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时下“语词改用”现象及其延伸的思考
2021-07-13
(广州大学,广东广州 510000)
科技的进步催动了大众传媒的发展,传媒的演进点燃了语言与文化交汇的新的火花,千奇百怪的事件也被网络反映着,人们根据时文热点在网络上表述自己的感受,语言也在其中悄悄发生转变。“越来越多的人正处于网络文化的新时代当中,而人类交流的工具——语言,也正随着网络的扩展在一个新的时空延伸。”如粉丝群叫作“饭圈”,粉丝追星形成的专业术语,叫作“饭圈用语”,打游戏的人群有“游戏术语”、追日本动漫的人有“二次元语”等,大众对汉语语词的改用和创新,使汉语赋予新的意义和活力。
一、来源和构词
学者闫学晶曾说道:“社会发展是语言发展演变的基础,网络社会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传播媒体,也为传统语言的变异发展提供了新途径。”网络作为一种新媒体,营造出开放平等的语言环境,“语词改用”现象产生于这样活跃的语境中,借助四字格、五字格等定型建构,精辟概括时下热点。其中网络使用率最高的两个“语词改用”的新形式是含义略缩、谐音新义。本文将以这两种形式改造的新词为例进行阐述。
(一)含义缩略
缩略的创作原则,就是将某个热点事件及其带来的影响缩略成简洁的体式,以表示人在遇到与热点事件相似情况时心里的感受。这种缩略带有明显的创新性和高度的概括性。例:
A.纯马小雪。来源于一只因毛色纯净,被路人起名为“小雪”的纯种马。形容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强制分配暗号。
B.真香警告。来源于综艺节目《变形记》,“变形”主人公王境泽被父母强制送去农村贫苦家庭体验生活,本打算坚定拒绝食用交换家庭的饭菜以表不屑,却因饥饿而反悔,进食时感叹农村伙食“真香”。被改用为形容某人的预计和最后结果截然相反,有打脸的意思。
C.人艰不拆。由台湾歌手林宥嘉的单曲《说谎》中的一句歌词“人生已经如此的艰难,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缩略而来。形容人会逃避无法面对的真相。
D.锁了。该词出自粉丝追星时所用的“饭圈用语”。“饭”是舶来词,由英语“fans”音译而来,“fans”意为“某人或某事物的狂热爱好者”,我国网友将“fans”以汉语音译为“饭”“粉丝”。并由此衍生出“饭圈”一词,即是狂热的追星爱好者群体的概称。“饭圈用语”也就是追星群体专用的缩略性暗号,专指与喜欢的偶像有关的事。
而“锁了”正是追星群体用来描述“自己喜欢的偶像明星与另一位偶像之间的关系很牢固、很亲密,达到了无法分离和拆散的程度”的缩略形式。例如“小王和小肖锁了”“这对哥俩我锁了”因该形式的描述十分精确形象,被广泛传用到各领域,即使是不追星的人也可以使用该词来表达“一种坚固的联系”。例如“请把我和工作锁死,我爱工作!”“我宣布,我和珠珠的关系锁了!”
(二)谐音新义
所谓“谐音新义”,就是不用原有的词语字形和字义,只发挥汉语有声调的特点,选择同音异形的字词来代替本字的词语,重组词义,来表述时下的热点现象。
我们知道,语音是汉语借以表意的主要媒介,是最直观的表达形式。但如果单纯使用语音,没有字形辅助,极易使听话人对语义理解产生偏差。徐朝晖学者指出:“语音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同音异义、一音多义、一音一义、异音同义等构成了音义结合的复杂性和灵活性。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它在形、音、义方面存在着各种复杂的关系,这就为改变某些字的读音,以达到某种特定效果提供了可能。”
谐音异形词正是利用原词普及率高的便利性,以谐音辅助,在原有词义的基础上改变部分字形,达到同音异义的特定效果。这种表述能够加深人们对于改编热词的词义记忆,展示出汉语的灵活性和有趣性。如:
A.有内味了。来源于方言特色。在北方口音中,常将“那”读作“内”,意思是有那种感觉了。现被网友改用于表达前文出现过的事物是否正宗、地道。
B.李姓消费。该词出现在今年11月,来源于销售能手李佳琦在某晚会上高举“理性消费”的横幅,本意是呼吁民众在促销期间理性购物,量力而行。但事实却是大家在李佳琦高超的销售手段和极大的折扣力度的引诱下,陷入不理性、无节制的消费。
C.网抑云时间到。来源于音乐播放软件“网易音乐”设置的深夜歌曲点评栏目“网易云时间到”,是指在该栏目中出现大量压抑、苦闷和绝望意味的歌评,并引起巨大共鸣,牵动众人的抑郁情绪。形容人到深夜时总会选择在歌曲中将白天无法释放的压抑抒发出来。
D.奥利给。来源于18年的热词“给力噢!”,通过调转其发音顺序而再度成为网络热词,依旧表“加油”之意,却比“给力噢!”更口语化,也更具有记忆点。
二、“语词改用”之功效
