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数学课堂中“巧问”

2021-07-11韦艳红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21年5期
关键词:提问数学课堂情境

韦艳红

[摘 要]数学课堂中提问要注重创设情境,设计环环相扣的问题链,选择恰当的提问时机,把问题设在关键处,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与探索。

[关键词]数学课堂;提问;情境;问题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14-0078-02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师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从这句话中不难看出,提问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帮助学生开启心智、激活思维的催化剂。恰当、准确、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有时一个巧妙的问题就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将学生探讨问题的热情推向高潮,让课堂更精彩。

一、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要抓住教学重点,在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求知心理之间找到共性,自然过渡,或者创设一种能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思考的问题情境,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情境多种多样,有故事情境、悬疑情境、现实情境、活动情境等,但有效的问题情境必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例如,在复习“图形与几何”时,可以创设一个轻松的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思考。

【教学片段一】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点)

师:这是什么?

生1:点。

师:可以把这个点想象成一滴眼泪,或者是白白的墙壁上溅上去的一个小污点。当很多的点向一个方向聚集,就会形成什么?(教师在黑板上画很多个点)

生2:线。

师:点和线有时还会发生很有趣的现象。经过一点,能画几条直线?过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又能画几条?你能用什么方法证明你的想法是正确的?

(学生在纸上画)

师:我们学过哪些线?它们有什么特点?什么叫射线、直线、线段?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四人小组里分工说一说,三人分别说一种线的特点,剩下一人说三者的联系。

第一个问题是开放的,可以让学生“放肆”地想象,学生每说一个点都整齐地排在一起。“当更多的点向一个方向聚集,就会形成什么?”,刚才的“放”得到了及时的“收”,“点动成线”的过程自然呈现在学生面前。问题情境自然地过渡到本节课的复习内容(直线、射线和线段)上。

二、设计“阶梯式”问题链

创设“心求通而未得”的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设计环环相扣的问题链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与探索。还是以复习“图形与几何”为例,我创设了“阶梯式”问题链,高效地带领学生把“图形与几何”的内容系统地复习了一遍。

【教学片段二】

师:两条直线有时也像小孩一样调皮,一会儿搭在一起,一会儿并排着走,它们可以是一对好朋友,也可以是一对“冤家”。这样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就有了怎样的关系?

生1:相交或平行。

师:当两条直线搭成这样,就组成了什么?(教师由一点引出两条射线,引出角)

生2:角。

师:你对角有什么认识?什么是角?角有大有小,要想知道一个角有多大,要用什么工具测量?量角的方法是什么?

(学生汇报量角方法)

師:大家学了多少种角?分别是哪些角?和同桌说说,并将它们按一定的顺序排排队。

(学生按要求完成任务)

师:几个角凑在一起就组成一个美丽的图形,比如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你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了解多少?

抓住教学重点,源自“点”的教学,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思考。从点→线→点线→线线→角→四边形,我设计了“阶梯式”问题链,学生在不知不觉间清晰地把“图形与几何”的知识串联起来,既发现了各图形的特点,又找到了它们之间的联系。学生看似被老师“牵”着走,但思考与复习的方式又不乏自主性,学生在问题链的引导下自主解决问题,真正实现了问题引领,激活了思维,达到了优化学习的效果。

三、选择恰当的提问时机

课堂提问要问在点子。在知识关键处精心设计问题能有效引起学生的注意,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帮助学生扫除学习的障碍。一是在知识生长点处提问,从一个知识点延伸出更多知识来,为新知识找到生长点,引导学生自然地从已有的知识联想到新知识。二是在知识重点处提问,引导学生联想相关的知识,探究新知识,加深学生对重点知识的印象。三是在难点处提问,难点是学生认知上的障碍,不同的学生接受难点的能力会有所不同,教师要先了解不同层次的学生学情,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才能有所突破。

有的教师把握不好提问的时机,学生就会被“牵”着走,缺少自主思考性。我在全镇片区研讨活动中听了一位年轻教师的课,颇有感想。

【教学片段三】

教学“有余数的除法”前,教师创设了故事情境:“很久很久以前,人们住在森林的山洞里,靠打猎为生。他们摘了果子回来分,7个果子要分给3个人,如果分得不公平他们就会打起来,那么,该怎样分才公平呢?”此时,教师引出“平均分”。

教师创设故事情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好的,但“该怎样分才公平呢?”这个问题可以由学生自发提出,而不用教师直接带出,这完全是“牵”着学生走。当问题没问在点子上时,学生就没得到思考的机会,单纯是在听故事,思维的火花就无法被激发。因此,教师提的问题一定要在关键点,让学生自主地在头脑里形成问题,当学生勇敢地提出了问题,他们就完成了一次思维的训练与提升。

以上教学中的问题如果调整一下:“猎人经常会因为分食物而打起来,你们知道他们为什么会打起来吗?”学生会自然想到是因为分配食物不公平。教师再追问:“怎样分才公平?你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小小的调整就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发现问题,再想办法解决问题。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新知识转化为问题,隐伏于一系列的情境中,使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感觉到自己需要问“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从而激活思维。提问的时机一般来说在两个地方,一是根据教师的教学视角,与教学需要相吻合,如重点处、难点处、关键处、思维提升处、教学反思处等;二是根据学生心理状态,在学生学习过程的认知冲突处、思维受阻处、知识模糊处。

四、追求最自然的问题情境

林清玄的《心美,一切皆美》中有这么一句话:化妆的最高境界可以用两个字形容,就是“自然”,最高明的化妝术,是经过非常考究的,让人家看起来好像没有化过妆一样。

这种高境界好像不只在化妆上,在数学课堂的提问上也是一样的。提问的最高境界是经过教师的考究的设计,淡淡的一句“谁有话要讲”就可以让学生组织语言,把例题中隐藏的数学概念、规律或性质表达出来。

【教学片段四】

师:咱们五(2)班的语文老师是黄老师,数学老师是韦老师,五(1)班的语文老师是玉老师,数学老师是李老师,两个班的语文和数学老师各不相同,但英语老师都是文老师,这时我们就可以说文老师是五(1)班和五(2)班公有的老师。(我先在黑板上写出“公有”两个字,然后让学生分别求出8和12的因数)

师:谁有话要讲?

生1:老师,我看到你刚才写出“公有”两个字,这节课的知识肯定与“公有”有关。我发现,1、2、4是8和12公有的因数。

师:很了不起的发现,老师还没问你就会说了。有多少位英雄的所见与生1的相同呢?

(学生纷纷举手)

师:你们都有善于思考的头脑,想比别人更聪明,就应该主动积极地思考、回答,不用等老师问,你就能找到答案,那你就是最棒的!

接下来的教学一点儿都不费力,学生抢着表达自己的想法。在练习时,我出示4和8,12和36,让学生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师:求这两组数的最大公因数,谁又有话讲?

生2:我发现,当两个数中有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倍数时,那个较小的数就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数学课堂上,经过教师考究的设计,加上无处不在的鼓励与赞美,有时不需要提炼什么问题,只要淡淡的一句“谁有话要讲?”,就可以自然地把学习自主权真正交给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不是一个等待灌输的容器,而是一支等待燃烧的火把。”在数学课堂中,教师要用一个个问题引导学生探索,给学生留下自由的思考空间和充分的实践时间。课堂提问是一门学问,更是一种艺术,教师在实践中联系实际,不断优化问题,讲究提问的技巧,提高理答能力,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责编 黄 露)

猜你喜欢

提问数学课堂情境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谈谈提问在高一年级数学课堂上的运用
张扬学生个性,展现课堂活力
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构筑高效的语文课堂
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师提问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活动实施研究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