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抓纲务本 精读教材 夯实基础

2021-07-11宋海燕王新锋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夯实基础提升能力

宋海燕 王新锋

[摘   要]文章结合多年的高三教学实践,对高三一轮物理复习进行总结与反思,探索复习教学中教与学的本质,并在此基础上针对高考一轮复习提出三点教学建议。

[关键词]高三一轮复习;精读教材;夯实基础;提升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17-0050-03

高三一轮复习是整个高三复习的重要环节,对考生而言意义非凡,也得到了高三师生的普遍重视,针对高三一轮复习的策略、方法、手段有许许多多,本文从如下三点进行了相应的分析。

一、达成“教材是最好的复习资料”的共识

高考试题命制的原则是:遵循大纲、依据教材。一轮复习时教师通常会按章节编制课时化的讲义,讲义选题大多来源于历年各类考试的真题。同时各类专门针对高三复习的资料也充斥着一轮复习的进程,这就容易给学生一种错误信息——“讲义和资料很重要,教材可扔掉”。其结果是:只要考到来自教材的题目(包括源自教材的原题和改编题),学生普遍出错,甚至会重复出错。所以说脱离教材、脱离书本的一轮复习十有八九是“空中楼阁”,它只会让复习成效与预期目标渐行渐远。有经验的高三教师在一轮复习过程中,会让学生准备好教材以备随时翻阅,翻阅的内容除了各种核心概念、重要规律外,还包括分布在教材角落的“问题与练习”“思考与讨论”“说一说”“做一做”“实验”“科学漫步”等,力求把考试大纲要求的所有内容全覆盖。

[例1](2018年江苏卷,12.A).[选修3-3](2)一定量的氧气贮存在密封容器中,在[T1]和[T2]温度下其分子速率分布的情况见下表。则[T1]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T2]。若约10%的氧气从容器中泄漏,泄漏前后容器内温度均为[T1],则在泄漏后的容器中,速率处于400~500 m/s区间的氧气分子数占总分子数的百分比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8.6%。

[速率区间 各速率区间的分子数占总分子数的百分比 / % (m·s-1) 温度[T1] 温度[T2] 100以下 0.7 1.4 100~200 5.4 8.1 200~300 11.9 17.0 300~400 17.4 21.4 400~500 18.6 20.4 500~600 16.7 15.1 600~700 12.9 9.2 700~800 7.9 4.5 800~900 4.6 2.0 900以上 3.9 0.9 ]

本题是一道典型的“彻底”源自教材的考题,完全相同的数据,相似的表格。两个问题体现了命题者两种风格的改编意图:表象改编(表格中数据的排列次序较教材发生了变化)、问法改编(第二空问法颇为“声东击西”,十分新颖)。但考查的重点还是:(1)分子速率分布与温度有关,温度升高,分子的平均速率增大,速率大的分子数所占比例增加,速率小的分子数所占比例减小,所以[T1]大于[T2];(2)泄漏前后容器内温度不变,则在泄漏后的容器中,速率处于400~500 m/s区间的氧气分子数占总分子数的百分比不变,仍为18.6%.

该小题2空共4分,据说平均得分只有2.3分左右,考生完成情况并不如想象的那么理想。究其原因,很多考生只关注过“氧气分子的速率分布图像”(如图2),因为它频繁地出现在各类讲义和资料中,而“氧气分子的速率分布表”(图1)却被大家忽略了,虽然它就是图2的原始数据记录。如果我们的考生一轮复习经历过认真梳理教材的环节,就一定会把左侧的表格和右侧的图像做仔细的比对和研究,考试时也就能很好地回忆和识别,认出了它源自教材,那么得分的几率一定大大提高。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关注教材,一定不要忘了关注教材中那些与实际生产、生活相结合的模型,并且引导学生巩固、拓展与思考。

二、 强化“让知识在应用中得到梳理和归纳”的意识

高考不可能脱离知识去考查能力,知识是能力的载体,没有牢固的基础知识就谈不上能力的形成。高中物理知识点多且内容跨度大,一轮复习是考生打好基础的最后一次机会,也是形成知识体系的重要阶段,教师会通过多种途径帮助考生建立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目前比较流行的是画思维导图,笔者比较喜欢的做法是:通过精选题目,用“问题链”的方式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对系列知识点进行梳理和归纳。比如,对必修二“万有引力定律”的復习,笔者以下面的例题作为载体进行。

[例2](2016年江苏卷,7)如图3所示,两质量相等的卫星A、B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用R、T、Ek、S分别表示卫星的轨道半径、周期、动能、与地心连线在单位时间内扫过的面积。下列关系式正确的有()。

A. [TA>TB]B. [EkA>EkB]

C. [SA=SB] D. [R3AT2A=R3BT2B]

笔者设置了如下“问题链”帮助学生完成复习任务。

问题1.A、B选项你是如何解决的?

