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核心素养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思考

2021-07-11王金芳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小学核心素养

[摘 要] 在新课改的推动下,小学基础教学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核心素养这一理念逐渐走进大众视野。该理念以素养为核心,强调教师在讲授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其正确、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建立。在此基础上,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性尤为凸显。

[关键词] 核心素养;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

小学生正处于构建价值观念、养成道德品质的关键时期,其认知结构尚未成形,对世界的理解还比较浅显。与此同时,他们又是建设国家、推动社会发展的人才基础。因此,加强对小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势在必行。教师应尽其所能地向他们传递正确、科学的思想观念,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德行理念,促进其核心素养与优秀品质的形成,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栋梁之材。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问题出现的原因

(一)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制约

受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许多小学教师在讲授道德与法治知识时依旧以“迎接考试、提高成绩”为最终的任务目标,盲目地追赶课程进度,一味地根据阅卷经验讲解课程的重难点、易错点。在这种模式下,学生机械地根据教师的要求生硬地记忆知识、背诵理论。换言之,教师过于传统刻板的教学理念制约了学生的思考,无法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的乐趣。甚至,有学生因教师的课程要求过于强硬、教学模式过于死板,产生厌学情绪,表现出逃避课堂、不愿与教师交流的行为。

此外,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手段与当今社会是脱轨的、不相符的。如果教师一味地以传统方式讲授课程知识,势必会使学生的学习与实际应用相偏离,学生也就无法学以致用。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热情自然会减弱,教学质量与效率也难以提高。

(二)师生核心素养意识的淡薄

虽然新课程改革的提出已经有一段时间,“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一理念也早已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中被强调,但是,观念的转变与政策的落实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师生共同付出长久的努力。在当前的教学环境中,仍有一些师生还没有形成明确的以核心素养为中心的教学、学习意识。师生意识淡薄、概念掌握不清晰,合理、科学的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目标便难以实现。

具体而言,由于对核心素养缺乏明确的认知,教师依旧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手段,学生的学习依旧靠“死记硬背”。在这种课堂上,理论与实践是相互独立的,学生无法将所学付诸实践。同时,在师生核心素养意识双双淡薄的情况下,学生无法对教师的教学给出良好的反馈,久而久之,教师的授课积极性逐渐降低,课堂效率也随之越来越低下。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策略

(一)正确认识核心素养,提升教学水平

对小学生来说,教师不仅是知识学习的引导者,还是他们生活上的领路人。要想提高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效率,助力小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教师首先要正确认识核心素养。教师要深入分析新课标的任务要求,结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科特征设置阶段性任务目标,并以核心素养为起点,在讲解知识时向学生传递正确、科学的思想观念,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教师要意识到学生对自身行为模仿的倾向,时刻注意自身形象和行为举止,为学生树立榜样,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行为,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与行为模式。最后,教师要不断地提高授课水平。因此,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力度,为教师借鉴他人的优秀经验搭建平台。教师也应该形成自主学习与创新的意识,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客观地认识核心素养的理论内涵和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课程本质,进而在教学活动中有的放矢,给予学生正面、积极的引导。

(二)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事实上,道德与法治课程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道德、法治是为了制约人们的不良行为、构建和谐社会而存在的。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只有将课程内容和生活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要转变“知识本位”的传统理念,重新树立“学生本位”“生活本位”的理念,用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能力、贴近生活实际的方式讲授教材内容。

以“我们在公共场所”为例,这一单元的内容与生活密切相关,教师在讲解时有必要联系生活实际。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带到公共场所,引导他们观察公共场所的现象。这样,学生便能直观地明白在公共场所“乱扔垃圾”“插队”“大声喧哗”等行为都是不对的。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将学生带回课堂,向其传授“社会生活是大家的,我们要爱护公共环境”等知识,進一步培养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这样的课堂可以更理想地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更高效地实现核心素养教学的目标。

(三)鼓励实践探究活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忽略学生的实践探究活动,是传统道德与法治教学低效的原因之一。要想克服这一困境,教师就必须重视实践探究活动的意义。虽然小学阶段的学生认知能力普遍欠缺、理解能力较差,但是,他们活泼好动、探索欲旺盛的性格特点为实践探究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便利。在授课时,教师可以选择合适的内容引导小学生开展实践探究活动。在实践探究活动中,学生需要自主学习,适当地与他人开展合作,其自主学习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合作能力均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这与核心素养教育理念不谋而合。

以“我在这里长大”为例,在讲解完基础知识后,教师可以给小学生布置“拍摄视频短片”的实践任务:学生自行拍摄家庭生活或其他生活的视频短片,记录生活片段。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视频,分享心得体会。通过拍摄生活短片,小学生对“家”“邻居”“生活”等概念的理解可以更加深入,其自主学习与实践能力也得到提高。同时,对于学生的实践探究结果,教师应及时反馈并尽可能地给予积极的评价,及时纠正其不当行为,增强其学习自信,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四)模拟情境,促进学生的情感迁移和思维养成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目标不仅在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感,还在于提高学生的法律和自我保护意识。因此,在讲授法治部分的知识时,教师要注意情境的构建,使小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相关的法律知识,促进其法律思维的养成。

以“法律保护我们健康成长”为例,教师在讲解时可以模拟相关的违法情境。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呈现违法行为对人身造成的伤害、对生活造成的不良影响,使小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违法的危害和法治的重要性。进而,教师再引导学生结合亲身经历或见闻,继续探讨法律对生活的影响。此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模拟“购物受骗”的情境,让学生结合所学的法律知识维护自己的“消费者权益”。在教学中,教师将情感迁移与实践探究有机结合,可以促进学生的知识把握和思维建立,实现核心素养的教育目标。

综上所述,为从根本上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和授课方式,以新的态度、新的方法构建全新的课堂,以符合小学生认知水平、身心发展需要的方式讲解知识。

参考文献

[1]刘汝敏.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8(7):25-27.

[2]马辉.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与核心素养的关系[J].华夏教师,2018(19):21-22.

[3]刘莹.小学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8(17):226-227.

[4]张剑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途径分析[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8(6):141-142.

[5]宋雪春.基于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甘肃教育,2018(16):124.

[作者简介] 王金芳(1976—    ),男,福建南平人,松溪县溪东中心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小学核心素养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几点反思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