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信息技术环境下 进行小学科学课程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2021-07-13王海滨
王海滨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具有的优势被教师们青睐,展现出重要的教学价值。信息技术走进了课堂中,与小学科学课程内容融合,开展多样化、个性化突出的科学教学,成为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策略。小学科学课,在媒体的辅助下,生动活泼,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了学生的理解能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相结合,体现的不仅是信息技术的运用,更是教学方式的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科学;有效教学;策略
【正文】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也推动了教育领域的改革和创新,当今,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已经成为了一种必然的趋势。信息技术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情感激励以及丰富教师们的教学环境。这就意味着我们有更多对于知识探索的可能性,知识的传播速度更快,教授知识的方式也更为丰富。因此,对于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能够让学生在高度兴趣驱动的情况下去学习,使得教学过程更加有趣,教学效果更加显著。总的来说,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的结合,是在更系统、更完善、也更高效地情况下完成教学内容。但是,即使信息技术是如此有利的一种方式,在将两者结合的时候,教师们也必定需要通过一定的技巧训练以及恰当的策略指引,才能达到良好的融合效果,使得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能够在信息技术环境的支持下,真正达到有效,甚至高效。
一、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科学教学的现状
虽然,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的结合是必然的一个趋势,但是并不代表现在的情况就可以实现有趣、高效的课程教学。其由有三:首先,传统教学模式的僵化,改变非一日之旅。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教师作为知识的传递者,而学生是刻板的知识接受者,虽然近年来有不少的改善,但是改变是需要一个过程和一些时间的。并且由于升学的压力,许多教师依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完成任务,而缺乏时间和空间去学习和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其次,对于多媒体运用的方式过于单一和枯燥。对于一些教师来说,多媒体和信息技术只不过是将课本内容通过电脑屏幕进行展示,缺乏将知识真正灵动起来能力,因此,学生在当中无法感知到知识是生动的,更无法感知到科学是有趣的。最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没有被调动起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若果主体本身没有活跃起来,再多的知识传授都只能说过眼云霄。因此,教师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责任是学生自己,而非教师,而学生也是为自己而学。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不同的学习平台,不同的教学方式,不同的学习内容。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兴趣、爱好去进行针对性的选择。然而,在这个过程中重要的是,动起来,爱学习。
二、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科学教学的策略
2.1内容筛选,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作为传授知识的重要人物,应当敏锐认识到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机会,顺应时代的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培育好自己成为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的一员。而在当中重要的责任之一,就是要合理地利用好信息技术。合理,意味着对具有信息搜索的能力,能够找到相应的教学材料,同时,具有对材料进行筛选的能力。不仅如此,教师还需要对学生的兴趣和敏感区有一定的了解,通过寻找合适的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得学生能够在小学科学课程中看到导学就眼前一亮,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随之跟进教师的引导,带着好奇学习科学知识。
比如在进行天气的第一课《我们关心的天气》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选取合适的视频内容,通过多媒体播放的形式去动态展示天气的不同种类。同时,可以加入游戏“晴天,多云,大雨”提升课堂活跃气氛。首先,教师可以收集不同天气状态的视频,如“大雨”、“晴天”、“多云”等,以及准备好游戏规则。其次,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播放,让学生回答出视频当中是属于什么天气,并给予一定的天气名称指引。再者,告诉学生游戏规则,后续会随意播放天气的视频,而当“晴天”出现的时候需要拍拍头,出现“多云”天气要环抱自己,出现“大雨”天气需要拍大腿。做错动作即为输,而视频的播放切换速度会有变化。最后,分享结论今天学习的天气类型。
2.2技术展示,培育创新意识
信息技术能够提供图像、映画、声音等的视觉、听觉触感。其展现模式远不仅仅只是PPT播放这么简单,更有教学程序的演示能够提供互动。而在今日,信息技术也远不止只是课堂的电脑信息技术,更有手机的操作。其拉近了我们人与人之间距离也拉近了学生与知识之间的距离,更是拉近了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距离。因此,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科学教学远不是课堂上完成了课堂任务就完事了,学习的巩固,新知识的预习,都能够通过信息技术进行。因此,我们需要将信息技术的运用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在深度的運用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就是互动学习的过程,在互动中,学生能够通过“对”、“错”进一步掌握好知识,区分好自己知识薄弱点,更好更高效地学习,同时,在巩固好基础的前提下,进行创新创造。
比如在进行溶接的第一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采用利用能够互动的小程序,并且发到家长群当中告知这是一个互动的作业。首先,教师与学生在课堂当中做小实验,每个学生面前都有水、食盐、沙子等材料,引入今天的主题——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其次,让学生自由尝试,反馈结果。再者,教师通过小程序的展示,提出更多“可溶”、“不可溶”的物质,让学生拥有更多的了解。最后,总结今天学习内容,并告知小程序已发群,课后回家可以进行自由探索,下一次的课堂希望能够补充更多在水中可溶和不可溶的物质。
【结束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科学的教学必定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但是我们需要做的是,清楚把握现代信息技术模式和小学科学教学结合的情况,即其目前面临着传统教学模式的僵化、多媒体运用的方式过于单一和枯燥以及学生主动性调动不足等问题。以及在这种背景下,需要针对性地利用好信息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深度运用信息技术打好知识基础进而鼓励创新等措施,使得教学相长,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科学课程能够更高效进行。
【参考文献】
[1]王子瑫.基于智慧教室环境下信息技术课程有效教学模式的研究[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9(10):251-253.
[2]欧阳思聪.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有效教学[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16(0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