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确定性思想”分析中考失误试题
2021-07-11沈惠娟黄锦书
沈惠娟 黄锦书
[摘 要]无科学性错误是命制试题的最基本要求.分析中考试题中典型失误题,以减少命题失误,对提高教师的命题能力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确定性思想;中考题;失误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17-0031-03
数学中考命题以数学課程标准为标准,遵循科学性、应用性、公平性、创新性等原则.科学性是对试题本身的结构和叙述的合理性、严谨性和清晰性的要求,其要求试题准确无误,图文呈现简明易懂、无错漏、无歧义.离开“科学性”这个最基本的原则,试题的价值与功能无从谈起.因此,在试题的命制过程中,我们要极力避免出现科学性错误.然而,纵观近年来各地市中考卷,试题命制中的失误还时有发生.本文运用“确定性思想”,对命题中出现的失误进行分析,以提升试题质量及教师的命题能力.
一、对“确定性思想”的认识
所谓确定性思想,即当一个数学研究对象确定之后,与它有关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也随之确定,简单地说即“确定便可求”.例如,一个三角形三边长分别为4,5,6,由“SSS定理”和三角形的稳定性可知,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是确定的,那么这个三角形的各个内角也是确定可求的,中线、角平分线、高线也是确定可画出、可求的,三角形的面积也是确定可求的.在数学教学中应当体现“确定性思想”,解题及命制试题更应体现“确定性思想”.
二、运用“确定性思想”对中考失误试题进行分析
数学试题的条件必须是独立的、最少的,简单性被公认为数学美的一个特征.数学家阿蒂亚说过:“研究数学的目的之一,就是尽可能地用简洁而基本的词汇去解释世界.”数学试题中不应有重复的、多余的条件.
1.中考失误试题呈现
[例1]某市2015年中考题:如图1,AB是⊙O的弦,D为半径OA的中点,过D作[CD⊥OA]交弦于点E,交⊙O于点F,且[CE=CB].(1)求证:BC是⊙O的切线;(2)连接AF,BF,求[∠ABF]的度数;(3)如果[CD=15],[BE=10],[sinA=513],求⊙O的半径.
问题出现在第(3)小题,运用两种不同的算法,答案竟然不一样.
方法一:构造直角三角形,运用勾股定理解答,得到⊙O的半径为[150457].
方法二:通过构造相似三角形,得到⊙O的半径却为[130407].
两种解法的推理过程都无懈可击,为什么答案会不一样?
笔者又继续演算,若已知条件[BE=10],[sinA=513]不变,易求得[CE=CB=13],由[AD=OD=r2],则[ED=524r],由[OC2=CB2+OB2=CD2+OD2],得[132+r2=13+524r2+r22],解得[r=3120407].
若不用[BE=10]这个条件,条件[CD=15],[sinA=513]不变,易知[CB=CE=15-524r].同理可得[15-524r2+r2=152+r22],解得[r=3600457].
同样,如果不用[sinA=513]这个条件,只用条件[CD=15]和[BE=10]一样可求出不同的结果.⊙O的半径是唯一确定的,但不同的算法得到不同的答案,究竟为什么?为此,笔者对这道题进行研究.
2.对失误试题的初步分析
为了方便说明,设已知条件[BE=10],[sinA=513]不变.如图2所示,由已知条件易求得[CE=13],[DE=2],[AE=5.2],则[AB=AE+BE=15.2].而又[AD=4.8],[AO=9.6],则[AB=2AG=2×9.6×1213],两次算得的[AB]的值不同,从而得出题目所给的条件有问题.再进一步分析,设[DE=5x],由[AB=AE+BE=2AG]可得到方程[13x+10=2×24x×1213], 解得[x=130407],[DE=5x=][650407]≠2,即得出[CD=AE+BE=13+650407≠15],这和已知条件[CD=15]相矛盾.由此可知,第(3)小题所给的条件中不仅多余而且互相矛盾.
无独有偶, 2016某市中考题:如图3,[AB]是⊙O的弦,点C为半径OA的中点,过点C作[CD⊥OA]交弦AB于点E,连接BD,且[DE=DB].
