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立“互联网+基础教育”新样态促进首都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1-07-11周航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21年6期
关键词:教学资源融合评价

周航

为进一步探索“互联网+基础教育”教育新样态,在认真总结过去在线教育经验与广泛调研学校和互联网教育企业基础上,根据教育部等五部门2021年1月发布《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线上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的意见》(教基〔2021〕1号)的新要求,北京市教育委员会2021年4月印发了《关于推进“互联网+基础教育”的工作方案》(京教基二〔2021〕4号,以下简称《方案》)。《方案》立足首都教育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探索新理念下的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新模式,主要内容是“3+4+5”的总体设计,即打造“三个课堂”、构建“四种能力平台”、建立“五个社会参与机制”,按照“政府主导、多方参与、优势互补、开放有序”总体原则推进实施。

《方案》出台的背景

北京市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迈上新台阶。特别是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为保证学生“停课不停学”,北京市教委启动应急管理机制,按照上级要求,迅速建立了稳定可靠的市级“空中课堂”教学资源平台,协调14家企业构建多类型的线上教学平台,同时,还指导各区各校因地制宜,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势,开展各种形式的线上教育教学。北京市全市教学秩序保持稳定,教育系统各项工作正常运转,育人任务落实到位,社会反响良好。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信息技术运用的广度与深度都得到了拓展。但在实践中也发现,当前在线教育的有些问题需要在全市层面做好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加以解决。这与教育现代化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主要是存在以下五个短板。

一是没有形成符合先进教育理念与教育教学场景的专业教学平台。很多学校在线上教学中使用的是网络会议软件;有些企业在线教学平台功能侧重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内容与学校教育教学脱节,存在超标超纲超前的现象;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核心素养方面,教学效果不好。

二是在线教育教学的应用场景开放程度不够。当前中小学在线教育教学的各环节各场景相对封闭,大多欠缺与企业最新先进技术的对接与同步更新迭代机制。同时,互联网企业的技术优势主要集中在社会化培训领域,有些应用系统教学方式单一,专门为应试教育服务,成为学生提分的工具。

三是线上线下结合机制方法研究不足。当前运用的在线教育平台许多是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而开发的,应急色彩重,有的学校把线上教学简单归结为“临时措施”,在实际教学实践中线上线下教学形成“两张皮”,两者融合创新路径规划不明晰。

四是学生发展评价改革亟需做实做深。现有的学生评价机制手段单一、浅表化明显、客观性不足、精准度不够,没能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

五是教师信息化素养能力较为薄弱。有些学校把线下良好的传统教学经验简单地搬到线上,造成了“水土不服”现象的发生。需要强化教师在互联网环境下技术与教学融合的基本功培训。

《方案》的主要内容与举措

1.打造“三个课堂”

“三个课堂”即“空中课堂”“双师课堂”“融合课堂”。

(1)关于“空中课堂”。“空中课堂”是在线教学的基础和基本形态,建设总体目标是形成公开提供、覆盖小初高全学段所有学科的课程资源库。“空中课堂”要具备三个功能:一是保障紧急状况线下停课教学需要;二是保障平时因病不能到校学生、学习困难学生和送教上门的残疾学生特殊需要;三是为广大教师提供学习研究的资料。

(2)关于“双师课堂”。“双师课堂”是在“空中课堂”基础上深化和提升,是将传统单师授课模式变革为名师团队支持下的新型教学场景。

“双师课堂”分两个阶段推进:一是录制覆盖小初高各学科知识点的优质微课,推送给全市各学校各学科教师;二是以有基础的区或校为单位采用同步直播方式实施,远程名师和班级辅导老师“1+1”分工协作,线上主讲,线下答疑;三是最终集中北京全市名师教学经验智慧形成“线上名师”标准服务,从备课、教学等环节提供模块化教学资源产品,全流程支持线下教师教育教学活动,使线下教师的眼界、能力、素养极大开阔,教学实效极大增强。“双师课堂”要紧扣教学重点难点,探索教学效果最优化。

(3)关于“融合课堂”。“融合课堂”要实现信息技术与人的融合,借助信息技术延伸教与学感知范围,主要作用是通过信息技术采集教学过程形成的数据和其他特征,用大數据分析教学效果,以数据定量分析支撑验证教学预设。“融合课堂”在虚拟环境下克服互动障碍,从而最大限度体现教育教学中人与人沟通交流的重要性,使教与学双方在非物理空间实现互动。

建设“融合课堂”的主要工作有:一是研制教室智能装备标准,构建课堂场景信息载体,实时抓取课堂教学行为信息。二是搭建平台,梳理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要素、特点和形式,从“内容融合、时间融合、场景融合、角色融合”角度重构课堂,AI技术赋能传感器、计算机视觉感知穿透实体课堂,结合智能教育装备构建“融合课堂”核心平台。三是充分将物联网、传感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新技术融入课堂教学,打破教室和学校围墙,构建智能实践体验和全息实验教学平台,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实现沉浸式无差异课堂环境,使不同学校、班级学生身临其境沉浸在同一教学环境中。

