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真假宝玉,真假你我

2021-07-11岳炜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1年15期
关键词:教育启示解读红楼梦

岳炜

〔关键词〕红楼梦;教育启示;解读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15-0075-01

《红楼梦》里,有两个宝玉。 一个贾宝玉,一个甄宝玉。一假一真,相映成趣。很多人只知贾宝玉,不知甄宝玉。这也难怪,在曹雪芹仅存八十回的《红楼梦》中,甄宝玉并未正式出场,而只是被提及名字,以及在贾宝玉梦中出现。所以又有人认为,这个角色,实在多余。其实不然,就在第二回,当贾雨村与冷子兴在闲谈中提起甄宝玉这个名字时,脂砚斋有一句批语说:“甄家之宝玉,乃上半部不写者,故此处极力表明,以遥照贾家之宝玉。凡写贾宝玉之文,则正为甄宝玉传影。”

“上半部不写”,意思就是“下半部要写”,而且还会以重要身份出现。“凡写贾宝玉之文,则正为甄宝玉传影”,也就是说,整部书中,作者真正要写的,其实不是贾宝玉,而是甄宝玉。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真相”如此重要,那为何还要用贾宝玉这个“假相”来“传影”呢?这是受现实环境的影响。曹雪芹写小说,是要回顾自己的亲身經历,但由于政治因素,又不能直笔而录,所以把真实的自己,藏在下半部,等读者完全进入这个虚构的故事后,再让自己走出来。正所谓: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关于作者写作背景的问题,红学家们的讨论已经够多了,咱们暂且不说。我们还是从小说内容来聊聊成长。

作者如此安排真假宝玉这样两个性情志趣一致的角色,大可玩味。仔细想想,这一假一真两个主人公形象,合在一起,其实就是每一个真实的你我!东方的哲学认为,一阴一阳谓之道,万事万物都是分两面对立而又统一存在的。弗洛伊德也认为,一个人其实有两个“我”,一个是跟别人接触的公开的“我”,还有一个是自己活动空间里那个私密的“我”。这两个“我”合起来才是一个真正的“我”。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大观园里的那个贾宝玉,是作者内心世界里的宝玉,是一个面;而金陵城甄家的那个宝玉,则是活在现实生活中的宝玉,是另一个面。所以,在整部《红楼梦》的前半段,真实的宝玉是不出场的。而到了后半段,“真事欲显,假事将尽”(脂砚斋语),甄宝玉将在一些更加接近现实的情节中出场,来亲自参与故事的结局。

作者如此笔法,自然高明之极。而这样的铺设,也为我们剖析生命成长打开了一扇门。

一个人的成长,最核心的任务,就是要完成两个“我”的和谐共处。比如,在教育过程中,孩子的天性特点,内心的质朴和纯真,即那个自由世界里的“我”,既要受到重视和保护,又需要有道德、规则、法律来约束。而社会规范里的“我”,为人处世的言行举止,既要合情合理、合法合规,又要坦坦荡荡,不失真诚。能在这两个“我”之间寻求到最佳制衡,就是最理想的成长状态。

今天的未成年人教育中,所有出现的问题,根源都在这里。很多时候,我们过分强调保护天性、张扬个性,对孩子宠溺过度,而忽视了道德和规矩的约束作用,导致孩子“无法无天”,成为贾宝玉那样的“混世魔王”。而另一种情况则是,我们不顾孩子的性格特点和内心感受,拼命地去塑造一个身边环境认可的好孩子、乖孩子、小大人,又往往导致孩子埋藏个性、抛弃主见,甚至压抑自己的情绪,丧失独立生活的能力,最终导致一系列问题。

可以说,外在的行为状态,即“假我”,是处事的“底线”;内在的天然个性,即“真我”是做人的“高度”。守住“底线”,挑战“高度”,才是成长成才的最佳状态。

这也是王阳明“致良知”思想的最好诠释。《红楼梦》里,像贾雨村、王熙凤这样善于钻营、八面玲珑的人,很早就丧失了张扬个性的意识和能力,在“底线”上耗费了一生精力,却不得善终。而像林黛玉、晴雯这样纯情、率真又孤傲的人,却在与现实的碰撞中,伤痕累累,郁郁而终。

是的,平衡好“假我”与“真我”的关系,守住处事“底线”,追求个性“高度”,做起来确实不是那么容易。然而,只要时时检视自己,日省吾身,遇到难题,让两个“我”坐下来好好地聊一聊,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真假宝玉,真假你我。人生在世,随时随处,都有另一个自己如影随形,没有真假。

(作者单位:山东省泰山教育创新研究院,潍坊,261000)

编辑/刘 芳 终校/刘永胜

猜你喜欢

教育启示解读红楼梦
细品《红楼梦》中的养生茶
假如《红楼梦》也有朋友圈……
续红楼梦
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学科特点及发展趋势研究
数字媒介下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育启示
纽曼的大学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特色的解读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