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中民族打击乐功能初探
2021-07-12郭佳佳
郭佳佳
中国戏曲源远流长,戏曲伴奏中打击乐的作用和地位不可小觑。中国民族打击乐器种类繁多,不同地区的民族风俗各异,表现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凝聚着中华民族的艺术审美和历史情怀,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戏曲中的民族打击乐运用各不相同,比如京剧中是由铙钹、板鼓、大锣和小锣构成,他们在戏曲表演中发挥着不同的功能。
铙钹是百姓熟知的打击乐器。圆形铜制品,两片相击发声。铙的“突”小,钹的“突”大,分别占直径的五分之一和二分之一。铙钹音色哑闷,色彩不明,但是在乐队当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武场中更是起着支撑的作用。铙钹在演奏中起到力挽狂澜的作用,它决定了演奏中打击乐的整体水平,即使其他打击乐水平一般,铙钹也能让整体效果增色。这是由它独特的音色决定的,不同的演奏方法发出的音色也不同,多用于情感低郁、气氛悲沉的剧情。铙钹的演奏有“轻击、重击、搓击、揉击、颤击、捂击、捂音、沾边、捂搓”等多种类别方法。不同方法表现不同的效果,比如沾边营造戏曲中意犹未尽的氛围,捂音多用于京剧演员亮相,搓击用于亮色和连贯感的锣鼓点中。总之铙钹在表现主题、刻画人物心理活动、营造环境氛围上有很大的作用。在四个常用民族打击乐器中,铙钹起到带动和配合的作用,所以有“一铙钹救全剧”的说法。铙钹响亮的音效是戏曲的“精气神儿”。
锣作为中国民族乐器,有大锣、小锣之分。大锣呈圆形,锣的面积较大,直径约三十厘米,由铜制成,无固定音高。小锣又称手锣、京小锣等,也是圆形、铜制,但锣的面积较小,直径约二十厘米,所以称小锣,固定音高。小锣用薄木片敲击,打法也与大锣相似。大锣音质高亢、宏亮、粗犷,演奏方法有重击、轻击、打边等,可用来渲染剧情气氛、增强戏剧节奏,在戏曲中多表现角色情感的突变,在武将的上下场和渲染欢乐的、紧张的、战争的场面和氛围时也多用大锣。小锣音色清朗柔和,在戏曲中常以各种打法来配合演员的动作和人物的上下场,起到烘托气氛的作用。此外还有开道锣、筛锣等,在戏曲演奏中各司其职,负责表现开道、模拟音响等。
板鼓是整个戏曲乐队的统帅。板又称手板,负责节奏。鼓有单皮鼓和大鼓。鼓心的声音低沉,鼓边的声音高亢。板和鼓由一人操控,板和鼓形成更好的和声。板鼓演奏贯穿在戏曲的整个表演中,指挥其他所有乐器的演奏,在戏曲中推动角色情绪、渲染场景氛围,常用在升堂、升帐、起更等场景。板鼓富有节奏的表演方式,能有效衬托戏曲声腔,为观众提供听觉享受。比如《智取威虎山》中板鼓配合其他乐器的起承转合,在板鼓的领奏下把战争场面立体地呈现出来,负责在杨子荣出场时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人物果敢坚毅、有勇有谋的形象。板鼓多变的节奏也鲜明地呈现出战斗双方的情况,板鼓的表现力增强了戏曲的艺术感染性。
戏曲的程式化决定了锣鼓经,更多时候打击乐器是配合演奏的。不同的场景、不同的人物、不同的剧情配合相应的锣鼓经,才形成戏曲整个系统而完善的体系。戏曲的程式化艺术特点决定了锣鼓经的程式化,在表演中配合动作、念白、唱腔都有相应的演奏方式,一点不能乱。比如《挑滑车》中要用高宠的起霸锣鼓,表现人物的英勇霸气,在《林冲夜奔》中要用林冲专用的走边锣鼓,表现夜晚神秘的氛围和人物急切的心情。戏曲中演奏的程式化是剧种历史发展中经验的总结,是能够最佳呈现艺术效果的方式,因此在發展和创新的过程中要保持本体的艺术魅力。中国民族打击乐拥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在戏曲中发挥着各自的舞台作用和艺术魅力。人们常说一台锣鼓半台戏,可见戏迷们对打击乐的钟爱。民族打击乐在兼容并蓄中发展,如今在现代戏中也常见它们的身影,相信还会有更广阔的未来前景。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评剧艺术中心)
责任编辑 岳莹 王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