社会的进步推动文化的进步,衍生出更多的虚拟社交手段。它们多以网络软件为载体,速度快,成本低,操作便捷,极大地压缩了人们维系社交关系的时间成本和空间距离。可它们也并非没有弊端:
首先是用户无法通过社交软件拉近真实的情感距离,得到情感慰藉和情绪纾解。其次,虚拟社交手段的易操作性会使得用户产生依赖心理,割裂了现实空间和虚拟世界的连接,从而削弱了人在现实社交环境下应有的语言表述能力、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强化人们对于现实交往的畏难心理和对于陌生人的恐惧臆想,不少人躲藏在虚拟社交软件的背后交朋友,以此选择逃避复杂的现实世界,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我们口中的“社交障碍”。
但我们别忘了,语言是强大的。成熟的语言之所以能够承载文化的繁衍、时间的更迭和情感的流动,是因为它具有强大的辅助功效,能够助人解决问题,使人达到目的。经过“语词改用”的网络热词不仅展现出语言本身的精湛性,更体现了新闻的时效性,迸发出更为鲜活的生命力,无疑具有更强的辅助能力。
(一)推动真实社交
经过“语词改用”的网络热词往往具有强大的共情能力,因为它概括了大部分人的日常表现,能够瞬间引发大量共鸣,迅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当沟通从虚拟环境高转为实体环境时,这些经过加工的网络新词是适配于绝大部分有交际需求的群体,能够帮助减轻心理不适,更快地打开话题,从而自然地融合到陌生的环境,这就是语言的力量。
(二)提升表述精辟度
时事热点之所以“热”,往往是因其展示了我们的生活现状,或是令人感动的事件记录,或是不公平的待遇和经历,拥有庞大点击量和讨论度,折射出大众对于此热点事件的真实情绪共鸣,如“真香警告”“人艰不拆”。在此背景下锤炼出来的网络新词,将语言的概括能力和抒情功能抒发到了极致,高度提纯了中心思想,在恰当的场合使用,能够有效地提泛化升表述的精辟程度,优化表述质量。例如《新闻联播》的主播们也会在奥运会播报期间通过使用网络热词“奥利给”来精确而不失风趣地表达“鼓励”的意义。
(三)维持人的学习能力
网络热词言简意赅,不但彰显了汉语极强的包容性,更包含大量的新信息。但其更新换代的速度极快,使得人们已经习惯在看见新词时主动求助网络搜索引擎来查阅该词带来的新知识或了解新见闻,无形中使得人们主动地跟进时势潮流,永远保持追逐热点的跟踪精神,保持对于新信息的旺盛求知欲和使用新词的能力。
三、“语词改用”之不足
(一)低俗风气窃行
利用谐音、缩略等手法改造网络热词的浪潮之盛,使得“语词改用”根本不需要任何文学底蕴和文化成本,全民皆可造词。其中不免出现了部分低俗词汇,它们多以不文雅的口头禅或影射性器官的词汇为基底,通过谐音、缩略等改造手段,再搭配低俗短视频,在受众量极大的视频平台上流传,如“豪横”被改编为“鼓励拜金”之意,失去了“语词改用”这一方式诞生之初对于汉语巧用的乐趣。更重要的是,这种“改用”后的热词热度和使用频率非常高,大大拉低了汉语的历史深度和风雅美感。
(二)对未成年人造成误导
汉语的发展需与时俱进,但不能盲目泛滥。然而,如上述所指,现今“语词改用”不需要文化成本,使得眼下出现了大批量、夸张的“魔改”原词现象,会让部分目标受众接收到不良影响。例如还未对语文知识达成一定积累的中小学生,他们尚不具备全面的辨别汉语正误字的能力,但因受到手机、电视等传播媒介的影响,在语文能力运用时出现混淆正误的情况,如在作文写了错字白字,在阅读理解中曲解词义,以至于影响自身对于汉语字形字义的正确理解和使用,无法准确把握和继承汉语正字正意所表达的文化底蕴。
因此,广电总局下发了《关于广播电视节目和广告中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通知》,要求“严格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各类广播电视节目和广告严格按照规范写法和标准含义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字、词、短语、成语等,不得随意更换文字、变动结构或曲解内涵。”并在《通知》中明确指出,大众传媒应该承担好引领和示范之责,引导社会大众,尤其是未成年人认识到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重要性,其不仅体现行文标准,更反映了我们是否正确传承博大精深的汉字文化的关键问题。
针对于此,笔者对于“语词改用”现象延伸的思考对策是呼吁人们把握好“语词改用”的尺度和界限,始终以维护汉语正字正意为根本,不借媒介盛势行低俗之“改”,考虑网络热词的受众群体知识储备量差异,健康的“改用”语词,从中延续汉语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