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庭教育视角下校园欺凌行为的影响因素及防治策略

2021-07-11乔乙桓张惟嘉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1年15期
关键词:家校沟通校园欺凌家庭教育

乔乙桓 张惟嘉

〔摘要〕分析了家庭教育中影响校园欺凌行为的因素,包括家庭教养方式不当、家庭教育内容不完善、家庭氛围不和谐等,提出了校园欺凌的防治策略:构建和谐、温馨、民主的家庭教养氛围,以身作则,发挥家长的榜样作用,畅通家校沟通的渠道,建立有效的家校合作关系。为一线教师和家长提供借鉴。

〔关键词〕校园欺凌;家庭教育;家校沟通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15-0060-02

一、引言

家庭教育,顾名思义是由家长(首先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即家长有意识地通过自己的言行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施以一定教育影响的活动[1]。家庭教育先于学校教育,并且在学校教育的整个阶段都伴随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结束后,家庭教育仍在继续,对孩子的一生都有影响。

家庭教育是一个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的基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初中阶段是青少年成长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时期,这个阶段不仅是人人生知识基础的奠定期,也是培养良好行为和道德品质的重要时期。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部分孩子的说话声音、走路形态及行动举止像父母年轻时的样子,这其中除了遗传因素,主要是长期耳濡目染的结果。父母的生活方式及兴趣爱好都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另外,家长的道德观、是非观,道德行为和道德标准,往往能够影响孩子的一生。重视家庭教育,关注孩子每阶段的成长,明晰家庭教育中易出现的问题,是每位家长都需要去做的。

校园欺凌行为一直是困扰教育界的问题,这类事件在中小学校园并不少见,不仅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也破坏了良好的校园氛围,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从被施暴者的角度看,校园欺凌不仅直接伤害了他们的身体,还严重损害了他们的心理健康,有些学生会对学校生活产生恐惧心理,因此不敢去上学,上课也不敢主动提问题,性格懦弱、自卑,缺乏信心。姚建龙对中小学生的抽样调查发现,校园欺凌发生率为33.36% ,其中经常被欺凌的比例为4.7%,偶尔被欺凌的比例为28.66%[2]。研究表明,父母不当的生活方式和处理问题的方法是导致欺凌行为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家庭教育中影响校园欺凌行为的因素

(一)家庭教养方式不当

1.专制型。采取这种教养方式的父母对孩子有较高的期待,不允许孩子违背自己的意愿,不能容忍孩子有自己的想法。教育孩子的方法简单、粗暴,强行压服,甚至经常打骂孩子。孩子受到家庭教养方式潜移默化的影响,当在校园中与其他同学发生冲突时,也会倾向于使用暴力解决问题,做出欺凌行为。

2.溺爱型。部分家长在教育过程中过度宠溺孩子,一味包庇纵容,不管他们犯了什么错都认为是别人的责任。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孩子极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任性、自私的性格。尤其在独生子女的家庭,通常是六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对孩子百依百顺,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最终导致孩子在心理上产生优越感,没有是非观念,不能接受被他人拒绝,耐挫折能力差。这样的孩子进入校园后,一旦遭遇与自己愿望相违背的事情时,便会通过实施欺凌行为进行反击来获取自己的满足感。

3.放任型。持这种教养方式的家庭在我国也很常见,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留守儿童家庭;另一种是经济条件好的家庭。这两种家庭的共同点是父母为了赚钱或为了谋求事业发展而错失了孩子的成长中的关键期,导致孩子缺乏家庭教育,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風气的影响,形成攻击性人格。

(二)家庭教育内容不完善

由于升学竞争的激烈和社会压力的增加,很多家长相信分数决定论,认为分数是决定性的王牌,孩子学习成绩的好坏成了家长最关心、最敏感的话题。孩子的成绩甚至成为家庭的“晴雨表”,成绩好了,家里就是艳阳高照;成绩差了,家里就暴风骤雨。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大多数家长会给孩子请辅导老师、买辅导材料,课余时间还要忙着送孩子参加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其实,对于处在青春期的初中生而言,这一阶段也是其个体价值观形成最重要的一段时期。青少年价值观的养成始于家庭,家庭教育不仅是教育的起点和基点,在品德形成、道德养成、价值观的培育等方面,家庭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家庭教育的缺失、错位,成为引发校园欺凌行为的因素之一。

