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交通类专业岩矿鉴定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2021-07-11梁燕邓炎倩霍艾迪郑甜
梁燕 邓炎倩 霍艾迪 郑甜
[摘 要] 近年来,高校教学面临课时压缩的挑战,怎样才能在此情形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保证教学质量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依托公路交通类专业工程地质课程中对矿物、岩石鉴定的实验课教学,提出翻转课堂教学法和多媒体手段相结合、因材施教和线上线下手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并对其进行探索与实践。结果表明,翻转课堂结合多媒体手段能解决课时少内容多的矛盾,保证教学质量。针对学生基础不同的情况,因材施教,利用各种学习平台进行线上和线下交流,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
[关键词] 翻转课堂;因材施教;学习平台;岩矿鉴定;教学方法
[基金项目] 2018年度陕西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利用云计算技术构建水文大数据平台的教学模式研究”(XGH17049)
[作者简介] 梁 燕(1968—),女,山西孝义人,工学博士,长安大学公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岩土工程研究;邓炎倩(1996—),女,长安大学公路学院2019级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岩土工程;霍艾迪(1971—),男,陕西西安人,工学博士,长安大学水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水与环境工程方面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21-0125-04 [收稿日期] 2020-11-04
一、引言
“工程地质”课程包括矿物、岩石的鉴定,地质作用类型,工程地质勘察,工程地质环境评价等内容。该课程是交通运输类道路桥梁渡河工程、土木工程建筑等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是工程科學与地质科学相互交叉、渗透而成的边缘学科,学好“工程地质”课程对学生将来参与工程建设非常重要。准确的鉴定矿物和岩石可以为建筑材料的选用、建筑环境的评价、公路边坡工程、桥梁桩基础的设计和施工等打下基础。准确的鉴定矿物和岩石能保证工程设计的科学合理、经济和安全,在实际工作中正确的改造不良地质,最大限度地避免自然灾害,确保工程施工运营中的人身安全。
矿物、岩石的鉴定是公路交通类专业“工程地质”课程的重要内容。但是在新形势下,学生类型多样,有工科试验班、国际班、中外合作办学班等,同时为了响应教育部关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通知,需要在课时少、学生基础不同的情况下保证教学质量,给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以教材和教师为中心,课程进展较慢,学生被动学习知识,基础不同的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差异较大。
二、当前“工程地质”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工程地质”实践课教学课时少
我国教育行业长期以来以集体化教学的机械练习的浅层学习为主,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不利于人才的全方面发展。2010年颁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生动活泼学习,就要从减轻过重的课业负担抓起。我校为响应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号召,对部分课程进行了课时缩减。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土木工程中所用到的机械和技术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多,综合性也越来越强,学生不仅需要掌握更多的知识,而且需要学会发现知识、自主学习,以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1]。例如,在工程地质实践课要求学生掌握4种标本(矿物、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鉴定及基本知识,但是该课却只有6节课,这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学生类型多样,基础不一
本科院校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差异较大。目前高校的学生类型多样,有工科试验班、国际班、中外合作办学班、留学生班,各班学生的入学成绩不同,学习基础也不同。有的留学生在语言上有障碍,尤其对于一些专业术语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学生的入学初衷不同,有的学生是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有的是根据就业形势选择了专业,还有一部分学生是为了获得文凭。因此,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兴趣不高,主动学习的动力不足[2]。
三、新形势下公路交通类专业岩矿鉴定教学方法的探索
(一)针对课时少的问题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法结合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
翻转课堂是解决学校的教学时间安排无法让学生达到既定教学目标问题的一种有效教学方法,需要学生课前进行预习,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知识的拓展提升,在课后巩固知识。这种教学方法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率,适用于解决课时少的问题。
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许多教学类服务平台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课前教师把制作好的导学教案PPT和教学视频等学习资源上传到平台,学生使用电脑或手机下载这些学习资料,自主进行课前基础知识的学习,完成预习自测。课上,教师主要讲解课程的难点、重点内容,然后结合案例布置作业,检测学生的掌握程度。学生对教师布置的问题进行思考,并展开全班讨论;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与解答。课后,教师可以利用平台软件在线测试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程度[3,4]。
就翻转课堂而言,课前和课中同样重要,但容易被我们忽略的是课后的巩固阶段。教师布置作业的意义在于让学生进行知识强化和拓展延伸,之后教师进行评价和反馈,通过反馈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巩固和理解。所以作业的形式不能仅仅停留在应付考试的书面形式上。可以采取小组PPT汇报、实验研究等形式,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应用所学知识的机会。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实现知识建构、关联和迁移,从而培养其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二)针对学生基础不同的情况,采取因材施教和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方法
孔子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思想,从教育的角度来说,强调的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因材施教其实是多样化、差异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让不同个体都能实现高效学习,全面掌握所学知识。然而在现实中,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存在差异,不同类型的班级学习水平也有差异,教师要有针对性地采取教学策略。例如,基础好的学生可以加快进度,提高效率,在课上掌握基本知识,并进行一定的知识提升训练;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把基本知识掌握牢固并学会应用。关于知识拓展,可以以作业的形式安排学生课后完成,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线上或线下方式解决。“施教”不是简单地向学生灌输知识,更要强调启发和诱导学生学会学习,帮助学生领悟知识。此外,新一代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为“因材施教”的规模化实施带来了新的机遇[5]。课堂教学结合微视频、创建班级QQ群、微信群交流解决问题等方式为创设新型智能化教学环境、促进教学方式变革提供了技术支撑[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