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背景下实施劳动教育的 意义、现状及思考

2021-07-11孙广杰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学生

孙广杰

近段时间,劳动教育成为教育系统热议的话题。在新时代背景下,究竟该如何看待劳动教育,该采取什么样的新举措,这些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一、时代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教育要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为构建“五育”并举教育体系,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20年3月20日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要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

《意见》对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进行了整体设计,阐明了劳动教育的基本内涵,明确了总体目标,对课程设置、基本内容、实施途径及评价提出了明确要求。

《意见》还明确了各级党委、政府的职责,强调要在党委统一领导下,把劳动教育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加强保障条件建设,推动建立全面实施劳动教育的长效机制。

2020年7月7日,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劳动教育是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要强化学生的劳动观念,弘扬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强调全身心参与,手脑并用,亲历实际的劳动过程;强调要紧跟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体现时代要求。

《指导纲要》针对劳动教育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等问题,细化有关要求,加强专业指导。规定劳动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日常生活劳动教育、生产劳动教育和服务性劳动教育三个方面。强调劳动教育要注重课内外结合,中小学劳动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课外活动和家庭生活中的劳动时间,小学一二年级不少于2小时,其他年级不少于3小时;职业院校和普通高校要明确生活中的劳动事项和时间,纳入学生日常管理。

《指导纲要》要求學校和教师要抓住关键环节,灵活运用讲解说明、淬炼操作、项目实践、反思交流、榜样激励等多种方式方法,增强劳动教育效果;开展平时表现评价、学段综合评价和学生劳动素养监测,发挥评价的育人导向和反馈改进功能。

目前,各地正根据要求出台相关政策,对劳动教育进行部署落实,组织专家团队编纂劳动教育教材,全面推进学校劳动教育的开展;遴选实验区、特色校,加强示范引领;动员社会力量,多元参与,共同推进劳动教育落地生根。

二、实践意义

其实,劳动教育并不是今天才受到重视的。多年以来,我们从来没有说过不要劳动教育,只是在一定的时期劳动教育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教育从起源到今天,一直是与生产劳动紧密联系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指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社会和现代教育发展的普遍规律,让儿童参加力所能及的定量生产劳动,同时对他们进行智育、体育和综合技术教育,不仅是提高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也是改造旧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方法。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一直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作为教育方针。毛泽东同志从政治、经济、文化和思想教育的意义上阐述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要性,提出从中国实际出发,实施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一系列主张。邓小平同志总结新中国成立后的多年历史经验,指出要从实际出发,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内容和方法上不断有所创新。

我们在教育实践中深刻领会到,教育和劳动总是不可分割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劳动过程本身就是教育过程,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不断增强新的体验,不断获取新的知识;劳动创造了并不断创新着教育的内容,同时对教育内容的科学性进行着实践验证。教育是劳动中获取经验的不断总结和有效传播,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劳动(脑力劳动)。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抓住“劳”可以说是牵住了“牛鼻子”。

劳可树德。在劳动中增强学生劳动体验,让学生体会劳动成果来之不易,体会劳动伟大、劳动光荣的情感,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

劳可增智。学生在劳动中,可以获取真知,这是弥足珍贵的,学生对于实践中获取的直接知识往往会理解得更加深入,记忆得更加深刻。

劳可健体。对学生来说,劳动可以强健体魄,效果也更直接。

劳可育美。劳动过程、劳动成果,都无不呈现出自然之美与和谐之物化之美,学生劳动过程中体会到的“美”,更真实,更生动。在劳动教育中,综合育人价值将得到更好体现。

当前,教育系统都在深化课程改革,借鉴项目式学习、主题探究学习等先进经验,进行教学内容的统整和教学方法的改造。其实,从某种意义上看,劳动教育是项目式学习及主题探究学习最好的方式。我们知道,在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教学中所讲授的知识,都分布在社会生产生活中。人们为了高效便捷地学习知识,人为地将生产生活中的知识归纳梳理后形成了学科知识体系。而学生在劳动过程中,会在真实的场景中发现这些知识的存在,会对相应知识加以应用,加深理解,转化为素质与能力。

恢复劳动教育应有的地位,落实劳动教育,是回归教育本源的必然;抓好劳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必然;抓实劳动教育,是遵循教育规律,改革创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需要。

三、存在问题

综合起来看,目前社会对劳动教育整体认识水平有待提高。受功利主义、教育教学唯分数、选人用人唯学历等因素影响,不少老师、家长、学生总觉得上学就是学知识、练技能、考高分,最终考上理想大学。不支持甚至抵制学校组织学生开展劳动活动的家长不是少数,家长替学生背书包司空见惯,替学生打扫卫生更是习以为常。

