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社会责任感的有效途径
2021-07-11孙小玲
摘 要:社会责任是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构成,针对目前学生普遍存在的社会责任感缺失的现象,结合学生的心理发育特点和生物学科的特点,提出如何在教学中渗透社会责任感的教育,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社会责任感;初中生物;核心素养
一、背景及问题
从古至今,在我国社会发展中不乏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从岳飞的精忠报国,到抗日战争涌现的大批革命烈士,正是由于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促使他们击退敌人,保家卫国。随着教育部“学科核心素养”这一概念的提出,核心素养逐渐成为评价学生的重要标准和导向。核心素养是科学育人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是通过学习逐步形成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四个方面: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因此,社会责任教育不论在核心素养的培养,还是作为中华传统美德的构成中都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学生每天从网上、手机等渠道获得的信息五花八门,价值观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学生却越来越缺乏社会责任感,如对他人漠不关心,对国家大事置身事外,自私自利,逃避责任,社会意识参与淡薄等。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接班人,教育部也提出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理念,其中有一项就是要落实学生的“社会责任”的培养,因此加强对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至关重要。
二、教学中渗透社会责任感的有效途径
1.善于挖掘教材中隐形资源
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除了生物学重要概念以外教材还体现了社会责任感形成的隐形资源。每篇新课的开头,教材设计了“想一想,议一议”,如人教版七上在“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提到了DDT农药的使用,由于食物链的富集作用,连南极生物的体内也含有DDT,从而引起学生的思考。生态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人类的行为也会通过食物链影响到其他生物的生存,人类要反思自己的行为。在章节的课后,教材还设置了“科学·技术·社会”,介绍了“生物圈Ⅱ号”。“生物圈Ⅱ号”模拟了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但是这个生态系统只维持了一年就崩溃了。这告诉我们,地球是目前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和环保意识。
2.联系社会热点,关注国家大事
生物是一门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自然学科。生物学科源自现实生活,并指导生活实践。教师在教学时,应将生物学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如在教授八下第八单元健康地生活第一节“传染病及其预防”时,传染病的流行基本环节和预防措施是本节课的重点。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分为三种: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如戴口罩主要属于切断传播途径,将传染病患者隔离属于控制传染源。在这种实际情境的参与下,引导学生关注实事,关注生命健康,为自己的生命负责,为他人负责!
此外,有些试题与社会热点息息相关,教师也可以加以利用。例如,2020年福建省生物中考试题第30题,这道题涉及“稻田养蟹”的新型生态种养模式。命题者以陈星飞、张增杰发表在《应用生态学报》的稻田养蟹模式的生态经济分析这一文章为依据,将时事热点与科技论文结合进行命题。学生需要从给出的食物网分析水稻和河蟹之间的关系,水稻能为河蟹间接提供营养物质和栖息环境,河蟹能帮水稻去除害虫和杂草,其产生的粪便又能提高土壤肥力。最后,与传统的施肥相比,让学生作出判断,这一生态种养模式更环保、更经济。在关注社会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应用生物学知识去解释生物学现象,顺其自然地实现社会责任感的渗透。
3.丰富第二课堂
丰富的学习形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避免“填鸭式”枯燥的教学,因此教师应在课余时间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研究表明,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学生亲身参与,能够开阔视野,在实践中有所感悟。
如在学习了种子萌发的过程后,可以指导学生展开“污水对绿豆种子萌发的影响”探究实验。随着城市的发展,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时刻影响着周边河流的水质,进而影响水中生物的生长发育。通过设计对照实验,可以得出污水处理组的绿豆种子的萌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萌发率。学生真切地体会到水污染对生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有的动物甚至会出现畸形或死亡,从内心自发形成保护水资源的意识,提高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三、结语
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新时代对学生的要求,教師要在利用各种手段在教学中渗透社会责任感教育,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正确的价值观,落实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董琪琪.高中生物教师对生物学核心素养的认识和实施现状研究[D].石河子:石河子大学,2020.
[2]白利霞.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社会责任的实践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20.
[3]辛怡.基于生物学核心素养的高中生社会责任调查与教学对策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20.
注:本文系2019年漳州市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研究课题“生物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核心素养的探究”(编号:ZPKTY19025)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孙小玲,女,福建漳州龙海人,福建漳州华侨中学(漳州三中分校),初中生物教师,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