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探究
2021-07-13詹前焕
詹前焕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不断深入发展,双减政策随之被提出。双减政策的实行旨在减少学生学习压力,让学生能够得到身心全面发展。在双减政策下,课堂教学如何深入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是我们应该探究的关键问题。
【关键词】双减政策;初中数学;教学策略
引言:初中数学是学生接受素质教育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其在指导学生逻辑思考、数理分析能力等方面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双减政策下怎样切实增强课堂效率,帮助学生促进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成了关键性的问题。
一、双减政策提出的必要性
双减政策的实施推动了教育改革,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协调发展,健全了教育体系,提高了教育现代化水平。双减政策的提出能够减少学生的学习负担,推动课堂内容改革,突破传统的育人模式,使传统的课堂教学变得更具互动性、学习内容丰富且更加得轻松活跃。让学生摆脱了课上怕老师,课后怕作业的负担心理,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让他们在学习时充满活力。
二、双减政策下对于初中数学教学的要求
双减政策的实施目的就是为了减少学生的学习负担。想要通过双减政策成功达到这一目的,就要首先了解学生的学习负担从何而来。总体来说,学生的学习负担可以被分为三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来自教师,因为教师的教学方法和课堂气氛,可能会让学生产生对教师的恐惧感,更有甚者会打消学习的积极性;第二个方面来自家长,由于家长的期待和要求不断给学生们施压,使得学生学习负担不断加重;第三各方各面来自学生自己,学生对于学习的知识掌握得不够牢固,基础差,导致学习效率事倍功半,从而产生学习负担。这三个方面的问题能否被顺利解决是双减政策下初中数学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教师应该在课堂中转换教学理念,关照到每一个学生,减少学生的学习负担,面对基础较弱的学生进行巩固辅导,帮助学生提高双减政策下的学习效率。
三、双减政策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一)更新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模式
在双减政策这一大背景的要求下,教师应该更新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在双减政策下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实际状况出发,通过科学的引导让学生养成积极学习、自主学习的习惯,通过这种方式提高学生对于学习的热情,打消学生的学习心理负担。例如在学习初中数学的难点——函数时,学生们的学习状况肯定都不一样,教师就要做到因材施教,为不同学生提供不同的教学方式。同时教师还要在传统初中数学课堂中加以创新,将传统教学模式和创新型教学模式融合在一起,取其精华,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同时在双减政策下,教师要及时掌握每个学生的实时状态,对数学教学时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并找到相应的对策,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从而减轻学生负担。
(二)创新课堂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在双减政策下,初中数学课堂形式和教学内容的改变是必然的。教师和校方应该结合每一个学生的特点营造充满浓厚学习氛围的课堂。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总是将教师和学生分割开来,教师讲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中学生和教师很少有互动,这样的课堂教学形式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在双减政策下的新型教学课堂中,教师要积极組织学生进行互动,可以通过小组共同学习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观能动性,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可以在学习中心对称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们组成小组去日常生活中寻找有着中心对称这一特点的事物。通过这一教学方式,学生们可以对于数学有更深入地了解,并且能够有效地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三)注重教学细节,提高课堂效率
面对双减政策对于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课堂上要注意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及时地了解课堂中学生对于每一环节的反馈,认真把握课堂中学生表现出的每一个细节。教师应该不断使用各种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要注意课堂上的每一个细节,通过提前预演课堂、多媒体展示等方式,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提升课堂教学容量。在双减政策下,教师应该使用多种方式提高课堂效率,并且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减少其学习负担。
结束语
在双减政策的大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要从多方面进行改革。最主要的推动者就是教师,教师要积极改变传统枯燥无味的教学模式,采用针对性的教学策略,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学生减轻学习负担,从而促进学生真正提高对初学课堂的兴趣,保证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李勉莉.“双减”政策下初中数学教学策略探索[J].新课程研究,2022(10):126-128.
金伟. 双减政策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方式改革探讨[C]//.2021教育科学网络研讨年会论文集(中).[出版者不详],2021:781-783.
赵圣才.新课标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分析[J].数理天地(初中版),2022(09):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