(1)判断BD与⊙O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2)若[CD=15],[BE=10],[tanA=512],求⊙O的直径.
这道中考题只是在问题呈现形式上、设问层次上对上题稍作一些改编,其他不变,显然,也是存在错误的.
3.运用“确定性思想”进行剖析
怎样才能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我们可以用“确定性思想”进行分析说明.这道题是求半径,反过来逆向推理,若半径确定,即圆确定.如图4,作出OA,又[sinA=513],即[∠OAB]大小确定,假设AB在OA右侧,则点B也确定.作DE垂直平分OA,垂足为D.因为OA,AB确定,所以点D,E也就确定.按照题意,点C为BE的垂直平分线和射线DE的交点,所以点C也是确定的,即CD的长度是确定的.当[BE=10]时,CD恰好等于15吗?如果等,则题目没有问题,只是条件多余而已;如果不等,则条件互相矛盾,题目出错.
三、运用“确定性思想”深度剖析几种典型失误题
下面笔者再举几个运用“确定性思想”深度剖析的典型中考失误题,供大家参考.
1.出现条件与条件、条件与结论互相矛盾,配图错误的典型题
[例2]某市2014中考题.如图5,AD是[△ABC]中[∠BAC]的角平分线,[DE⊥AB]于点E,[S△ABC=7],[DE=2],[AB=4],则AC长是().
A. 3 B. 4 C. 6 D. 5
此题的标准答案是选项A.
[AB=4],如果[AC=3],则[S△ABC]的范围是确定的,根据“垂线段最短”可知,AB边上的高[h≤AC],∴[S△ABC=12AB·h≤12AB·AC],∴[S△ABC≤6],即[S△ABC]不可能等于7,所以此题预设的结论与已知条件相矛盾.暂且不考虑[S△ABC=7],从确定性的角度去分析,[AB=4],[DE=2=12AB],如图6所示,[AB=4],直线CD切⊙E于点D,则直线CD上任意一點到AB的距离等于2.如果D1是直线CD上任意一点,易知[∠AD1B≤90°],仅当D1与D重合时[∠AD1B=90°].而在试题所给的配图中[∠ADB]是钝角.当[∠ADB=90°]时,由AD平分[∠BAC]可知[AC=AB],如图7所示,当[∠ADB<90°]时,易知[∠ADB<∠ADC],∴[∠DAC+∠ACD=∠ADB<∠ADC=∠DAB+∠ABD],又∵[∠DAC=∠DAB],∴[∠ACD<∠ABD],∴[AC>AB].因此,如果[AB=4],[DE=2],则有[AC≥AB],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可知,[S△ABC=S△ABD+S△ADC=12AB+AC×DE≥AB×DE],即S△ABC≥8,而题目所给的条件中S△ABC=7,这说明了已知条件之间互相矛盾.
这题如果要选项A正确,则须[S△ABC≤6],
且[DE≤127],理由如下.
如图8,[AB=4],[AC=3],作AB边上的高CF,
则[CF≤AC],
[BDCD=BACA=43],[EDCF=BDCB=47],
∴[ED=47CF≤47AC=127].
此题在条件与条件、条件与结论互相矛盾的情况下,又给出一个错误的配图,导致考生出错.
2.出现条件多余且互相矛盾的典型题
[例3]某市2018中考题:如图9,CE是⊙O的直径,BC切⊙O于点C,连接OB,作[ED∥OB]交⊙O于点D,BD的延长线与CE的延长线交于点A.
(1)求证:AB是⊙O的切线;
(2)若⊙O的半径为1,[tan∠DEO=2],[tan∠A=14],求AE的长.
