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班级管理中如何实施有效的德育工作
2021-07-11魏鹏荣
魏鹏荣
摘 要:当前国家教育部门更加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要求班主任不仅重视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还需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从而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关键词:班主任;德育;策略;素养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各个行业对人才的培养要求越来越高,不仅需要具有丰富知识和良好能力的技能型人才,更需要德才兼备的人才。这也给初中班主任的德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德育工作在学生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德育工作是教育教学的工作核心,作为学校的基础管理环节,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时,通过切实有效的手段进一步开展德育工作,将核心素养落到实处,不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并实现知行合一。
一、班主任实施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班主任对学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对学生进行德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根据初中阶段学生的成长和发育特征,班主任加强德育显得非常重要。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身体和心理发展的关键而重要的时期,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相对欠缺,情绪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这一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和烦恼,面临巨大的学习压力,叛逆心理较严重,并且由于外界因素的影响和诱惑,许多学生追求所谓的个性。因此,學生的自我意识相对较强,并且缺乏团结合作意识和精神。在当前信息化发展环境下,初中阶段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多种多样,思维较为活跃,并且缺乏较强的辨别能力以及自控能力,这需要班主任进行科学的指导和教育。班主任要充分了解学生,充分把握学生的成长特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德育,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品格和道德意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班主任开展德育工作应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努力寻找德育新方法,从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为国家培养高质量人才。
二、开展德育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策略
1.班主任自身要发挥示范榜样作用
作为班主任要进一步转变自我的教育观念,提升自身德育素养,除了思政课堂教学,班主任继续肩负起对学生道德教育的责任,既要关注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为学生打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时时提醒学生良好的日常养成。还要切实利用好每一次的教育时机,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提高判断力,引领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作为班主任要以身示范,以自我的表率作用来发挥人格魅力,将德育工作作为行动指南,改变传统观念,以德育为先,进一步向学生输入正能量的价值观念,不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教师自身还需要不断提升素养,提高道德品质。
2.正向评价,培塑信心
对于初中生来说,其性格比较个性化,渴望得到教师的肯定,但是在判断能力上还比较欠缺,比如自控力较差,难免会有一些毛病和习惯没有改正过来。作为班主任,不能一味地盯着学生的不足看,更需要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与长处,激发其充分发挥自我才华的同时,也巧妙地对学生身上存在的一些能力上的薄弱点、行为上的欠缺点进行有理有据的耐心说服。如此,基于尊重,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循循善诱,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以及在一言一行中自觉践行文明习惯。教师多正向引导学生,给予鼓励、肯定、激励,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进一步挖掘学生的个人潜能,不断扩大优点,把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变成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亮点。
3.开展活动渗透德育
班主任将班会课作为德育工作开展的有效载体,进一步利用班会课呈现学生所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以主题讨论会的形式进行,或者是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手段引入话题,如多媒体课件、视频、图片、歌曲等,让学生感受到班会课的趣味,同时,这一主题班会所阐述的内容也能引发学生的共鸣。学生围绕关心的话题进行思考、分辨、讨论,最终形成正确的认知。由此,学生在这样的一种讨论会中积极地阐述自我的观点,并且在倾听他人的正确想法中相互借鉴、取长补短,让德育无声地进入学生的心中,使学生心灵受到启发,思想得到指引。
4.借助合力,加强德育
班级开展德育工作,不单单是班主任的任务,更是家庭社会的责任,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三者德育合力的网络,邀请家长以及社会各界相关人士进一步走进学校、走进班级,参与到学生的品德教育上,以家长会、家庭教育讲座等形式形成教育合力,进一步让德育工作形成齐抓共管的态势,由此不仅加强了家园之间的联系,也促进了学生的社会性。通过联系实际所进行的各种德育,能使学生感受到这一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也能让家长意识到德育对自己孩子的成长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共同构建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凸显德育实效。
可以说,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良好品德、文明言行的关键阶段,班主任一定要把握实际,切实将德育贯穿于班级管理工作中,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核心素养,使学生真正成为未来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参考文献:
庄晓华.以班主任为主导的初中德育教育策略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