A、B选项可以帮助学生回忆“卫星绕地球模型”以及该模型的动力学特征,即利用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写出方程:[GMmR2=mv2R],[GMmR2=m4π2T2R],解得[v=GMR]和[T=2πR3GM],从而对选项A、B的对错作出判断。

问题2.选项C、D考查什么知识点?

学生能意识到应该用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解答,但C、D选项具体对应第几定律不一定清楚,教师可以及时要求学生查阅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的具体内容,再对C、D选项的正确性作出判断,C选项学生解决起来不会很顺手,甚至会犯错误,但通过认知冲突一定能加深学生对开普勒第二定律的理解。

问题3.选项A可以用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解决吗?

在问题2的基础上,教师通过追问再次在应用中对开普勒第三定律进行梳理和巩固。

问题4.开普勒第三定律是开普勒根据第谷的观测数据计算出来的,你能通过已有知识证明它的正确性吗?

此问再一次帮助学生梳理归纳“卫星绕地球模型”以及该模型的动力学特征,学生完成推导:[GMmR2=m4π2T2R?R3T2=GM4π2],更加深刻地理解不同天体绕行半径的三次方跟公转周期平方的比“都一样”的原因所在。

问题5.开普勒第一定律在本题有所体现吗?

该问的目的是希望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知道中学阶段开普勒定律“原始表述”和“近似表述”的联系和区别。

问题6.卫星A、B的发射速度哪个大?

发射速度与绕行速度一直是学生非常容易混淆的一对知识点,通过该问帮助学生理清二者的区别与联系,同时为复习第一宇宙速度做好铺垫。

通过类似的“问题链”设置,让学生在对知识的运用中完成对知识的梳理和归纳,有方法、有台阶、有情境、有操练,让复习更接地气。

三、树立“提高思维能力”的目标

人的一切学习活动都离不开思维,它参与、支配着一切智力活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核心任务是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高中物理教学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既是教学大纲的要求,也是提高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根据北师大林崇德教授所著《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一书所述,5大国际组织、8个国家与地区提出的32项核心素养指标中均提及了“思维能力”,可见该项能力对学生一生的影响何等巨大。物理思维能力主要有形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笔者根据自己的体悟,对高三一轮复习提出两条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建议。

1.规避对着题目“讲实验”,“以做代讲”培养学生研究性思维能力

物理实验为学生学习物理提供了一个直观、生动、形象的环境,学生在实验的同时积极思考,实验是培养学生研究性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有高一、高二两年的物理学习作为铺垫,大多数学生对高考考纲里要求的几个实验心里还是有点谱的,一轮复习过程中,教师大可不必对着题目“讲实验”,可以在课前的实验准备上多花点心思,准备一些跟题目相关的实验,一个成功的演示实验(有条件的学校还应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实验”),起到“千言万语说不清,一看(做)实验就分明”的作用。事实证明,学生在做物理实验的过程中,其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均能快速提升。近年全国各地的高考卷,除了对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数据的考查外,还时不时有针对实验操作的考查,这是命题者给广大师生传递的信号:实验仅仅靠“讲”是不够的,“做”更重要。

2.强化“数形互译”,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物理图像作为形象直观描述物理过程和物理规律的工具,在历年各地高考卷中频频出现,甚至有人认为图像是物理高考永不过时的热门考点,笔者对此深有同感。《考试大纲》也明确要求:考生应具有阅读图像、描述图像、运用图像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图像的第一步是识图,那么寻找图形蕴藏的物理含义的思维过程可称之为“识图思维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笔者通常要求学生依次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获取图像所要表达的直观数字信息;(2)挖掘图像中蕴含的物理规律;(3)根据图像的描绘再现物理情境。上述做法可以帮助学生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完成对各类图像的理解,在规范他们识图行为的同时,也不断提升他们的识图能力。现行的高中物理教材中图像资源丰富,让学生学会数形互译,提高其识图能力任重道远。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標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  王新锋.运用数形结合思想,深入探究两种高考“热点”图像[J].湖南中学物理,2018(12):94-95.

(责任编辑 易志毅)

猜你喜欢

夯实基础提升能力
提升初三化学复习有效性的思考
找准 “自学” 着力点,提升数学综合素养
初中英语听说课教学实践探索
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能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