2.构建“四种能力平台”

“四种能力平台”是“三个课堂”的支持和补充,要形成市、区、校通用的未来教育治理操作系统。

(1)构建智学平台,管理与服务于学生的学习。通过该平台推送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习方法、学科学法、学科思想方法等方法性知识。这类知识是通识的、共性的,也是当前线上教学资源中缺少的,更是一名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最终实现利用人工智能为学生提供进行智慧学习的方法,学生的需求能够被该平台自动感知,学生学习的地点、时间,甚至情绪都能被智慧环境及时感知,计算机会及时为每名学生提供当前或未来需要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服务,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2)构建教育教学科研平台,培育教师面向未来的教育教学能力。这是针对部分教师信息化素养能力薄弱、线下良好教学经验生硬地搬到线上导致水土不服等问题构建的平台,主要功能如下。

一是提供“AI助教”,计算机主动自动感知、搜集、分析教师需求,通过算法告诉数据库缺什么和需要什么,结合教学进度精准推送数字教材、教案、题库、课件资源。

二是提供“AI磨课”,从原有评课标准入手,逐项整理优秀教师积累的教学过程和课堂讲解经验,并翻译成计算机模型。让教师对着虚拟学生试讲,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与模型比对,引导教师提高教学能力,改变原来线下公开课前反复推敲试讲的单一模式。

三是针对互联网环境下教师备课、授课、评价、互动等能力素养短板,研究“互联网+基础教育”的基本思维、方法、技能、标准等教师“新基本功”而搭建的平台。要实现教师优质智力资源的在线流转;要完成教师在线辅导、在线研修两个现有平台的数据、角色、功能整合;要对接学生智学平台,组织优秀教师在线上为学生提供精准化、个性化、多样化的在线答疑辅导服务。

(3)构建学生评价平台,提高学校精准评价学生的能力,也要实现学生自我诊断。该平台的建设目标是形成每名学生学习发展动态的全面精准的画像,发现学生潜能特长,引导学生成长为最好的自己。要重视评价改革,要开展教育增值性评价,要从横向选择性评价也就是非好即坏的淘汰性评价,变为纵向的发展性评价。也就是说,横向评价比的是学生之间的“质”,比的结果每名学生不是好就是坏;而纵向评价比的是每名学生自己进步的“量”,每名学生自己的今天与昨天相比有没有进步,这是评价改革的方向。

委托高端技术研究机构开发基于学生核心素养评价指标的评价算法,改造现有小初高综合素质评价平台,利用人工智能、5G、大数据技术采集学生成长各阶段标志性特征和指标作为评价素材。建立核心素养评价体系,委托教育科研机构借鉴国际先进评价理念,如PISA理念等,探索分等级评价。

(4)构建教育治理服务平台,增强全系统的教育治理能力。针对市区校共享教育教学资源存在的信息孤岛,共享渠道不畅,数据推动决策、精准管理和个性服务不够等问题;该平台的主要工作:一是编制教育教学数据目录并研发接口汇聚各类数据,实现各级教育教学资源平台的互联共享。二是依托大数据平台,为行政决策提供教育教学多主体、多场景、多维度实时动态大数据,构建市区校三级数据决策“驾驶舱”。三是最终利用反馈数据动态监控学校运行,提升教育治理能力。

3.建立“五个参与機制”

围绕“三个课堂”“四种能力平台”建设,建立广泛的社会参与机制,为社会教育资源机构和学校之间搭建桥梁,引导优质社会教育资源建设机构献策出力、探索攻坚,共同构建“互联网+基础教育”新模式,实现各方共赢。

“五个参与机制”是指建立多主体合作研究交流机制,建立学校应用场景有序开放机制,建立面向社会机构的开放清单管理机制,建立对企业技术平台和资源内容的监管机制和建立政府购买教育教学资源的服务推广成果机制等。

《方案》的前景展望

北京市建立“互联网+基础教育”的新模式新样态,将围绕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更新教育理念,统筹规划教育教学改革与信息技术融合,促进教育教学全流程变革。在为北京全市学生提供高质量、全覆盖的线上教育基本公共服务的基础上,提高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的质量和精准程度。要实现教育教学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革评价机制,强化对教育资源内容和技术平台监管。要助力育人方式变革,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满足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需要。最终要建立首都高水平教育现代化的新样态,促进首都教育均衡、公平、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北京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

猜你喜欢

教学资源融合评价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融合》
初中语文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探索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初探教学资源开发的系统思维
临床实验教学中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化与应用
土木工程科研资源转化为实践教学资源的探索