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教育管理部门曾经大力强调劳动教育,一时间学校建起了烹饪、缝纫、木工、机械、手工等多种劳动专业教室,但一阵风过后,专业教室又变成了常规教室和其他用房。究其原因,还是大家没有充分认识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对劳动教育在立德树人中的作用与地位认识不够。在实施过程中,劳动课程地位从属被动,课时被挤占压缩,学科可有可无。劳动教育在社会上被“淡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学校里被“弱化”,在实施中被“异化”,政策刚性作用没有“强化”,课程规划设计缺乏“融化”。

缺乏统一的劳动教育组织管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没有设置专门的劳动教育机构。往往是基础教育职能部门管理中小学的劳动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职能部门分别管理业务范围内的劳动教育,缺乏大中小学的一体化整体布局设计,缺乏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系统育人规划,造成劳动教育缺乏系统性、稳定性、连续性。大家看似都在管,其实都没把劳动教育纳入重点工作,时间长了便任由其自生自灭。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还没有建立劳动教育评价、督导等体系。

课程不够规范。课程是实施教育教学的核心抓手,目前,中小学的劳动教育一般纳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为主。义务教育阶段开设有劳动与技术教育课,高中阶段开设有通用技术课,大学阶段除个别学校外,基本没有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程,以教育实习、专业实习为主要形式。

缺乏专业师资队伍。以河南省为例,据统计,2019年河南省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共2.3万多所,42.5万多个教学班,现有中小学劳动与技术教师约6500名,每校平均0.28个劳动与技术教师;省、市劳动与技术教研员基本都是兼职。专业师资队伍相对学校数量和教育教学需求,有着很大的差距。

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基地资源稀缺。仍以河南省为例,省教育厅2017年开始开展中小學社会实践基地评定工作,陆续评定命名了88个中小学社会实践教育基地。2019年在基地评定工作中增设2个劳动教育基地。全省仅部分高校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建立专用的劳动实践基地,如河南农业大学开设的“党员示范田、责任田”;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发挥涉农专业优势,在校内开荒种植,组织学生参与农耕实践。

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和指导意见,社会实践教育基地可以通过功能完善、改扩建,专设成为劳动教育基地。依照《意见》规定的“开展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基本内容,要求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要求学生“走出教室,动起来、干起来”。劳动教育绝不是依靠“黑板+粉笔”可以实施的,限于学校场地、设备、师资,生产劳动体验与实践更多情况下会在专业化基地才能完成,劳动教育基地建设将是一项迫切的任务。

缺乏必要的经费保障。相对而言,开展劳动教育需要更大的教学场地,更多的设备配置和原材料供给,以及更多的经费。而目前河南省中小学公用经费供给多数维持在小学每生630元/年、初中每生830元/年的标准,维持学校正常运转已经不太宽裕。开设劳动教育课程所需经费对普通中小学来说都是一个绕不开的问题。

协同机制有待完善。劳动教育需要家庭、学校、政府有关部门、企业等多方形成合力、共同推进,但就目前状况,社会对劳动教育缺乏共识与关注,协同共进的劳动教育氛围没有很好形成。

四、意见建议

加强顶层设计,整体谋划区域劳动教育。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组织专家团队加快劳动教育的调研、考察、研究,学习借鉴省外先进经验,尽快出台省域内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整体实施意见,健全组织,强化领导,建立实施劳动教育长效机制。对劳动教育课程设置、教材编纂、学段内容、活动形式、评价方法、设施建设标准、教师配备与培训、科学研究、风险管控、经费保障、督导考核等方面做出具体规定,为全面快速推进劳动教育及提高实效性提供政策支持。

加快师资队伍建设。师资是开展劳动教育的关键因素,要多措并举,培训并配备劳动教育教研员、教师,健全劳动教育教师工作考核体系,给予劳动教育工作者应有待遇,力争经过一个时期的发展,培养出一支师德高尚、专业精湛、综合素质高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

建立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充分利用现有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基地、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实训基地、职业院校和普通高等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开辟劳动教育基地;联合社会,动员各界力量,利用企业、农场,拓展劳动教育场地,投资新建新型劳动教育基地,为广大青少年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提供服务。

多方筹措劳动教育经费。发挥政府财政应有作用,为学校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增加专项经费,通过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企业、个体经济捐资,支持劳动教育顺利开展。

建立劳动教育评价及督导体系。制定学生劳动素养发展水平评价标准,健全劳动教育保障机制评价,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引导全社会关注支持劳动教育。

鼓励学校创新劳动教育方式。制定表彰奖励制度,激发学校和教师的创造性,鼓励学校和教师因地制宜,研制校本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创建学校劳动教育特色,及时表彰奖励先进,推广经验,通过示范引领推进劳动教育整体水平提高。

加强宣传引导。发挥媒体舆论作用,引导社会提高站位,更新教育理念,充分认识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劳动教育的良好氛围。

(作者系河南省督学、河南颐城教育总校长)

(责 编 行 之)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学生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赶不走的学生
热爱劳动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学生写话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