(三)家庭氛围不和谐

家庭氛围往往通过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体现出来,家庭关系是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既包括父母之间的关系,也包括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父母之间的关系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3]。鲍尔(Bower)[4]研究发现,在不和谐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受欺凌或者欺凌别人的概率都远高于在和谐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有的父母争执、纠纷不断,夫妻感情不和;有的父母长期“冷战”,忽视彼此的存在,导致家庭成员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相互不理解,没能给孩子提供一个和谐、良好的成长环境。成长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的孩子在学校遭遇人际冲突时,常采取报复性行为,易成为校园欺凌事件中的欺凌者;有的孩子由于家庭关系不和谐而变得低自尊、性格孤僻,缺乏成熟的社会交往能力,在群体中往往被孤立,容易成为校园欺凌事件中的受欺凌者。

三、防治策略

(一)构建和谐、温馨、民主的家庭教养氛围

种子发芽需要空气、阳光和水,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民主的家庭教养方式。平等、尊重,是民主家庭的生命所在。因此,家长必须尊重孩子,认真倾听孩子的意见,即使孩子的意见是幼稚、不成熟的,也要对孩子充满信任。例如,当孩子提出自己的想法时,家长可以询问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尽量使用平等、建议的语气,耐心说明不能答应孩子不合理要求的理由,并给孩子新的建议,让他有选择的机会。当孩子犯错时,允许孩子为他的行为辩护,在理清事情原委后再进行理性的帮助和教育。在这种民主的教养方式中成长,孩子才会形成自立意识及独立思考的能力,才会耐心地倾听他人的意见与建议,也会反思自身的问题。

(二)以身作则,发挥家长的榜样作用

在家庭教育中,身教优于言教。孩子和家长朝夕共处,孩子会在耳濡目染中不断模仿父母为人处世的方式。如果父母没有做好榜样,那么教育的力度和有效性都会大打折扣。在生活中,很多家长因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互相指责,解决家庭冲突的方式甚至是大打出手,父母的错误行为很容易给子女造成暗示,产生不良影响,孩子会将家长的不良行为内化成一种自我意识。久而久之,当在校园中与其他同学发生冲突时,孩子会模仿家长的问题解决方式。

所以,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给孩子带来的影响。想让孩子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那么家长自己要能够准时起床,拒绝熬夜;想让孩子遇事沉稳冷静,不如反思一下自己在遇到烦心事的时候能否控制好情绪,在遇到挫折的时候是否能够以正确的态度应对困难。家长的良好榜样,会让孩子随时反思自己的一言一行,使身心保持在最佳状态。

(三)畅通家校沟通的渠道,建立有效的家校合作关系

家校合作是近年来学校着力推动的教育方法之一,也是防治校园暴力和校园欺凌的有效手段。家长要与学校、老师常联系、多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参加学校组织的亲子教育活动和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了解校园欺凌的危害,与学校联手,预防校园欺凌。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注意观察孩子的情绪和行为,如果发现孩子在家中有异常表现,例如心情低落、沉默不言,或者是身上有伤,要及时询问孩子是不是在学校中受到同学欺负,然后及时向老师、学校反映情况,及时解决问题。

预防校园暴力任重而道遠,家长要时刻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加强亲子交流,科学地陪伴孩子,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营造和谐安全的环境。

参考文献

[1]陈鹤琴. 家庭教育:怎样教小孩[M]. 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01.

[2]姚建龙.应对校园欺凌,不宜只靠刑罚[N].人民日报,2016-06-14.

[3]刘言.少年校园欺凌的家庭成因及预防对策[J].法制与社会,2019(6):146,161.

[4]Louise Bowers. Perceived family relationships of bullies,victims and bully/victims in middle childhood[J].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1994,11(2):215-232.

(作者单位:1.辽宁师范大学,大连,116029;2.山东省烟台市莱州汇泉学校,烟台, 261400)

编辑/刘 芳 终校/刘永胜

猜你喜欢

家校沟通校园欺凌家庭教育
如果可以,我愿做你的眼
社交媒体背景下中学生校园欺凌探析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寻找家校沟通中的润滑剂
应立法解决“校园欺凌”难题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