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文献综述
2021-07-13
(汉中职业技术学院,陕西汉中 723000)
随着清末大量着学堂乐歌的出现,新式音乐思想也集中围绕关于音乐学科,音乐教育的目的、意义以及音乐的社会功用问题展开。作为20世纪中国音乐思想发展启蒙,清末民初(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音乐思想文献不多,但对于之后的中国音乐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影响深远。
客观地看,西方列强的侵入促进了当时先进科技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加之在侵略战争中,我国传统儒道思想地位的动摇。20世纪初的中国,知识界掀起了积极学习西方音乐和乐学理论的新思潮,国人学习西乐的极高热情,表明了时下的中国人紧跟时代的进步方向,摈弃旧乐、并且完成了由传统儒教音乐思想向西方系统乐学理论的过渡。《二十世纪中国音乐美学文献卷(1900-1949)》编录了一百三十多篇反映这一时期音乐思想变革的重要论著,其重要的价值在于为学者们提供了研究这一时期音乐思想的重要线索,按刊载时间的先后顺序编辑后的论著,更加清晰地展示了中国近现代音乐思想流变的脉络。
作为一个从“中体西用”的音乐观向“全盘西化”过渡的特殊历史时期,其较为明确的转折点便是新文化运动时期(1915-1923)。从前期准备到新文化运动展开,是清末民初历史交替时期,也是新旧音乐思想的转变时期、新音乐思想的孕育期。
一、新文化运动前的音乐思想
“新文化运动”始于1915,在此之前的中国正处于清末民初的历史交替时期,“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潮未能扭转中国的命运。在这个社会动荡不安、中西思想激烈碰撞的特殊时期,人们在接触西方文明的同时,着重探讨了有关于音乐的社会功用和音乐教育等问题。
1.音乐的社会功能
廉士在《乐者古以平心论》中讲道:“自来治心之功,莫善于乐,亦莫速于乐”,即人心不一,心有平又有不平,统治者可用和平中正之乐教化人心,使得君臣上下、父子邻里间和睦,以达到维护其统治的目的。此思想是孔孟音乐思想在中国统治地位的体现,文章并没有新观点的提出,文章刊载于光绪所创办的《万国公报》上,不会出现对儒家思想的批判。奋翮生的《军国民》中:“声音之道,与政通矣”,着重强调音乐有教化人心的作用,故国家的安定统一与音乐的乐意相关联,靡靡之音涣散人心亦涣散军心,所以奋发人心、慷慨激昂的音乐能振奋国民之精神,从而维护了政权的稳定。此文章刊载于《新民丛报》,其思想既保守但又不乏改良精神,是对中国音乐思想发展方向的一次新的探索。
同样具有“改良精神”的匪石著《音乐改良说》认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诗可以兴,可以群,可以观,可以怨”,即音乐可以反映出民风、国风,即反映当下人民现实生活的作用。文章所提出的音乐改良思想不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为其辩护,而是深刻地认识到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古乐已不能发挥其作用,社会益进文明,适当地汲取西乐的优点以达到民心和谐、振奋军心的目的,所以音乐又具有情感教育的功用。此篇文章笔锋犀利、虽然作者并未专门从事音乐事业,但其思想在保守中又有新的突破,适时地为西乐和美育思想的普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竹庄在《论音乐之关系》指出:“音乐既关乎与德育,则于风俗人心影响”。可以说,他批判性地继承了孔子的“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的音乐思想,并指出了在新式学堂所设的唱歌课上教授学堂乐歌是明智之举,因乐歌中的爱国尚武之情可感化人心。
此外,村岗、范为驰的《论音乐之感动力》中说道“世界之上,感动力最大者莫音乐若”“盖音乐者,能化猛恶之人为温和,化怯懦之夫为勇敢,涵养德行,敦厚风俗”,以及我生的《乐歌之价值》中从音乐的艺术特性出发,着重介绍了音乐的价值。可以看出,他们认为音乐与人的情感相通,用美的和善的音乐来感化、教化人心,特别是唱歌课对学生美的观念的培养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等,可见音乐于人、与社会是具有价值的。
2.音乐教育思想
曾志忞(志忞)的《音乐教育论》中指出音乐在教育上有陶冶情操的功效,在政治、军事以及在家族上都有一定的作用,“一足以慰军士之疲劳;二足以忠军士之规律;三足以鼓舞军士之勇敢”“家族之改良,固影响在教育,然教育之最易感化者,莫入音乐”。曾志忞接受过西洋音乐教育,所以他的音乐思想尤其在教育这一方面对传统的儒家中庸的音乐教育思想有了批判性继承和新的补充,在那个时期的新式教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沈心工在《小学唱歌教授法》一文中“惟唱歌则以道德与优美之理想化合,以激天良……昔孔人以诗教人,实为深得教育之原理”,剑虹的《音乐于教育界之功用》也指出“况音乐一科,与小学教育有绝大之关系者四:一曰以音乐输入科学也;一曰以音乐节其劳逸也;一曰音乐化其个性而成一共同性也;一曰以音乐整理其秩序也”,均意指音乐具有美育的作用。
