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儿童哮喘健康教育模式研究现状
2021-07-12邹金梅郑国燕
陈 旭 邹金梅 郑国燕
(四川卫生康复职业学院,四川 自贡 643000)
哮喘是儿科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是由多种细胞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易反复发作,常伴有咳嗽、喘息、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影响患儿身心健康[1]。儿童是哮喘高发人群,目前全球儿童哮喘的患病率约为14%[2],其中,我国主要城市城区约有3.02%的儿童患有哮喘[3]。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做好哮喘患儿的疾病控制十分重要。但目前,我国儿童哮喘的控制率较低,同整个亚太地区相仿,与发达国家及哮喘治疗的总体目标存在较大差距[4]。健康教育是患者获得疾病相关信息的重要方法,可增强患者疾病防治信念、提高健康水平,具有低投入、高产出的优点。研究显示,对哮喘患儿及照护者进行早期健康教育,不仅可以减少患儿急性发作次数、住院天数,改善患儿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也可提高患儿及照护者对哮喘治疗知识的知晓率和管理能力,降低医疗成本和经济负担[5-6]。目前,我国儿童哮喘教育者主要运用全程健康教育模式、PDCA循环理论模式、知信行(KAP)健康教育模式、健康信念模式、同伴教育等对哮喘患儿及照护者进行健康教育指导,但如何达到健康教育的最佳效果,目前还没有公认的模式。本研究就目前我国应用较多的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现状进行文献综述,以期为我国儿童哮喘健康教育的开展提供参考依据。
1 全程健康教育模式
全程健康教育模式遵循“以患者为中心,以人文本”的原则,从患者住院开始一直持续并延伸到出院后,每个阶段教育内容的侧重点不同。虽然该模式在我国起步较晚,但目前被广泛应用于糖尿病、高血压、脑卒中等慢性病的健康管理中,在哮喘中的应用主要被用于提高患者对哮喘疾病的认知和对规范治疗的依从性。李海荣[7]研究指出,在入院及住院期间对哮喘患儿及照护者进行系统的哮喘知识宣传教育,且在患儿离院后不定期随访时实施健康教育指导,可明显减少患儿哮喘急性发作次数、减少患儿因哮喘发作再次入院次数。国内一项RCT研究中纳入100例哮喘患儿,对干预组实施全程健康教育,对照组实施常规健康教育,干预6个月后发现干预组药物治疗依从性、哮喘控制率和肺功能均优于对照组[8]。全程健康教育模式从院内延伸至家庭,联合电话、网络和上门随访的形式,提高教育频次,丰富教育模式,可长期提高儿童哮喘控制率,保证患儿良好的身体健康状态,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但是干预时间较长,需要较大的人力和财力投入,且随访效率有限,若要大范围地实施有一定的难度,有条件的医院可以根据患儿病情选择性开展。
2 PDCA循环理论(plan do check a ction,PDC A)
PDCA循环理论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采纳并推广普及的,被广泛用于质量管理的标准化、科学化的循环理论体系。PDCA循环理论强调如果对结果不满意就退回计划阶段,结合实际情况制订新的计划,如果对结果满意就对处理方案进行标准化,形成标准的质量控制体系。PDCA循环理论以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四个阶段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保证质量螺旋上升[9]。该理论不仅在护理质量管理工作中应用广泛,同样在慢性病的健康管理中应用较广。徐红贞等[10]将PDCA循环应用于儿童哮喘健康教育,实时检查干预效果,并根据患儿及照护者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干预措施,实现了健康教育与护理干预的全程化、规范化、个性化,提高了患儿及照护者的自我疾病管理能力,减少了患儿哮喘急性发作次数,有效地促进了患儿肺功能的恢复。张文等[11]在儿童哮喘雾化吸入治疗过程中给予基于PDCA循环理论指导的强化护理干预,并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结果显示,患儿及照护者治疗的依从性得到提高,患儿病情被有效控制,患儿及照护者对干预服务的满意度也明显提升,研究结果与徐红贞一致。李丽雪[12]对86例哮喘患儿运用PDCA循环进行护理干预发现,试验组的各项护理质量评分和照护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可见,开展PDCA循环健康教育,使健康教育实施者知道做什么、怎样做、何时做,不仅控制了病情,也提高了患儿及照护者的满意度。但PDCA循环理论需要实施者具有较强的提升业务能力和护理质量的自觉性,对实施者的要求较高,且目前我国对于PDCA循环理论在哮喘患儿中的应用研究多为横向研究,缺少纵向对比研究。纵向对比研究可作为哮喘健康管理者后期研究的方向。
3 知信行(knowledge attitude practice,KAP)健康教育模式
