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德育教育的策略
2021-07-13谢家喜
谢家喜
【摘要】学校教育的理想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全面和谐发展的核心是高尚的道德。用自身的道德品质、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从而在学生的心灵里埋下真善美的种子。教师对学生“严中有爱,爱中有严;严而有度,爱而有方”,扮演好诱导者和鼓励者的角色。放得下身段,和学生平等交流,帮助他们找出不足,激发他们的潜能,使之做得更好。让德育教育植根于现实生动的社会生活实践活动中。
【关键词】学校德育教育;人格魅力影响;爱心感化;有效性
学校教育的理想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而全面和谐发展的核心是高尚的道德。道德教育对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塑造良好的道德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小学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的前沿阵地,这就使得身为小学教师在注重学生文化知识积累的同时,一定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遵循儿童的年龄和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通过课内课外等多种形式,进行渗透式教育,抓好德育工作。
一、用自身道德品质、人格魅力影响学生
中小学生具有可塑性大、模仿能力强的特点,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被学生模仿。教师的道德水准决定学生的道德水平。德育是靠教师来实现的,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具有高尚师德、内心阳光的人,才能用自身的道德品质、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从而在学生的心灵里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同时,每一位教师都是从学生时代成长起来的,都会明白“要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所以,我们就要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可能对学生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你吃完早餐随手扔垃圾,或在课堂上吸烟,学生可能爱护公共卫生吗?你公开羞辱成绩不好或行为习惯恶劣的学生,学生可能公平有礼地对待他人吗……当口头上说的是一套而行动上是另一套的时候,这就会毒害年幼的心灵,助长漠不关心的思想。因此,严峻的现实要求我们“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首先要塑造好自己的灵魂,才有资格去教育一批批道德品质尚未定型的祖国的花朵们,否则就毫无说服力甚至贻笑大方。一个人的良好德行形成的过程,更多的是一个个榜样力量潜移默化的过程,我们常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这个道理。
二、用无私的爱感化学生
陶行知先生說过:“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由此可见,教师的爱多么重要啊!教师的爱是一种力量、一种品质,是教育成功的秘诀。可以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就没有学生的一切;没有爱,教师的工作也就失去了意义和价值。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爱是基础,爱是本质,爱是师德的核心,爱是教师最基本的行为准则和道德准则。在德育工作中,教师不仅要爱聪明、漂亮、健康、学习好的学生,而且还要爱反应迟钝、调皮捣蛋、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杜绝偏爱优生与歧视差生。“植而不修则歪,教而不育则差,育而无方则罔。”学生不是完人,更不是超人,犯错误是学生的特权,是他们成长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正常现象。我们只有对他们“严中有爱,爱中有严;严而有度,爱而有方”,就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实现教育的目标。
三、了解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激发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坚信:“人的天赋、可能性,能力和爱好确定是无可限量的,而每一个人在这些方面的表现又都是独一无二的。”世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每个人都是以独特的个性存在着的。每个孩子由于先天性主观因素和后天客观条件的制约,性情迥异。我们教师只要扮演好诱导者和鼓励者的角色,就能使之有个性地发展。
我班曾有位同学,平时上课不举手,作业任务十有八九不完成,有时还骗老师放在家里,学习成绩不怎么样,还动不动就发脾气。不论对与错,是与非,凡是触及他不愿意做、不想做的,或稍有不顺心的,就横眉冷对。面对这样的学生,任何人的劝说都无济于事,真令我头痛不已。记得那次,该生因在课堂上多次乱吵,批评无效之后,被任课老师叫进了办公室,让他在墙边反思。他无聊地抚弄衣角,毫无羞愧之心。我正在批改作业,瞧他毫不在乎的神态,就把他叫到身边,很诚恳地问:“上课吵闹被老师批评后,怎么还要吵。我实在不明白,你能告诉我吗?”他竟出乎意料说了句很有哲理的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惯”。当时,我很惊讶:学生真是人小鬼大。开口了就好办,虽然他在为自己辩护,但我还是肯定了他的话有一定道理,并故意夸大其词地表扬他有自己的主见。这时他脸上出现了得意之色。我并没将一通大道理灌输给他。只是当他无意地感受到老师也值得信任。以后,每当他犯错时总是心平气和帮助他分析原因,有进步时及时肯定。渐渐地该生脸上露出了天真的微笑,学习也在逐步提高。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该生在后来碰到我总是面带笑容与我打招呼,真令我感到欣慰。儿童的心灵是敏感的,它是为着接受一切好的东西而敞开的。如果教师诱导儿童学习好榜样,鼓励仿效一切好的行为,那么,儿童身上的所有缺点就会没有痛苦和创伤的不觉得难受的逐渐消失。作为教师,有时不经意的一言一行,都会从正面和反面影响学生的一生,改变学生的一生。教育是一种艺术,它容不得强迫,需自愿、自发,创造民主、和谐、宽松的教育氛围,能够保证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
四、放下姿态、寓情于理发掘学生
“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出伪君子。”“所有能使孩子得到美的享受、美的快乐和美的满足的东西,都具有一种奇特的教育力量。”小学生虽然年龄小,可他们在内心都有一种当“小大人”的渴望,并不甘心时时处处当“弱者”。在适当的时候,我们做老师的放低姿态扮演一下“弱者”,会激发学生的保护欲,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放低姿态,蹲下来和孩子交流,这样的老师最容易走进学生的心灵,拉近与孩子们的距离,才能发现孩子内心世界的真实想法,成为孩子最亲近的人。古语有云:“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唯有成为孩子的朋友,你说的话在他的身上才会变得灵验起来。你上课他才乐意听,愿意学。那还用担心学不好吗?担心孩子不服你管吗?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作为教师要放得下身段,和学生平等交流,帮助他们找出不足,提出改进措施,一定能激发他们的潜能,做得更好。
总之,现代德育工作要取得实效,提高学校德育的有效性,最关键的是从接受主体入手,研究学生在接受教育时的心理过程,从而确定学校德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要不断探索、学习、总结、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大胆地进行改革和创新提炼出更为有效的方法使德育教育践行于无痕处,让道德育教育植根于现实生动的社会生活实践活动中,促进少年儿童对道德的切身体验,才无愧于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