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2021-07-13农海芳
农海芳
【摘要】在小学数学课程开发的过程中,通过对校本资源进行整合也能够提高课程教学效率,丰富课堂教学知识,作为教师应当注重校本课程的开发,最终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数学;校本课程;开发
通过推动校本课程的开发,既能够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与此同时也能够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得学生加强对于数学课程的认知。教师应当通过持续的教育模式来更新教育观念,让学生在教室里获得知识和快乐。
一、结合生活资源
在课程教学推进的过程中,为了使数学知识更加生活化,教师应当深入挖掘课本中的知识内容。在了解课本内容的基础之上灵活展开讲解。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将课本知识与生活化理念进行结合,在课本知识的基础之上展开拓展,并且运用信息技术辅助学生深入了解数学内容。教师在为学生输送专业知识点的过程中也可以从学生周围的实际生活出发,通过将课本的知识要点与生活进行结合,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教师需要充分认识到教材当中所涉及到的生活场景与学生实际的生活环境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区隔。一些生活游戏项目在今天伴随科技发展已经发生了悄然改变,互联网信息时代,学生接触到了更多的数字玩具,在生活当中的生活方式选择更加便利。因此在生活化场景的构建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真实的生活情境入手,进行生活资源的观察和整理。生活化课堂构建当中,教师需要积极准备符合学生生活环境的资源,将学生了解的内容融入到教学场景当中。例如在《圆》的学习中,学生需要通过学习了解“圆”的性质特点,形成对于图形形状的判断[1]。生活化课堂建设便可以将丰富多彩的生活化的与圆有关的场景引入其中,例如通过设置散步街道,引导学生观察天空上的太阳、道路上的井盖、身边开过车辆的车轮等进行发现,使学生自主发现圆的形象,这时教师可以深入圆的认识教学,引导学生学习圆的特征,体会圆的对称轴与直径之间的关系,不断强化对于圆的概念的认知。其次教师也可以将圆周率文化知识与圆周长进行整合,在探讨圆周长与直径之间关系时渗透圆周率的历史文化,使得数学课堂注入生命力[2]。
二、展开合作探究
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可通过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寻找要点有序进行合作式学习,以此提高课堂有效性。引导学生在合作中积极交流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案,并对多种方案进行自主探究。通过调查发现,很多学生在开展小组合作的过程中,不愿意与小组成员展开交流。首先在任务安排的过程中,可以指派一些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作为组长。在小组讨论结束之后,可以给一些表现较少的学生回答的机会。其次应当预留充足的小组沟通时间,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一部分学生在问题思考的过程中思维比较敏捷,而一些学生的思维速度较慢,当教师发现学生的讨论不那么激烈时可以加强引导,并且提供相应的指导。教师首先引入所学内容情境,春天来了,学校带领同学们一起去动物园进行春游,三年级一班有46人,二班有45人,一辆车所坐人数不能超过84人,请问两个班能一起坐一辆车吗?请举手回答,为什么不行?并将理由加以说明。教师将学生分成每四人一组进行交流几组算法“6+5=11、40+40=80、11+80=91”、“46+5=51、51+40=91”、“45+6=51、51+40=91”教师这时对学生提出的算法加以鼓励:“同学们真能干!”并让学生说一下是如何思考?进一步引导学生用列竖式的方式直接将算式46+45算出来,并通过多媒体出示课件图片,加强师生互动,使学生们从合作探究性教學中收获多多[3]。
三、借助图示,教具教学
小学阶段的学习对抽象东西的学习会存在难度。因此,教师可以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设计一些直观的图形,引导学生学习与本课程相关的知识。通过具体的图形解释知识,加深学生的理解。例如,当学习“认识角”这节内容时,如果老师只是机械地教学生不同“角”的知识点,小学生就很难理解。此时,教师可以引入小黑板和三角尺,在这些教育工具的帮助下展示三角形和正方形,告诉学生这些“角”分别是什么,以加深他们对“角”的理解。此外,教师还可以将糖果盒、纸盒作为教育工具,帮助学生提高求知欲[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本着激发学生的强烈求知欲,有效缩短小学数学与学生的距离,建立良好的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关系。最终推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参考文献:
[1]刘桂杏.小学数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应用策略分析[J].求知导刊,2021(44):31-33.DOI:10.14161/j.cnki.qzdk.2021.44.011.
[2]尹凡.以小学生心态开发小学数学校本课程[J].数学大世界(上旬),2021(09):27-28.
[3]韩晓飞.小学数学校本课程课堂教学的实施与思考[J].智力,2021(20):149-150.
[4]尤丽洁.小学数学游戏化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科学评价展个性,通关护照伴成长[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1(19):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