知信行教育模式是目前我国健康教育中相对完善、综合性较强、应用范围较广、且较为成熟的改变人类健康行为的模式。“知”指的是知识、认知;“信”指的是信念和态度;“行”指的是健康行为。其中,知识学习是行为的基础,信念转变是改变行为的动力,而行为改变是最终目标[13]。学龄期儿童认知水平、理解分析能力逐渐增强,是接受教育和塑造健康行为的重要时期。研究显示,应用知信行理论对学龄期哮喘患儿进行健康教育可明显改善患儿自我管理行为和提高用药依从性,促进哮喘有效控制,减少哮喘急性发作次数,改善患儿肺功能[14-15]。家长作为哮喘患儿治疗的主要监督者,其健康知识水平和健康行为态度对患儿病情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杨德彬等[16]通过对180例哮喘患儿家长的知信行问卷调查和对其干预效果研究分析后指出,医护人员为患儿家长健康知识获取、药物吸入方法指导的主要人员,应结合患儿家长个体特征开展针对性健康教育措施,有效提升患儿家长疾病控制KAP评分及遵医行为,从而改善哮喘患儿预后。但目前患儿照护者对哮喘的KAP现状并不理想,尤其是年龄较低、文化水平较低、男性家属。在后期的研究中对这类患儿及家长的健康教育应该加大力度和做更多的思考与探索。
4 健康信念教育(health belie fmodel,HBM)模式
健康信念模式(health belief model,HBM)通过观察受试者个人心态和信念实现健康目标[17]。该模式目前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社区、学校,主要涉及慢性病患者、癌症患者和普通人群的健康行为的建立与提升,效果良好,验证了其在不同领域的适用性和有效性。相关研究显示,在健康信念模式指导下给予哮喘患儿及照护者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健康教育,可以改善患儿及照护者疾病管理状况和哮喘控制水平。在哮喘患儿院外指导过程中,健康教育者可通过增强患儿及照护者对抗疾病的健康信念,促使其采取健康行为,从而提高患儿和照护者对疾病的管理能力,最大限度地控制疾病,这样不仅使患儿受益,同时减轻照护者的经济及精神压力[18-19]。健康信念模式是改变不良行为、促进健康行为的常用理论模式,也是第一个解释和预测健康行为的理论模式。人具有社会属性,其行为常会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但该模式研究过程中重点强调受教育者信念的改变,忽略了社会环境因素可能会影响健康行为的情况,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5 同伴教育
同伴教育是指具有相同背景且有着相似身体状况或经历的人在生活实践和情感方面的沟通交流与互相帮助[20]。同伴教育先后被应用于戒毒、心理健康、药物滥用、安全性行为、反对家庭暴力、技术培训、医院及社区健康教育等方面。相关研究显示,实施同伴教育可提高患者及照护者控制疾病的积极性,缓解其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的心理状态[21]。学龄期儿童具有好奇心强、喜欢模仿、可塑性好等优点,当他们处于相同环境中,会主动模仿和学习同伴表现出来的某些行为,通过同伴间的互相学习来改变自身行为。但学龄期儿童注意力相对分散,自我约束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对学龄期儿童行为的长期改变常需要在他人的指导帮助或鼓励下完成。儿童互助是一种常见的同伴教育模式,主要形式有小组模拟游戏、案例教育、经验交流及分享。哈海霞等[22]在哮喘儿童疾病的控制中,通过儿童互助的形式,让儿童间相互合作学习、分享哮喘控制经验,提升了患儿健康管理能力。黄彩秀等[23]实施同伴教育时先选取1名呼吸科医生和2名呼吸科护士组建了健康教育团队,然后选择了1名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且积极配合的患儿作为同伴教育组长,由健康教育团队对同伴教育组长进行培训,培训合格后,组长再在同伴中进行经验分享,效果良好。同伴教育联合家庭护理干预可提高患儿哮喘自我管理水平和改善哮喘控制情况[24]。同伴教育既是集中健康教育的体现,也是个体化教育的重要补充,具有宣教范围广,受益群体大等优点,但同伴教育需要有积极的组织者和带动者才能聚集在一起,也需要受教育者的积极参与。
6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儿童哮喘健康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健康教育模式也呈多元化发展,教育目标从简单的知识传授逐渐向行为改变转变,以患儿及家长为中心、个性化的教育模式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这些教育模式对哮喘患儿均起到积极作用,可为医护人员对儿童哮喘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但各种教育模式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优势和局限性,不同年龄段患儿的认知、文化水平、身体状况等均有差异,目前尚未形成适合不同年龄段哮喘患儿的标准健康教育体系,缺乏系统完整的研究文献和有深度的前瞻性、拓展性研究。如何将以上各种模式应用于不同年龄段患儿,以提高健康教育效果、预防哮喘复发是哮喘教育者、管理者今后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