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视域下材料化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
2021-07-11何漩赵雷姜婷婷陈辉方伟
何漩 赵雷 姜婷婷 陈辉 方伟
[摘 要] “新工科”背景下,对武汉科技大学材料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思考,从入学体系、课程设置及教学体系、导师制培养、科研能力培养措施、双向评价体系等方面分析并探索了材料化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这对把握“新工科”建设的内涵,统筹考虑“新的工科專业、工科的新要求”,加快培养新兴领域高层次人才具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 新工科;材料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基金项目] 2015年度武汉科技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项目“材料化学系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改革研究”(Yjg201515);2019年度武汉科技大学教育教学项目“材料化学本科专业课程维度设计”(2019X025)
[作者简介] 何 漩(1985—),女,湖北武汉人,博士,武汉科技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材料化学系副教授,主要从事有机无机杂化功能材料的合成及应用研究;赵 雷(1969—),男,湖北武汉人,博士,武汉科技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材料化学系教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新型光电功能材料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21-0177-04 [收稿日期] 2020-11-09
2013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指出研究生教育要以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主线,创新培养模式,加强课程建设[1]。为了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支撑服务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国家战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在历经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等阶段后,2018年3月,教育部公布了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教育部对“新工科”项目的正式认定,意味着倍受关注的高校“新工科”建设开始进入实施阶段。
一、材料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
武汉科技大学是省部共建的地方高水平大学,是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入选高校和湖北省“双一流”重点建设高校,设有3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69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18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其中,材料化学专业于2014年9月开始进行硕士研究生及博士研究生的招生及课程制定等筹备工作,并于2015年9月招收第一批材料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作为一个以耐火材料与冶金行业为特色发展背景的新兴专业,其培养方案的制定及课程体系构建等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以材料化学专业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为例,其可能存在的问题如下:(1)培养目标较为笼统,缺乏针对性,可以作为任一材料类工科专业硕士培养的目标;(2)课程体系中课程设置方向较为单一,“学科化”特征明显,资源共享机制不足。事实上,所招收学生的本科专业背景的单一使材料化学专业研究生阶段的培养模式不足以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不足以支持适应和促进社会发展、适应和促进学科发展、适应和促进人的发展[2]。以2015年9月招收的第一批材料化学硕士研究生为例,该年度招收硕士研究生共5名,其中学术型研究生4名,本科毕业专业均为无机非金属相关专业,对物理、化学相关领域的知识较为缺乏,而在该版本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中也没有对该门类知识进行补充的课程设置。
二、培养模式的探讨
如何避免人才创新能力不够、缺乏个性的弊端,是材料化学专业需要思考及探索的一个重要问题。事实上,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要求,不仅要重视学习专业知识,还要明确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及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要对人才培养目标结合本专业的特色提出针对性的方法,从而提高研究生培养的整体能力。不仅如此,除了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相关知识,还要对人民生活及行业的需求有较好的观察力,这使得材料化学专业硕士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难度系数增大了。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调研和借鉴[3-5],结合本专业的特色、师资及生源特点、办学条件,以及在培养过程中对学生的观察及调查的反馈,以培养适应“新工科”背景下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研究生为目标,对研究生的入学体系、课程设置及教学体系、导师制培养、科研能力培养、双向评价体系进行适当调整,建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激励机制,营造创新学术氛围,强化研究生的创新意识,以适应我国社会建设的需求,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一)入学体系
从目前的武汉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录取的相关规定来看,复试过程中笔试的比重较大。事实上,研究生教育的宗旨是培养有研究能力和创造潜能的人才。降低复试过程中笔试的比重,加强对研究生科研能力、学术潜力的考查,是提高研究生生培养质量的有效措施。另外,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导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选拔研究生时,可以发挥导师的主观能动性,录取的决定权应由院系或导师群体负责。同时,建立监督制度,对缺乏信誉、营私舞弊,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出现过重大失误的导师,应有明确的处罚措施,保障学生的权益。
(二)课程设置及教学体系
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应结合学生的知识背景,在课程体系设置时充分考虑本科阶段和硕士阶段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及内容的衔接性。对于知识储备不足的地方,进行相应的知识补充,并结合材料化学系、材料与冶金学院等的研究背景及最新成果,有针对性地设置适合科技发展趋势的课程。应打破“专而窄”的局限性,鼓励研究生与教师自由与多向选择,使研究生拓宽知识面。应根据研究生的类别,分别设计建立符合学术学位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需求、重点突出的课程体系,保证不同类型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借助学院、学校的公共科研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并联合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锻炼学生的自主科研能力,并大力推进优质特色课程的线上课程建设,与全国大力推广的“慕课”“智慧树”“超星”等先进平台合作,实现优质课程资源的共享。多设置交叉型课程,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及科研兴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改革教学方法,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转为问题式、发现式和讨论式教学,从线下走向线上,让学生有自主学习时间,同时有能力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优化课程考核方式,综合采用知识考核、能力考核、过程考核、终结性考核等多种考核方式,着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