这些论著是在强国强民的愿望上、在继承中国传统美、善的音乐可感化人心的思想基础上,以科学的态度介绍了音乐所具有的美育作用。沈心工继承了孔子的音乐教育思想,并在其基础上提出了音乐具有美育的功用,可达到教化人心、改善风俗的作用,但与孔子所不同的是,美育的出发点不是为了辅助政治统治,而以陶冶情操为根本,进而达到强国强民的政治理想。同样,王国维的《论小学唱歌科之材料》一文也提及音乐具有道德教育的功用。
简言之,论乐文章内容都与西乐有关,多以保守态度接受西乐。新文化运动前的学者论乐,是以当时中国的国情为出发点,在日渐衰弱的国力前,音乐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的是教化民心,安定社会的角色,孔孟的音乐思想还是占主导地位,虽然容许了西乐在中国的存在,但是知识作为强国强民的有力手段,对孔孟音乐思想的批判性继承还是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根基上,加之对西乐的片面认识体现了这个时期音乐思想的保守特点。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不论是在政治社会层面上还是从关注音乐功用及实践的立场出发,人们希望借音乐来富国强民的愿望是具有时代进步性的。
二、新文化运动时期的音乐思想
新文化运动作为思想革命,同样发生于音乐领域,大量的西方音乐思想和专著引进及传播、音乐师范院校和音乐专科院校的建立。这一时期,萧友梅、蔡元培等人的音乐思想成为学界的主流。
1.乐学理论的引进
新文化运动早期,乐天(萧友梅)的《音乐概说》作为一篇介绍西洋音乐的文章,系统地论述了音乐声音的发生原理、乐曲和乐器的种类及音乐学研究门类的划分,并强调了音乐学科的学理特质。他的《乐学研究法》一文将乐学定义为研究音乐的科学,并划分为声学、声音生理学、音乐美学、乐理和音乐史五个研究方面,作者系统地介绍了每个研究方向的具体研究对象和课题。在《什么是音乐?外国的音乐教育机关 什么是乐学?中国教育不发达的原因》中,萧友梅认为关于音乐的本体,认为音乐就是声音的艺术;关于外国的音乐教育机关,他介绍了西方专业音乐院校的学科设置和培养管理;在什么是乐学的问题上,他提出乐学即研究音乐的科学。此外,萧友梅还剖析了中国音乐教育不发达的主要原因是没有专业音乐院校。虽然较之现在,萧友梅的乐学研究理论还是有不足的地方,但在当时的中国,作为西乐的传播者,其理论为中国专业音乐学科的理论建设影响甚大。
除了萧友梅对于民国初期乐学理论的论著,陈仲予《音乐与诗歌的关系》也谈道自古“乐以诗固本,以音为用”,所以音乐与诗歌是密不可分的,乐意与诗的意境相和谐、诗的抑扬应与音乐的音调相一致,不能出现倒字。文章论述的作曲技法,体现了乐学理论在中国开始普及。
不得不提的还有杨昭恕的《音乐在美术上之地位及其价值》,该文指出:“美术”实指艺术,并认为音乐作为艺术中的一种,是具有特殊性的——“音乐是以音响为要素的时间艺术”,同时,音乐作为极富表现性的艺术,在其功用上具有娱乐等功能。此文章刊载于《音乐杂志》上,作者以科学的视角谈论音乐美,具有现代学科意义下的音乐美学思想。在杨昭恕的另一篇《论音乐感人之理》中,他认为音乐之所以感人,是由于人的审美感性需要,在音乐欣赏中,人会“感情移入”及“把握现量”,文章从心理学的角度论述了音乐欣赏的美学特质。
2.“美育”思想的出现
在近代中国,美育思想最早出现在梁启超的美学论著《饮冰室文集》中,但它作为一个概念提出,标志是蔡元培的“美育代宗教说”。
西方学科视域下对美育这一概念的系统研究,出现在德国的伟大诗人和美学家席勒1795年发表的《审美教育书简》(又译《美育书简》)。我国介绍西方的美育于民国初年,蔡元培就任临时政府教育总长时发表了《对于教育方针的意见》,强调了美育的重要性,并于1917年在北京神洲学会,蔡元培发表题为《以美育代宗教说》的演讲。他最早译出美育一词,且“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是伟大而高尚的行为”,“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作美育”。蔡元培还指出“美育是自由的,宗教是强制的;美育是进步的,宗教是保守的;美育是普及的,而宗教的是有界的”(《以美育代宗教》)。此外,吴梦菲、丰子恺等人创办了《美育》杂志,并发表了《美育是什么》《说美意识的性质》《新文化运动和美育》等文章。
概言之,新文化运动时期的音乐思想是中国近现代音乐思想史上的重要转折点,专业乐学理论的引进和美育思想的传播是这个时期具有中国特色,孕育了当代中国音乐学科体系。
三、结语
以新文化运动前期和展开的中国清末民初音乐美学思潮与西乐有关,有的以保守态度接受西乐,有的是全盘接受西乐在中国的传播。在当时的历史转折时期,从音乐的探讨在儒家思想主导下以教化民心、安定社会功用为主,到西乐的全面普及如小学唱歌课的实践、介绍西乐杂志的出现和专业音乐院校的建立,体现了西乐在中国的普及,以及现代音乐学科体系建立进入了一个探索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