来激发与维持自己对教育事业的热情让在自己不断处于一个成长的状态,这是A/R/T艺术教育研究方法所要达到的核心目标。而在郭熙的《林泉高致》画论中对于画作的审美标准相比于前人更为严苛,在郭熙之前若作画达到“可行,可望”就可称之为上品,而郭熙在前人“可行可望”的基础上提出“可游可居”的标准,要求画作不仅要让人有欣赏的感觉,还要让人有想要在其中游历和居住的欲望。“审美主体的本质力量的性质和对象的性质彼此相对应”,“当主体以情感关照与对象形成和谐自由的审美关系时,对象才以美呈现给人类。”其所要达到的核心目标就是让人与景物在真实与虚拟中碰面、让人与自然达到天人合一的状态、让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从而使得作画者在绘画过程中得到心灵的慰藉,让欣赏者从中体会虚静的状态暂时逃离繁杂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