第(2)小题的标准答案是[42-2].从确定性的角度去分析,⊙O的半径为1,∴⊙O确定后点O确定,作直径CE,则CE确定,切线BC也确定.[tan∠BOC=tan∠DEO=2],∴[∠BOC]确定,∴射线OB确定,射线OB和切线BC的交点B就确定,BC的长也就确定.点B确定之后,分别延长BD,CE交于点A,则点A确定,AE的长也确定,由此可知,求AE的长并不需要到条件[tan∠A=14],即此题有多余条件;AC的长也确定,此时[tan A=BCAC]恰好等于[14]吗?如果等,则题目没有问题,只是条件多余,难度降低而已;如果不等,则条件互相矛盾,题目出错.下面进行求解验证.
如图10所示,由[tan∠BOC=tan∠DEO=2],可得[BC=2OC=2],[BD=BC=2],由[ED∥OB]可得[ADAE=BDOE=2],设[AE=x],则[AD=2x],根据[OD2+AD2=AO2],有[12+2x2=1+x2],求得[AE=2]并不等于标准答案[42-2].易知[AC=4],∴[tan A=BCAC=24≠14].这说明第(2)小题所给的已知条件不仅有多余,而且互相矛盾.
[例4]某市 2017中考题:如图11,已知AB是⊙O的直径,弦CD与直径AB相交于点F.点E在⊙O外,作直线AE,且[∠EAC=∠D].
(1)求证:直线AE是⊙O的切线.
(2)若[∠BAC=30°],[BC=4],[cos∠BAD=34],[CF=103],求BF的长.
第(2)小题的标准答案是[5219].
解答过程如下:
∵AB是⊙O的直径,∴[∠ACB=90°],在[Rt△ACB]中,[∠BAC=30°],∴[AB=2BC=2×4=8],由勾股定理得AC=[82-42=43],[Rt△ADB]中,[cos∠BAD=34=ADAB],∴[34=AD8],∴[AD=6],∴[BD=82-62=27].∵[∠BDC=∠BAC],[∠DFB=∠AFC],∴[△DFB∽△AFC],∴[BFFC=BDAC],∴[BF103=2743],∴[BF=5219].
如果换另一种思路,由[△CFB∽△AFD]可得[CFAF=BCAD=46=23],∴[AF=32CF=5],∴[BF=AB-AF=8-5=3].这个推理过程没有错,但结果并不等于标准答案,为什么?其实还是题目所给的已知条件多余且互相矛盾.
现从确定性的角度去分析.
由[∠BAC=30°],[BC=4]易知⊙O的直径等于8,∴⊙O确定后,作直径AB,则AB确定,由[∠BAC=30°]或[BC=4]可确定点C(点C在AB右侧).由[cos∠BAD=34]可知[∠BAD]确定,∴点D确定(点D在AB左侧),连接CD交AB于点F,∴点F也确定,BF,CF的长就确定.由此可知,求BF的长并不需要到条件[CF=103],况且此时CF恰好等于[103]吗?如果等,则题目没有问题,只是条件多余,难度降低而已;如果不等,则条件互相矛盾,题目出错.下面进行求解验证.
如图12所示,易知△DFB [∽]△AFC,[∴BFCF=BDAC=2743=216],∴[BF=216CF],由上可知[AF=32CF],∴[AFBF=3217],∴[AF=3217BF],
解方程组[AF=3217BFAF+BF=8]得[BF=621-145],[CF=36-4215≠103].
由此可知,求BF的长并不需要用到CF的长.这说明第(2)小题所给的已知条件不仅有多余,而且互相矛盾.
四、对命题的几点启示
1.在命题时,我们应该进行解题回顾和反思,用批判的眼光去质疑,运用“确定性思想”去分析试题的结构,用多种思路和方法进行求解和验证结果,这样就可以发现条件是否多余或是否不相容,从而修正错误.
2.我们应该掌握作图的原理,在命题时尽量准确作图,必要时可利用“几何画板”等工具软件进行辅助作图,这样有助于我们探寻解题思路或发现存在的问题.
3.命题是一项基本功,我们应该加强学习和实践,提高自身数学素养和专业水平,总结经验教训,这样才能提高我们的命题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 沈文选,杨清桃 .数学思想领悟[M].2版.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18.
[2] 戴再平.数学习题理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6.
(责任编辑 黄桂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